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沈叔叔有组图火出了圈。
这是邪魅一笑。
这是卿卿我我。
这是描眉画目。
岁月,给同款妆容赋予了不同质感
按剧主爱较真的性子,光截图没法过瘾。
必须得按图索骥,刨根问底。
哪知这一挖,还真让剧主发现了部宝藏国剧。
2004年首播,可其中所指,放在当下依旧敏感——
《围屋里的女人》。
单看画面,一股古早气息就扑面而来。
每集片头也像是没渲染好的flash动效。
《围屋里的女人》剧照
别看画质渣。
在当年,这可是央视播出的大制作。
取景真实的赣南客家围屋。
豆瓣8.1,改编自温艳霞的小说《夜如年》。
演员阵容,也是一水老戏骨。
已经过去快20年,剧主仍旧能看到现今行业里鲜少具备的特质——
先锋性。
19集,短体量。
并且,极有可能是首部采用多线人物叙事法的国产剧集。
类型元素也是丰富多样。
恐怖、悬疑、言情、伦理、抗战...
交织在一起,妥妥的童年阴影。
老剧迷应该都有体会。
类型繁多、人物复杂,一旦把握不好,很容易沦为聒噪的闹剧。
你看《围屋》怎么把故事盘活?
先请出压场的设定——
清洁堂。
通俗来讲,这是一间只面向寡妇的收容所。
遭受过失去至亲痛苦的女性群体,得以在这里报团取暖,相互扶持。
说是“相互扶持”,只有一个规矩,也已经摆在字面上:
“清洁”。
入堂的女性,终身不可再嫁,甚至连随意走动的权利都没有。
只能在这幽暗的围屋里,做着远离人烟的高岭之花。
读到这儿,你应该察觉到其中的讽刺意味。
用一个镜头将之放大:
斑驳的墙体,废旧的石亭,白底黑字的灯笼飘荡。
烟尘拂来,不知源处。
再拉近。
蓬头垢面的痴人,在门口吹着风车。
门前之景,绝对算不上欢快。
走进门中,更是结构森严。
大管家铁板嫂责内务,副堂主阿七婆掌刑罚。
堂主阿芸婆维持大局,并管理财政。
屋中寡妇如有违背,不仅要接受内部惩罚。
村中年长男性组成的宗亲祠堂,也要出面制裁。
特别是所犯严重,触了“情劫”的。
逮住,就是沉潭示众。
女的看了,颔首缄默。
男的看了,欢呼鼓掌。
瞧。
所谓“围屋”,不过是难见天日的石窟。
洞边的人当然惊恐万状。
小丫头豆苗原是弃婴,受“好心”人家抚养长大。
为什么打上引号?
因为不是白来的。
传统社会,这就意味着终生的人身依附关系。
稍加反抗,随手就是一个道德绑架贴在你脑门上。
而豆苗所面临更复杂的情形是。
她喜欢青梅竹马的弟弟。
却被强迫和痨病缠身的哥哥成亲,美名“冲喜”。
怀着一半怯懦,一半补偿,豆苗还是走进了洞房。
谁知那哥哥色气攻心,体虚难受。
一口老血,就倒在了红床上。
新婚之夜,魂灵升天。
养母也再不顾那副苦苦哀求的嘴脸。
刚揭开红盖头,一只脚就踩在清洁堂门口。
片尾这个莫名惊悚的视线翻转,不也正喻示每个丧偶的女性此时心境?
不幸在后迫近,黑暗又在前方集结。
好在,黑暗中也有光裂进。
全剧为数不多的浪漫戏份,最漂亮的就是这一场。
情郎偷爬进清洁堂,二人幽会。
月亮从窗棂的孔隙间洒下,落在遍地纸伞上。
万籁俱寂,却是无言的难分难舍。
或许正如“豆苗”其名。
人畜无害,才得以保存希望的火种。
与之相对,是燃烧正旺的火焰。
红。
可以是火,也可以是胭脂。
初次见面,只她一人不蒙斗笠,挂着精致的妆容。
落魄名伶五娘,斗争经验可是相当丰富。
相比豆苗的初来乍到,她早就学会直面欲望。
屋檐下的荡妇羞辱,早就免疫。
甚至,还能有逻辑地组织反攻。
可最坚硬的人,往往最天真。
五娘心里那片伊甸园芳草地,住着个消瘦挺拔(现在已经不是)的身影。
只等他踩祥云而来,携手逃出生天。
看到这里。
剧主相信,大家能已经察觉其中的悲剧色彩。
将毕生转机倾付于一人之手,危险。
而在每段危险关系背后。
暗含着的,传统社会中女性对于未来的恐惧。
《围屋》就把恐惧具象化,化作一个突出符号——
疯子。
无论是清洁堂外的。
还是堂内的。
归根结底。
癫狂,不过是痴男怨女走向戏剧化的终点。
佛语讲“人生八苦”。
谁都得咽下,不论身份高低。
生老病死。
爱别离。
求不得。
勾连起众生相你才明白。
所谓“清洁”,原来只是自斩一刀的妥协。
只为了在这乱世生存下来。
以现在的眼光,《围屋》故事也有许多稚嫩之处。
主要体现为。
男性角色的集体缺席,以及抗战元素运用的过于机械化。
但要剧主说,它仍不失为一则辛辣的黑色寓言。
不必拿它向外还原那个特殊的时代。
而拿它向内,凝视人性本体。
剧中许多细节都值得玩味。
探讨权力的行使。
刚刚守寡魂不守舍的豆苗,落在乡绅手里。
命运如何,只凭乡绅一言而决。
先在豆苗养父母面前,怒称要将其沉潭。
对峙后立马改口,才暴露出真实所想。
豆苗养父母在一旁,还得连声叫好。
和鲁迅所言,岂有半分差别?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探讨“清白”的价值。
守了40年寡的于巴婆,收到族里送来的牌匾。
镌刻四大字,妇女楷模。
结果,旁观者没一个能认出来。
这夸奖,这沉默。
16年后的今天,何曾烟消云散?
不。
只是卷入虚拟的洪流,陷入一场显示屏前的狂欢。
源见印
寓言本无杀伤力。
直到它照进现实。
在这条路上,女性走了太久。
但似乎,还要走更久。
翻过那座业已褪色的贞德牌坊。
你推开了“围屋”。
可你,真的推开了围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