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纪录片《绿色家园》通过运用新闻镜头,将自然风光与人文纪实相结合,反映国家自然生态环境的现状,塑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国形象。文章以纪录片中的藏地自然人文风貌为例,分析其符号建构背后的国家形象塑造。
电视纪录片是指记录型的电视专题报道节目,对政治、经济、自然、文化等新闻题材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1]《绿色家园》是六集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的第四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它采用了纪实性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将自然风光与人文纪实相结合,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大美中国,塑造了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国家形象。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山河赋予了中国丰富的自然景观与生态资源。生态纪录片《绿色家园》将镜头聚焦于西藏、新疆、青海、吉林、陕西、南海、内蒙古、山西、北京等地,全方位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间,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贯彻落实及取得的重大成就。本文以西藏的影像展示为例,分析中国的国家形象在生态纪录片《绿色家园》中的塑造。

以豪迈而不失悠扬的藏语民歌作为背景声,带有神秘色彩的藏地人文风貌出现在镜头中:鸥鸟飞越千山万岭到玛旁雍错落脚安家,变幻多端的云彩从须弥山上掠过,清凌的江河水在高原上蜿蜒流淌……钟声悠远,经幡翻动,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在玛旁雍错相聚,他们以圣洁的高原湖水抚脸,接受生命的洗礼。
民歌作为一种典型的语言符号,产生于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中,反映该民族的个性特征。《绿色家园》在表现藏地高原的生态风光时多场景使用藏语民歌作为效果声,高亢且悠扬的歌声象征着藏族人民性格的热情、豪迈,反映出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的特性。
西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特殊地区,以雪域高原、游牧文化及宗教信仰闻名于世,在我国的对外交流方面具有重大影响。[2]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3]央视生态纪录片《绿色家园》选择记录藏地人文风貌,除了向世人展示我国在自然生态保护方面的责任担当,更表达出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及藏族是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之一的诉求。
《绿色家园》在对藏地风光的记录中,以小见大,从普通人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延伸到国家政策的落实。我国从1986年便将推广普通话作为国家语言工作的首要任务[4],而贡桑巴姆在镜头中以藏语讲述了自2013年《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实施以来西藏湿地鸟类种类和数量的增加,才旺丹加以普通话劝游客离开藏羚羊保护区并提到偷猎情况的改善。
藏语与普通话作为语言符号,在纪录片中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它体现出官方标准语言与方言的和谐共生,反映我国对不同民族语言文化的包容与尊重;其次,才旺丹加是西藏自治区普兰县林业局副局长,作为国家公职人员,他的行为往往代表着政府的形象,以普通话口音出现在纪录片中,符合主流价值观。
采用了不同的语言的贡桑巴姆和才旺丹加共同表达了国家政策的落实对藏地生态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国家政策反映整个国家对自然生态环境整体的思考,《绿色中国》以语言符号塑造中国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国形象。
央视作为中国重要的新闻舆论机构及关键的思想文化阵地,是塑造国家形象最有说服力的表达窗口。[5]在该平台播出的《绿色家园》着重展现我国真实的自然人文风貌,客观地表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塑造了中国所希望呈现给世界的注重自然生态保护的积极形象。

参考文献:
[1]张艳平. 浅析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几个基本特点[J].采写编,2012(05):37-38.
[2]井海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藏地纪录片中多重话语与西藏形象建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6.
[3]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04):195
[4]徐晶. 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的关系研究综述[D].东北师范大学,2014.
[5]王思萱. 2011年-2016年央视自然生态类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塑造研究[D].河北大学,2017.

辉煌中国(2017)

又名:Amazing China

主演:李立宏 / 

导演:潘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