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袭击那天,半夜回家,打开电视,方才从凤凰卫视的转播里得知了如此骇人听闻的事件。三天后,自己就搭飞机辗转去了美国。当波音747机在底特律顺利降落时,机上的美国乘客们不约而同地鼓掌,似乎是以这种方式来庆祝自己能重新回到惊惶失措的家人身边。作为一个异乡客,我只是陷在坐位里,想着911到底意味着什么?对于美国、美国人,对于世界究竟意味着什么?
  
想来对于布什之类的政客们,这或许并不是件坏事。所谓大难之后,民心可用。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政治野心,突然就有了“名正言顺”的借口。对那些所谓“罪犯”的讨伐演变成了近乎“十字军”的圣战。在“国家安全”的名义下,一切对人权的侵犯也成为了不容置疑的“必要之恶”。于是乎,日后出台的《爱国者法案》便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产物。
  
任何社会在面临重大灾难的时候,大都倾向于表现某种所谓“积极因素”借以激励人心。比如今年南方遭遇大雪灾,但新闻联播给你展示的画面却都是众志成城地抗灾,如何英勇地重建。其实,类似的情况也曾出现在911后的美国,在几乎所有911的公开影像资料中,你很难找到那些惨不忍睹的场景,重复出现的无非是残垣断壁或是效仿队员的英勇形象。然而,你却看不到那些直接的受难者,他们似乎都已羽化成了那一个个冰冷的死亡数字。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被过滤的灾难。
  
在那副著名的照片中,消防队员在废墟上升起了星条旗。这就如同美国大兵们在硫磺岛上竖起了国旗一般的悲壮。然而,我在看过《父辈的旗帜》后,逐渐明白了所谓“硫磺岛的美国精神”不过是一场精心打造的宣传攻势。在看完The Falling Man之后,似乎也意识到911灾难中真正需要关注的东西并不是政客口中的“美国精神”,而是那一个个受难者。
  
看过当天直播的人,可能都会记得有人从火焰冲天的大楼跳下的情景。摄影记者Richard Drew在第一架飞机撞向南楼后,立刻抱着相机冲到了世贸大楼。9点41分15秒,Richard Drew用他的长镜头捕捉到了一个镜头:一位穿着白衣黑裤的男子从北塔上跳了下来。在911当天,类似的悲剧曾一幕幕上演着。然而,奇怪的是,在此后的新闻中,任何有关跳楼者的新闻和图片都被各大主流媒体过滤掉了。Richard Drew的这张照片最后只能发表在一份地方报纸上。
  
Tom Junod在看到这张照片后,曾打电话给相关部门,询问:“911那天,究竟有多少人从大楼跳下?”得到的回答却是:“没有!那天落下的人们,都不是主动跳下的,而是被爆炸气浪炸出大楼的。”这个回答让Tom Junod诧异于美国人对待这场灾难的古怪态度,并决心要搞清这张照片上跳下的男子到底是谁。
  
辗转之后,Tom Junod 找到了一个最有可能的人:Jonathan Briley,北塔顶层餐厅的一名雇员。面对种种置疑, Richard Drew曾说过:“这张照片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表现出了这场灾难对每一个平常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我并没有拍摄他的死亡,而是拍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瞬。他在烈焰和跳下中,选择了自己最后的道路,然后地迈出了那一步。”
  
The Falling man是整场911灾难的象征,正如那些无名墓地一般,代表着那些普普通通的受害者。当那些政客和媒体将一场惨绝人寰的灾难按照他们的需要来扭曲时,我们却忽视了那些真正的受害者。人们在废墟上升起国旗,高唱“星条旗永不落”。但对于那些牺牲者来说,一场“爱国秀”究竟有何意义?又有多少人会放下他们对911后国际形势的关注,真正低下头来安抚他们的灵魂呢?
  
Jonathan Briley的姐姐在面对记者时,语带哽咽地说出了这张照片背后的真谛,“我们不需要去探究照片上的人到底是谁,而应该扪心自问:我们是谁?”

911:生命的坠落(2006)

上映日期:2006-03-16

主演:未知

导演:Henry Singer编剧:Tom Junod

911:生命的坠落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