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年过年我和家人都有去影院看电影的习惯。从冯氏喜剧、贺岁动画到黄渤、徐峥、沈腾等人引领的新喜剧时代,从商业片到借势贺岁档挤进院线的小众电影……几乎每年,我们一家人都借着贺岁档和“家庭活动”的名义,“兢兢业业”地为中国院线电影贡献着票房。论贺岁档,我们一家人估计“不欠任何人一张电影票”……今年的贺岁档也不例外,我带着爸妈和媳妇儿,一口气在影院连看了两部电影——宁浩导演的《疯狂的外星人》和郭帆导演的《流浪地球》(分别改编自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的刘慈欣的原著《乡村教师》与《流浪地球》)。

由于我老爸老妈非常天真可爱的以为刘慈欣是某个他们“想不起来长啥样的演员,好像电视里见过”,我老婆对科幻文学几乎完全没兴趣,我对刘慈欣的认知也仅限于《三体》……(实在对不起大刘老师!)因此这两部影片,我们完全是在背景知识为零的基础下看的,对这两部影片的剧情我们一开始没有任何的预期和预判,直到看见影院墙上的海报才互相调侃了几句:哦!宁浩和黄渤!哎呦哎呦,还有沈腾!这不吴京么!我靠,这流浪地球不会跟战狼似的吧……不会,这不是科幻片么,战狼是魔幻片……

连着两场电影看下来,我们一家人总结了一下,基本上就是各种惊喜与失望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很难分清哪种情感占的比重更大一些,对影片的评价也是两极分化,甚至还有不少对影片理解上的冲突。唯一能达成共识的是——这两部电影看得我们非常非常疲劳、非常非常想找人聊一聊。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影片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好看。

即使我们一家人所能代表的观影容忍度已经足够高,即使我们的预期只来自于几张电影海报和几个演员的名字。

不疯狂的外星人

宁浩导演的电影,魅力点有所消解。

估计和许多国内的观众一样,我是先喜欢上宁浩,后喜欢上盖·里奇的。当年的《疯狂的石头》实在太过惊艳了,以至于看了《两杆大烟枪》和《偷拐抢骗》以后,我都没觉得宁浩的作品有多逊色。相反,除了黑色幽默、多线程叙事、快节奏剪辑、个性的摇滚为主的配乐风格……这些元素样样出色以外,更难得的是作为一个年轻导演,能将一些含有东方特色的隐喻和荒诞拿捏得恰到好处,足见其不可多得天赋。只可惜多年以后,盖·里奇除了荧幕外的疯疯癫癫,已经做出了自己商业片的巅峰《亚瑟王》,完成了从小众到商业主流的全面发展。而宁浩虽然背负着“国内文艺片与商业片结合的最好的导演”之名,为他赢得口碑的“疯狂”系列却只剩下一群疯疯癫癫的符号化的角色和一堆自嘲式的笑料的堆砌了。恐怕在经历了《黄金大劫案》的票房惨剧、《无人区》的上映难产和《心花路放》的票房登顶之后,宁导自己对现实的荒诞也感到无可奈何。利弊的权衡、市场的取舍、风格的简化,很明显,宁浩在商业片的泥淖里挣扎得很辛苦,而其最后做出的选择就是:精简、弱化自己强烈的个人风格,让票房保障们作为卖点顶到最前面去。今年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疯狂的外星人》的票房至少能坐稳贺岁档前二,甚至能够顶住《流浪地球》的冲击继续稳坐第一的位置。但是眼看着宁浩五年磨一剑的新作除了情怀牌和流量牌并没有意料之外的突破,还是不免感伤一代鬼才导演的转变与妥协。因为这真不是宁浩应该干的事情。

另外,看到沈腾就把这部片子想像成加入了开心麻花风格的黄渤式喜剧的观众可能会略微有些失望,这部片子,笑点并不多,或者说高级的笑点并不算多。整部影片原本具有很强的讽刺与荒诞的故事基因,但是无论是开头的抖音植入、对C国人的调侃、还是黄渤所饰演的小人物、沈腾饰演的小贱人,感觉都缺了点味道。本来应该由不断的剧情冲突带来的荒诞的笑点,变成了数个彼此独立的笑点元素。就像有人讲了个不太好笑的笑话,但是他的表情特别逗,结果大家也笑了,但逗笑观众的不是笑话本身,而是讲笑话的人个人风格的加成,虽然也有笑话与表情之间互为辅助带来的效果,但笑话的内容本身却被一再削弱,而这一点,是我作为一名喜爱黑色幽默与荒诞喜剧的普通观众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这部由独立的笑点元素拼凑出来的喜剧,除了几个标准的沈腾式语言包袱和黄渤的小人物的演技,其他的笑点让我笑得很勉强。

影片最大的亮点是黄渤和沈腾的表演。不论是台词的拿捏、与特效的配合、彼此的互动以及强大的个人风格和个人魅力,都非常出色。单为这两个人的表演,到影院去贡献一张影票也非常值得。特效的制作也完胜其他的合家欢电影。另外故事本身虽然不算太复杂,但也讲得中规中矩,没有太多令人摸不到头脑的情节和设定,整体看下来比较顺利,没有如鲠在喉的感觉。这年头能踏踏实实讲清楚故事的中国商业片导演,十分难得。唯一的遗憾是结局略显仓促,外星人的一句“都在酒里了”没有起到应有的潇洒与讽刺的作用,只是匆匆的回扣了一下主题,留下观众无处安放的一腔热情和一地鸡毛。

7分吧,6分给演员,1分给情怀和流量成功的商业化融合。讲清楚一点,希望不要让冲着导演去的观众误会。

摸索中的科幻元年

《流浪地球》在我家里掀起了极为热烈的讨论。(差点吵起来……)

首先我得先交代一下我的家人:

我觉得我家的人员构成可以代表一部分国内观影人群的现状。

电视播啥他看啥,抗日神剧、家长里短、古装仙侠来者不拒,认为电影就是轻松简单、娱乐放松的文化形式的一种,没啥好纠结的,看个热闹就行的老爸。(其实他对影视作品的要求是很高的,但是没有什么主动去寻找好作品的意愿)

看电影力求能从故事情节里学到点啥,不喜欢傻笑电影、不喜欢大流量电影、不喜欢“故作姿态”的文艺片,重视演技和台词,但又不能完全摆脱营销引导的老妈。

阅片量不小,但是没什么重点,整天追着舆论热点跑的媳妇儿。

还有天天抱着《影视技术与艺术》啃的自诩为“电影爱好者”的我。

就这个家庭构成,面对这个影片,我以为我肯定是第一提出批判性意见的那个人。毕竟当我看到吴京先生出现在海报上的时候,我就觉得这可能是一部渣特效、大爆炸加几段宇宙素材的“手撕鬼子”片。

结果事实恰好相反。

这部片子的剧情确实有点儿“手撕鬼子”+“裤裆里掏手榴弹”的神韵,而这也直接导致我家除了我以外的另外三口一致表示:这是啥玩意儿,不好看。但是这部电影的特效制作五毛钱可绝对拿不下来,甚至是超越我想象的完美。负责任的说,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国产科幻片(虽然仅限于科幻部分),但就冲它能让我在影片刚开场不久,交代背景的部分就热泪盈眶心潮澎湃,以至于连之后的雷人剧情我都非常宽容的忽略掉了,就值得打一个高分。(导演和编剧团队烦请拉出去枪毙五分钟。)

影片的核心设定与特效场景我不做过多的赘述,留给大家到电影院里去自己体验,相信每一个国人在看到中国科幻作家也能够做出比肩世界级的作品,甚至还有所超越和创新的时候,都会为之精神一振。另外电影团队在这部影片的制作上也达到了世界级的品质。无论是屏幕控制界面UI的完整设计与背后团队的人工控制,还是特效服装的精雕细琢,甚至画面上一闪而过的操作手册,团队也制作了完整版并对演员进行了培训。这些对细节的追求和本土化的解决方案,都让人欣喜。尤其是在影片的最后字幕部分,不同于疯狂的外星人,中国本土的特效制作团队占了很大的介绍篇幅,虽然不知道实际的工作量分配比重,但即便只是参与到世界顶级特效团队的工作流程中,达到学习的目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中国的科幻电影并不缺乏萌芽的土壤,相信一定能够在不久的将来产出更加震撼世界的作品。

但另一方面,剧情的满溢也成了影片最大的败笔,太多的情感元素以毫无逻辑的方式堆积在一起,使得剧情的推进看似紧锣密鼓,实则漏洞百出。无论是父子的情感线、道义伦理的选择还是大义之下的各国人民大团结的戏码,都在不停地放大导演和编剧薄弱的叙事能力和希望影片借势贺岁档赢得泡沫化口碑的小算盘。如果中国的电影工作者再不从故事本身着眼,将用镜头叙事的能力和呈现给观众的价值观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恐怕再出更多的刘慈欣,也无法让中国的电影真正进入世界级的影视殿堂。

对于营销这部电影所打出的“中国科幻电影元年”这个概念我不太喜欢,因为我不太喜欢由资本方和营销团队来定义某个行业,由他们定义的元年概念势必会催生一大堆披着科幻电影外衣的伪科幻片。就像当年的VR,就像当年的游戏市场,就像当年的新能源汽车……诚然,一个标志性产品的诞生会引发市场的变革,但是过早地去下定义、炒概念,只会让原本踏实前行的从业者和坚定等待的受众变得越来越浮躁和急功近利。更何况这部电影如果真按照科幻电影的标准来审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这部片子我愿意给它9分,虽然它的剧情只值3分。


疯狂的外星人(2019)

又名:Crazy Alien

上映日期:2019-02-05(中国大陆)片长:116分钟

主演:黄渤 / 沈腾 / 汤姆·派福瑞 / 马修·莫里森 / 徐峥 / 于和伟 / 雷佳音 / 刘桦 / 邓飞 / 蔡明凯 / 王戈 / 凯特·纳尔逊 / 王砚伟 / 呲路 / 

导演:宁浩 / 编剧:孙小杭 Xiaohang Sun/董润年 Runnian Dong/吴楠 Nan Wu/刘晓丹/潘依然

疯狂的外星人相关影评

缪辰
枫叶'
枫叶' • shq
夭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