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喜欢优美的欧洲击剑。看的多的是《佐罗》式英雄主义的击剑电影。芬兰电影《击剑手》,一部平淡的电影,不平凡的心灵!真正的大师会推开那压迫的块垒,让众生见到一抹阳光。电影中的教师就是这样的大师。这部电影让我理解了一种运动可以承担更深的东西。电影剧情很平淡,若隐若现的另一条线却让人胆战心惊。因为爱沙尼亚作为一个小国家,无奈地在德国和俄国之间背被蹂躏。二战后,苏维埃的秘密警察抓捕了几百万人。小镇上孩子的父亲大多都不在。母亲和家人毫无希望的等待是让人窒息的。男主人公作为逃犯,随时在死亡边缘徘徊。但是,为了让孩子们的心灵还有希望,他毅然甘冒风险教孩子练习击剑。在小男孩的爷爷被秘密警察抓走的时候,爷爷告诉孙子是要努力成为击剑手。这是生活是希望。击剑,是孩子们的希望。或者说通过击剑,孩子们知道还有希望。一个击剑运动,竟然可以承担如此深刻的意义。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击剑了。
泰国电影《最后的木琴师》同样是这样一部电影。在压抑与精神自由的对抗中,一种简单的乐器,竟然承担了一个民族的精神。这才是真正的电影要表达的东西。

相应地思考。李小龙伟大的地方在于,他的截拳道不是简单的武术,而是精神自由的修行艺术。60、70年代,全球都压抑。大陆文革。台湾白色恐怖。韩国军人专制。香港苦不堪言(看电影《雷洛传》《岁月神偷》就知道)。德国柏林墙。美国在政治上的是反赤的恐怖主义,社会上是种族歧视,社会阶层固化,年轻人的嬉皮士运动。二十世纪上半叶是两场惨绝人寰的战争,二战结束后是混乱与争端中重建。李小龙的影响力为什么这么大,因为他找到的是那个时代释放精神的方法。李小龙最受欢迎的电影是《猛龙过江》,其中的精神是民族精神,打倒了外国高手。最深的是,无惧的勇者之心,这是那个时代普遍需要的正能量。

香港70到80年代的影视剧大多是对满清入关,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的反思,其中有一条主线是民族觉醒,民族反抗。香港,有自由的民国文人继续保持对清朝以来汉民族衰落的反思,同时还有殖民地压抑的反抗,所以民族主义在香港的影视剧中很明显。这就是李小龙那个时代的精神状况,也是李小龙精神产生的历史精神土壤。

李小龙有中国和美国的双重身份,生于洛杉矶,葬于洛杉矶,就读于华美国西雅图盛顿大学哲学系。17岁之前在香港长大,拜叶问为师。正是李小龙的双重身份决定他有世界心胸。如果李小龙不死,继续拍电影,将会是探讨人性的电影,而不是单纯的民族主义。《死亡游戏》已经初步看出他的思路。

李小龙的精神在95后,00后身上不会看到了。他们不可能崇拜李小龙。时代精神变了。他们不会压抑,是精神空虚。他们的英雄是在虚幻世界里。



80年代开始,大陆改革开放,香港腾飞,台湾政治民主化改革,韩国开放政治进入现代化国家,亚洲四小龙崛起。欧美政治平稳经济腾飞。三十年过后,2008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爆发。引发的不但是经济萎缩,人类的精神也是萎缩的。这是精神虚脱的时代。灵魂虚无。虚无主义的另一面就是极度的物欲主义。在如此虚脱的时代,连挣扎都是无力。竭斯底里往往被当作爆发力。无意义的语词释放存在感。一切挣扎,搏击向虚空,无由实处。

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拯救方式?!谁能解开这个谜,谁就是这个时代的大师。

击剑手Miekkailija(2015)

又名:击剑大师(港) / 击剑选手 / 剑客 / Vehkleja / The Fencer

上映日期:2015-03-13(芬兰)片长:93分钟

主演:连比特·乌尔夫萨克 / 马特·阿万迪 / 基里尔·卡罗 / 皮尔特·卡尔达 / 莉萨·科佩尔 / 凯·诺德伯格 / 乔纳斯·科夫 / 卡尔烈·阿豪 / 利达·朗姆 / 

导演:克劳斯·哈洛 / 编剧:安娜·海纳玛 Anna Heinäm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