更新时间:2018-04-10

非虚构 • 美国女儿:导演说

影片《美国女儿》是俄罗斯中年电影导演卡连·沙赫纳扎罗夫于1995年拍摄完成的影片。影片讲述俄罗斯一对父女离别重逢的故事,讲述他们之间的至爱亲情。影片在美国实地拍摄,启用了真正的美国演员,然而却带有俄罗斯独特的幽默感和令人感伤的抒情色彩。
导演沙赫纳扎罗夫以注重影片的观赏性而闻名。他的前几部作品:表现敖德萨富有才华的爵士乐手生活的《我们来自爵士乐队》,描写发生在荒无人烟的加格拉冬天的故事的《加格拉冬天的傍晚》以及具有幻想色彩、充满神秘感的《零城》都是对不同样式及风格的探索。影片《美国女儿》是又一种样式的探索。影片以情节剧建构,表现手法上具有一定的惊险样式成分。
俄罗斯音乐家瓦拉金来到美利坚合众国寻找自己的女儿。几年前阿尼亚不满5岁时由其母,即背叛了丈夫,同一个美国有钱人结了婚的母亲悄悄地带到美国。父亲找到女儿后,原来的阿尼亚已经更名为恩。她虽然不懂俄语,也不会说俄语,但根据朦胧的记忆她立刻就认出并亲近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还同意和父亲一起回遥远的故乡俄罗斯,回莫斯科看奶奶。然而,要从母亲身边带走孩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于是,女儿出主意,先到墨西哥,再从那里回俄罗斯。商定之后,父女俩稍作准备便背着母亲上了路。他们横穿美国,经过了美国的城市和乡村,终于来到墨西哥边境。然而,不幸女儿生病,为给女儿看病,父亲主动投向警察。
影片主要表现父女俩在归国途中的各种艰难、惊险和奇遇。身处异国他乡,语言不通,方向不明,从而闹出了许许多多的尴尬和令人忍俊不禁的笑话。如:本应朝南,由于辨不清方向却朝北走去,本应朝东,为躲避警察,有意向西而行。大街上,遇见警察,急忙躲避,饭馆里,不敢说话,生怕被人发现。经过千辛万苦,费尽周折,离目的地不远了,一时疏忽,唱了一首歌,召来了警察的盘查,一下子被关进了警局。好不容易逃了出来,没料到,一场大雨又使女儿得了病。为给女儿看病,父亲主动找到警察,再次被关进了监狱。
影片以情节剧的样式作为构架,通过父女两人逃离美国的故事表现了俄罗斯人,至少是一部分俄罗斯人当时的一种心态,也反映了俄罗斯电影创作中的一种现象。
1990年代初,俄罗斯银幕上出现了大量的揭露苏联时期社会弊病、揭露社会犯罪和各种黑暗面的“黑潮”影片。在人们对“黑潮”影片彻底失去了兴趣之后,电影创作者便把目光投向喜剧和大众电影。随着社会上出国热的兴起,电影也在表现这一题材方面形成了一个潮。“资本主义的西方”成了俄罗斯众多青年人追求的理想,巴黎、纽约成了他们梦想的天堂。为到达这个“圣地”,他们绞尽脑汁,想尽办法,甚至不择手段,不惜出卖朋友,以弄到金钱和护照,从而奔赴大洋彼岸。即使去不了,也不妨在梦中的墙上挖一个窗户,以求“随便”来往于巴黎和圣彼得堡之间,即使去不了,哪怕“看一眼巴黎也死而无憾”,为此出卖灵魂,出卖肉体,甚至不惜装扮成外国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俄罗斯人想出国的心境通过这样的影片表现出来。向往“天堂”、奔赴“天堂”似乎成了他们唯一的心愿。
几年之后,人们的心理已经有所改变,这从导演沙赫纳扎罗夫的影片中即可看出。有人说,这部影片的内容是以导演自己生活中的一段经历为基础的,影片中背叛了丈夫、跟美国的有钱人跑到美国的女孩的母亲,其原型就是沙赫纳扎罗夫的妻子。她曾甩了丈夫跟一个有钱人跑到美国,导演的这部影片是对她的报复。不管这种说法真实与否,俄罗斯人对待出国的心态似乎已经有所改变。因为西方的天堂再美好,那也是别人的,俄罗斯人到了那里要想生活下去就得顺应他们,改变自己。在影片《通向巴黎的窗户》中,主人公音乐家到巴黎后托朋友找到的工作是光着屁股参加乐队的演出。这种工作对他来说,绝对接受不了。于是,他回到祖国,宁可到大街上去卖艺,那也是穿着裤子的。这部影片中,主人公瓦拉金自己不愿离开俄罗斯不说,还要千万百计地把已经成为美国公民的女儿带回各方面都不景气的俄罗斯,而且丝毫不考虑女儿的未来和前途。仅这一举动就足以说明作者的立场和观点了。
在主人公的性格及形象塑造上,作者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瓦拉金到美国见到前妻之后,前妻送给他一套牛仔服作为礼物,瓦拉金不但不欣赏,还拒绝接受。他宁可穿着国内缝制的衣服,尽管显得不合时宜,可那是自己的衣服,穿着它心里坦然。这场不太引人注意的戏,道出了主人公的自尊,自爱和骨气,也揭示出他的保守和固执。尽管穷,但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特别是抛弃了他的前妻的施舍。和孩子在沙滩上的一场戏则表现了父女间的骨肉亲情。虽然多年未与女儿见面,可是父女在一起,没有丝毫的陌生感,他们是那么自然,那么亲切,那么欢乐。这场戏的拍摄自然流畅,亲切感人。女儿和父亲的交流,学说俄语的方式自然有趣。既学习了俄语,又增加了父女之间的感情。女儿病后,父亲抱着女儿跑步找到警车把孩子送往医院的戏更表现了他对女儿的慈爱。他宁可自己被警察关进监狱也要先给女儿看病,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护女儿的安全,女儿是他的一切,是他的生命。
影片以情节剧的方式结构,却带有浓郁的童话剧色彩,既是现实中的具体事件,又是一个童话故事。一个小姑娘连同房子被突然刮起的飓风带入空中,抛在异国他乡,几年之后回到了故乡。这种不真实的剧情内容显示出浓郁的童话色彩,然而整个故事发展过程中作者注意强调的情绪感染力,父女俩的真挚感情却具有真实感。他们在归国途中的惊险奇遇以及一波多折的经历也充满了紧张之感和感伤之情,使观众看了无不动情,无不产生同情和怜悯。
影片在造型上,采用了幻影与现实相结合的手法。俄罗斯在影片中始终是一个幻影,是一个希望,是童话中的王国。它的形象是通过主人公决心把女儿从美国带回祖国这一事件过程构成的。影片结尾,小女孩驾驶飞机从监狱救出父亲飞往俄罗斯正是通常童话故事的结尾。
美国的形象在影片中采用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圣-弗朗西斯科魔幻般豪华美丽的全景,以及太平洋的雄伟风采通过摄影师精湛的艺术和技术处理,从各个不同的视点展现在观众面前。摩天大楼,闪烁的霓虹灯,各种现代化的建筑设施构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宏伟城市。
父女两人从北至南穿越的美国乡村也有自己的特点。乡村公路干净利落,路上汽车如流,路边有严厉的警察,还有各式各样的酒吧。父女俩乘车在公路上东奔西跑,时而躲避警察,时而进酒吧充饥。由于环境的生疏,语言的差异,他们闹出了许许多多的笑话,也几度陷入担惊受怕的处境之中。不过,在紧张担心的逃跑之中,他们也领略了美国乡村的风土人情,接触了各色人等。
路在影片中是一个独特的造型,整个故事除了开始时父女相认的情节发生在圣-弗朗西斯科之外,其余情节全都发生在路上。道路既是故事动作发展的地点,也是片中主人公生活的方式。从这一点上说,影片又似乎是一部表现旅途的影片。因此,路上的奇遇,路边的景色以及风土人情,无疑是影片造型不可缺少的,也是作者刻意描写的部分。主人公历经艰难,终于驾机飞往祖国。
影片结尾,转弯太急,小女孩驾机落入戒备森严的美国监狱,一个外国人和一个黑人驾机逃离监狱,无论如何都不能令人相信,尤其是在美国这样法律健全的国家。然而,正是在这一点上影片更具有了童话色彩。何况作者的目的,让主人公飞回祖国更符合广大俄罗斯观众的心愿。
影片中几位主人公的扮演者表现都不错。瓦拉金的扮演者俄罗斯的当红男演员马什科夫将一个初到美国的俄罗斯人刻画的比较准确。他不想见前妻,又想接回女儿的心理促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在学校门口等女儿,而语言不通则使他事事小心,再现了一个外国人特有的心态。
阿尼亚母亲的扮演者玛丽娜·舒克申娜是苏联著名电影导演、演员、作家舒克申的女儿。这位学外语出身、懂几国语言、从事翻译工作的非职业演员在影片中把一位母亲对女儿的爱,及对前夫的冷酷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准确而细腻地完成了角色任务。
美国小演员艾利松·乌伊特别克是舞蹈学校学生,曾在同年龄组的舞蹈比赛中获胜。在影片中,她以清新自然、丝毫没有表演痕迹的表演风格再现了一个天真烂漫、聪明活泼、不时冒出鬼点子的小女孩的形象。她的表演赢得了俄罗斯人的承认,在1995年的俄罗斯索契电影节上获得了主席团颁发的最佳女演员特别奖。

美国女儿Американская дочь(1995)

又名:Amerikanskaya doch

上映日期:1995

主演:Mariya Shukshina / Vladimir Mashkov / Armen Dzhigarkhanyan / Allison Whitbeck / 

导演:卡连·沙赫纳扎罗夫 / 编剧:Aleksandr Borodyansky

美国女儿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