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个人来说,这是一部值得一看,但,又是极其不愿再看的电影。就像有个著名的电影史家对那部著名的《索多玛120天》所做的经典评价:“不可不看,但不可再看。”即使有着种种高科技设备,地底的深洞探险依然危险重重。稍有不甚或难测的意外带来的就是严重的后果。然而,这两种可怕的情形让故事中的探险队员们全赶上了。它讲述了一个梦魇般的故事:被围困在幽深的洞底的人们如何一步步一点点的战胜死亡的故事。然而,灾难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只有一个人侥幸逃了出来。当男主人公侥幸的从阴冷黑暗的地洞里逃出,来到温暖明亮的地面时,我的内心依然是沉重而恐怖,仿佛做完一场惊悚的噩梦而久久难以平息。我是不愿再去经历这种梦魇般的感受了。

虽然,它的故事原型来自现实,但它毕竟是一部故事片,虚构和想象已使得这部带有纪实色彩的探险片变成了灾难片。在各种高科技的保驾护航下,它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一部大自然原始风光的旅游片和地底洞穴的奇观片。壮丽绝美的原始丛林,巨大幽深的古洞,九曲连环的洞穴,在导演的诗意镜头下,我们确实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惊叹、折服、迷醉。然而接着,它笔锋一转,突然冒出了灰色的一笔。由于连日的水下作业,意外突然降临到一位女队员身上,为此,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接下来,这笔灰色逐渐扩大而成为黑色,并笼罩了整个银幕,统治了影片的其余部分。暴风雨加剧了,山洪爆发汇成滔天洪流朝洞穴里的队员们扑来。他们必须立刻转移,否则危在旦夕。洪水冲毁了通信设备,使得他们的转移错过了最好的时机。于是队员们不得不直面危险、直面灾难、直面死亡,影片至此变成了灾难片。

灾难片无非刻画滔天灾难的恐怖、人类在灾难面前的渺小无力或者人类抗击灾难的崇高精神和非凡勇气。《洞穴》将这些要素一个都没有落下。那排山倒海般的洪水,那冰冷刺骨的地底水,那幽暗阴冷仿佛永无出路的地洞,着实给我们噩梦般的恐怖体验。处在那样一个环境下,确实是危在旦夕、命若草芥,死亡的气息已经在逐渐稀薄的空气下将队员们紧紧的围绕。只要稍微一个大意,甚至于是无论多么精湛的探险技术和经验,巨大的灾难都能将你瞬间吞没。

死亡,也只有在死亡面前,人与人的精神境界被拷问的清清楚楚,或崇高、或渺小,将无所遁形。有的人因为灾难,死去了;有的人为了不拖累队伍,自杀了;有的人为了整个队伍,不得不杀死受伤的队员;有的人为了整个队伍,不得不面对队员的死去而无可奈何;有的人为了自己,而带着设备丢弃了队伍。在灾难的舞台上,它上演的是一曲人性的交响曲,其中音调的有崇高、悲壮、软弱、无奈。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种种色调,给人以巨大的感染作用。

而其中,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这样的情节:父亲受了重伤,已经无法逃离出去了。他便冷静的请求儿子杀死自己。由于境况使然,儿子不得不强忍悲伤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这是多么震撼的悲剧啊!在那样的境遇下,要活下来,人是必须服从理性的判断的,而决不能感情冲动。父子之爱朋友之情都是人之伦常。在生死存亡时刻,伦常不得不服从理性的规约。这里的悲剧音调,其实是历史和伦理之间的巨大悖反。想想历史,无非如此。譬如战争一方面刺激了科技的巨大飞跃,另一方面又毁灭了无数的生命。这便是历史的悲情规律。而历史总在这样的悖谬中冷酷无情的前进。

这样的历史多么沉重,这样的电影多么沉重,我不愿再看。

夺命深渊Sanctum(2011)

又名:3D惊天洞地(台) / 潜行深渊(港) / 洞穴 / 圣地 / James Cameron's Sanctum

上映日期:2011-09-09(中国大陆) / 2011-02-04(美国)片长:108分钟

主演:瑞斯·维克菲尔德 / 艾莉森·克拉特切莉 / Alice Parkinson / Dan Wyllie / 克里斯托弗·贝克 / 理查德·劳斯伯格 / 艾恩·格拉法德 / 

导演:阿里斯特·格里尔森 / 编剧:Andrew Wight/John Garvin

夺命深渊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