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没想过Sitcom在搞笑的同时,还能穿插哲学理论。一个虚拟的afterlife good place确实是一个实践哲学理论的好场所。
1. 绝对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
当Chidi发现Eleanor不属于至善之地,考虑是否要帮她撒谎的时候,Chidi问自己,按照道德绝对命令是否应该帮助Eleanor?这个问题完美激发了Chidi的选择困难症并让他开始胃痛……
康德提出“绝对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的概念,要求一个人自始至终按照不变的道德准则行事,无论外在情况如何变化。根据康德的理论,说谎、盗窃或者其他不道德的行为没有任何借口,即使是善意的谎言(white lies)仍然是不道德的。
由于Eleanor不属于至善之地,因此,如果Chidi帮助Eleanor相当于欺骗和作弊,按照康德的标准无疑是不道德的行为。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Eleanor请求Chidi帮助她改过自新,成为更好的人,Chidi拒绝帮助别人进步,是另一种不道德。Chidi觉得无论如何选都是不道德,所以两难到胃痛。
另一个“绝对命令”的例子是:Chidi对于朋友丑出天际的鞋子,即使是出于善意的违心称赞,也是撒谎,是违背绝对命令的。因此,Chidi为了这个小小的white lie彻夜难眠,即使等朋友做完手术也要告诉朋友实话。
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怎样的回答才能令康德满意呢?误导性的回答可以,例如“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美/丑)的鞋子!”这样误导性的回答在康德眼里不算不道德,因为在明明可以撒谎的情况下,误导性的回答本身就是对道德命令的尊重。
2.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
相较于康德的绝对命令,功利主义无疑是所有人(甚至是Eleanor)更容易理解的哲学理论:人应该选择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在实现大多数人最大福祉的情况下牺牲一小部分人的利益也是可以接受的。功利主义的理论乍听起来一点毛病没有,直到遇上类似电车难题的两难选择。
据说The Good Place之后几季中有完美重现电车难题,但在此之前第一季中已经涉及功利主义的困境:Chidi有一段时间不再想帮助Eleanor,因为一方面帮助Eleanor成为更好的人,让Eleanor留在至善之地,无疑有利于实现整体效用最大化;但是另一方面,如果Eleanor留在至善之地,就意味着Chidi真正的Soul mate不会再出现,相当于牺牲了Chidi个人的利益。所以,再一次,Chidi在哲学理论的指引下不知所措。
3. 动机(Motivation)的道德价值
在第一季的下半场,四人小分队希望通过提高Eleanor的评分,让Eleanor留在至善之地,因此Eleanor做了很多“善举”,例如帮别人开门,举办道歉派对,送别人礼物等等,但是都对评分丝毫没有影响。
这又要回到康德(康德大概贡献了The Good Place剧本一半以上的哲学理论),康德认为“赋予行为道德价值的是动机(Motivation)”,如果是为了满足个人利益的动机而进行的行为,都不能算道德的行为。因此,Eleanor出于留在至善之地的自私动机所做的种种善举,都不算入评分体系中。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Tehani的身上:虽然Tehani举办的慈善晚会募集了600 billion,但是她动机不纯,所以她的归属还是所谓的“至善之地”。所以,当Eleanor的动机变了,不再是为了留在至善之地而做好事,那些善举才真正成为了“道德的善举”,计入了评分系统。
The Good Place最后一集的大反转固然很有趣,但是在Sitcom中看到真人演绎版的哲学理论和道德困境,会心一笑不也很有趣吗?

善地 第一季The Good Place(2016)

又名:良善之地(台) / 好地方 / 至善之地 / 好去处

主演:克里斯汀·贝尔 Kristen Bell/特德·丹森 Ted Danson/威廉·杰克森·哈珀 William Jackson Harper/亚当·休伯 Adam Huber/曼尼·贾希尼托 Manny Jacinto/班巴德贾恩·班巴 Bambadjan Bamba/杰姬·托恩 Jackie Tohn/达茜·卡尔登 D'Arcy Carden

导演:德鲁·高达 Drew Goddard编剧:Michael Sch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