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巴尔干那样的国家碎片化,也就没有那么丰富精彩的故事可源源不断挖掘了。

和导演之前的名作《铁托与我》一样,《观光》也在冒险中,带来一次次的越界体验,然后借以当时“非国家核心”人群的视角,发现光怪陆离的现实。整个前南斯拉夫,本身就是一个光怪陆离的土地,在《地下》中越飘越远没人注意的那么一块。

如果说,南斯拉夫,在《铁托与我》的小孩眼里,还只是一个被儿童想象世界夸大了的怪叔叔形象;那么,后南斯拉夫,则在《观光》的这群养尊处优的贝尔格莱德演员眼里,成为一个现实的怪物。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穆斯林,交战各方的将军都是明白人,都知道将枪口对着自己的那个家伙,就是昨天来他家喝酒撒娇的哥们,泡过同样的姑娘,不分种族宗教。也彼此都看着这群演员们的肥皂剧长大。

可这丝毫不妨碍他们将曾经的邻居哥们生吞活剥的能力,图兹拉、斯雷布雷尼察,这些海牙法庭上血流如何的地名,就是手足相残的血证。去他妈的手足,交战各方的智囊可绝不承认,譬如片中的塞尔维亚诗人柳比奇,他勇敢地去前线劳军朗诵那些宣扬大塞尔维亚主义的诗作,甚至坚信他们民族不是地球人,是神的恩赐。

而演员们,只想将自己高高挂起,误入克罗地亚军队兵营而被强迫走入雷区后,年轻演员愤怒到:“我才不是塞尔维亚人,我就是个演员。”而他们迅速被自己的同族军队解困,克罗地亚年轻士兵们倒大霉了,塞族军官不无讽刺地质问敌方:“你们和我一样看着米斯科大叔的兔子形象长大,却叫他去雷区;索尼亚女士是我们同样的性感偶像,你们这些杂种想让我们的孩子只能对着她的遗像去发泄性欲吗?”

管它曾经的银幕偶像,管它什么希腊悲剧莎士比亚,在战争时期,这些劳军的艺术,全是垃圾,一文不值。想要演出费?是想发国难财把?如果不想被前线自决的军法处置,就上缴作为战士抚恤金吧。

艺术家们可不会因目睹了同族小战士的死去,而迸发出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决心。导演让这群蹩脚的演员们选择了迷茫的姿态,场景设置上那些不明方向的炮火更增强了这种迷茫感,这就是一场乱七八糟的战争。再次误入敌军(这次是穆斯林)手中后,他们已经放弃了以迟暮的名气获取怜悯的渴望,反倒是穆族军官开始对着他们怀旧了:“你们曾经都是我的偶像,你知道我最喜欢的球队吗?不是家乡萨拉热窝的,就是你们贝尔格莱德红星,我甚至专门为他们跑去巴里看了冠军杯。”

演员们知道军官这番美好的怀旧,或许已是给他们致哀悼词,波黑内战中没有怜悯的可能。最没经验的艺校女生,开始飙出古希腊悲剧《在奥利斯的伊菲革涅亚》中的赴死献祭独白了。毕竟有着铁托时代和这个半岛的相似文化教育,敌军竟明白了什么,放了他们,这位女生,真的成为穆斯林军队口中的“安拉的礼物”(礼物的意思有着一个有趣的隐喻的转变)。或许在那块奇异的土地上,每个军人都真是一个曾经的文青。

演出的路程一点不长,即便在炮火中,开个夜车也就到了;演员们的经历却很长,古希腊、特洛伊、古罗马到如今分崩离析的国家,他们体会了数千年的荒谬。他们回到炮火之外的贝尔格莱德剧院,不约而同地想保守着一个关于人类命运的秘密,这个秘密置身舞台上,看上去不过是一场荒谬而蹩脚的戏剧。


观光Turneja(2008)

又名:演出团 / The Tour

上映日期:2008-10-08

主演:蒂赫米尔·斯塔尼克 / Jelena Djokic / 德拉甘·尼柯立克 / 米拉·福兰 / 

导演:戈兰·马克维奇 / 编剧:Goran Markov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