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身漆黑而静谧的水底

那一刻我摒住呼吸

突然间没有恐惧

目光所及,尽是瑰艳动人的美丽

那一刻我化成水滴

突然间光亮四溢

伸手前游,穿越逼仄的岩石缝隙

那一刻我深深知道

唯有爱,唯有你

是我生命得以延续的氧气

―――写给电影《洞穴》



50多岁却不留岁月痕迹、仍然惊艳于舞台之上的杨丽萍说:“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传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体验,有些是旁观。我是生命的旁观者,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



对于那些狂热的探险者而言,其使命或许也是如此。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海泽有乾坤而不宣。所以,他们发现,他们沉醉,他们上天入地,他们慨然赴死,他们把自己的所得向整个人类呈现出来。影片中,弗兰克的一些台词让人深味,“天开辟地以来,从未有人类目睹这一切。”“想想有谁能在无人到过的地方,成为第一个照亮那里的人。”



自古以来,人类从未停止过对身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解蔽。在这个解蔽的过程中,人类一次又一次的体味生命,也一遍又一遍的检验人性。



观看影片《洞穴》的全程,自始至终都有一种令人窒息的感觉,观影有如潜水。直到最后,伴着主人公乔希浮出海面的大口吸气,观者的肺部才随之扩张开来。对于幽闭恐惧症患者来说,本片绝对不属于治愈系的电影。它以极端甚至残酷的方式告诉我们:不经历窒息,永远不会知道呼吸的舒畅和可贵。只有经过了同死亡的激烈搏斗,才会为生命的存在而欣喜若狂,而痛哭流涕。只有穿越充满压迫感的狭窄逼仄的缝隙,才能通往广阔无垠的自由空间。



我想起高中的时候,有一次独自偷跑到家乡的府河里游泳,计划完成一次横渡彼岸的壮举。在好不容易快要到达对岸的时候,却意外的发现垃圾和水草成堆,根本无法上岸,只能从宽阔的河面折返。另一个意外是,途中突然小腿抽筋。



我永远都记得当时的情景,周围空无一人,只有茫茫的水面和自己粗重的喘息,伴着莫名的恐慌。我体力不支,一次次下沉,呛水,一次次在水中挣扎着板直小腿,然后再浮起来,挣扎着继续向前游,那是何其漫长而艰辛的一段距离啊。当我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游到岸边,五体投地的伏身于沙土上时,忍不住放声大哭,自己都不知道当时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要哭。后来我渐渐明白,那是一种情不自禁的渲泄,其中有劫后余生的喜悦,有对生命的敬畏,对阳光、空气和土地的感恩,还有一些对彼岸失望的悲伤。而这一切,我此前是浑然不觉的,一次经历,让我猛然增加了那些领悟。看这部电影,就像又亲身体验了一次丰富而震撼的经历。虽然电影里是别人的故事,但看电影的人,总难免把自己代入角色。



弗兰克说,潜水第一条规则,永远不要憋住呼吸。这句话,让我思虑良久,以至于过后去游泳馆和温泉池的时候,还特意潜入水下,尝试着以相融而不是抗拒的心态来和周遭的水相处,结果潜水时间比以前明显延长了。其实,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幽闭恐惧症,只有当抗拒慢慢缓和下来,接受你所抗拒的对象并同它达成和解,恐惧就会自然消失。



有时候想想,我们的生活多么像一次漫长的洞穴潜水,一项看似平淡实则惊险万分的极限运动。既然跳下来,开始这场历险,我们就已经注定了回不去原点。脚下的水位总是在不知不觉的上涨,留在原地只会被淹没。唯有下潜,进入水底,从迷宫一样的岩石缝隙中选择一条漆黑的通道,去摸索,去尝试,去祈祷,才有生存的可能。但它到底是通向另一个幽暗的死角,还是通向光亮的地面,谁也不知道。除了向前游动,我们别无选择。彼岸可能风景如画,也可能危机四伏。或许,这就是宿命的安排吧。在宿命面前,所有的抗拒都是徒劳。最充裕的资金支持和最顶级的户外探险装备,也抵不过一场意外来临的暴风雨。最丰富的探险经验和最果敢坚毅的顶级强驴,也扛不过背后一记人性的阴暗。



而且在整个探险历程中,容许我们犯错误的次数极其有限,否则就game over,直接导向死亡的终结。片中的女一号维多利亚犯了三个错误:她经验不足却选择到这洞穴里来,她选择潜水却意气用事坚决不穿从尸体上剥下来的防寒衣,她选择使用刀子割断被绞住的头发和主绳。她自己的错误选择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



在她之前,莉兹死了,挣扎着死在弗兰克身边。因为她在一次深潜中选择了不带备用气罐。弗兰克和她互用氧气面罩以后,仍然无济于事,于是果断把她推开。她的死,怨不得别人。但乔希固执的认为是父亲杀死了她,直到他最后亲手在水中完成父亲的葬礼,才真正理解了父亲。



卢克死了,如愿已偿的死于弗兰克之手。他在往上攀爬的时候被湍急的水流冲下主绳,全身骨折,脸上也被撞出一个大窟窿,无法含住呼吸器。要么在痛苦中被动的受折磨而死,要么主动体面的赴死,他选择了后者。弗兰克用通行的做法,帮助他解脱了。他挣扎的手臂,给人带来莫大的冲击与震撼。



乔志死了,死于无声无息的自杀。因为患上严重的减压病,为了不拖累其它人而主动求死,他默默藏身于一个岩缝之中,听着同伴的呼喊,任眼泪无声的流下来。



最后,弗兰克也死了,以和卢克同样的方式死在儿子的怀里。卡尔为争夺活命的氧气瓶,突然出手暗算弗兰克。打斗中弗兰克背部遭受重创,他央求儿子亲手把自己的头按进水里,体面的死去。当儿子强忍着悲痛,把父亲的头浸入水下,我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



卡尔作为人性阴暗面的代表,一到危急时刻就显出了自私和恶毒。他自然也难逃死亡的厄运,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溺毙于岩洞的水底。



虽然都是死了,但选择走向死亡的方式却各不相同,折射出不同的人性:或心存侥幸,或自以为是,或软弱,或勇敢,或诡诈,或淳朴,或急燥易怒,或沉稳淡定,或绝望,或永不放弃。。。



在死亡阴影的笼罩之下,我们还剩下什么呢?幸好,我们还有爱,还有舍已利他的高贵品性,还有对美对生命的憧憬。这也是人类得以繁衍至今的原因吧。



历险求生是影片的一条明线,暗线是父子之情。开始儿子对父亲并不理解,甚至揶揄嘲笑,刻意逆反,数次激怒父亲,让父亲的队友也看不下去。但在越来越危急的求生历程中,儿子逐渐感受到,父爱就像压缩瓶中的氧气一样缓慢而笃定的释放出来,从精神到肉体,为自己提供生命的呼吸。在他不再抗拒,选择了同父亲和解,并完全理解父亲的时候,他却不得不面临一个更艰难的选择――亲手溺死父亲。乔希恐怕也没有想到,那个父亲送他的礼物,野猪牙做的电筒,他一度在愤怒中差点扯下来扔掉的小物件,由父亲亲手将战利品打磨成的工艺品,最后却照亮了他逃出生天的道路。



影片中,借弗兰克之口反复吟咏的诗句,也是一种隐喻。它揭示了极限探险者的内心世界――对于世外桃源美丽景象的向往。他们永远都在寻找未知,寻找通往彼岸的仙那度。弗兰克说,“看看它们,就象一所大教堂。”“这就象我的教堂般,我可以拿一面镜子大声说,这就是我自己。”是的,这就是他的信仰,他的教堂。



诗句很美,为影片生色不少。我百度了一下,找到了这首诗的来龙去脉。18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萨缪尔·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据说在吸食鸦片以后,神游之际文思泉涌,写下了这首名为《忽必烈汗夏都》(Kubla Khan)的代表作,被誉为“英语世界中最迷人的新诗”。



“In Xanadu did Kubla Khan 驾临上都,忽必烈称大可汗

A stately pleasure-dome decree 长乐穹宫,其堂皇溢于敕言

Where Alph, the sacred river, ran 宫畔漠漠,倾流圣阿尔浮之河

Through caverns measureless to man 潜入巨穴,其深深非人子所能觇(chān)

Down to a sunless sea. 坠彼晦海,无天日而阙照

So twice five miles of fertile ground 五里复五里,溉绵延之息壌

With walls and towers were girdled round 群塔列环,迂高墙而带疆

……”



诗中通过一连串极具冲击力的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描摹出一副奇丽绚烂的东方图景,表达了诗人对心中向往的“彼岸世界”的无限憧憬。Xanadu(音译为仙那度)原指位于内蒙古忽必烈汗的美丽宫殿夏都,后来引申成为“世外桃源”的意思,用在影片中可谓恰到好处。



谁不留恋生命?谁不憧憬美好?谁不期待跨越此岸,抵达彼岸的仙那度?

只是,每个人的选择和行进的方向都不同罢了。

只是,我们需要记住:欲到达光明之境,必经过幽暗之处。欲通往广阔之地,必穿越狭窄之所。

夺命深渊Sanctum(2011)

又名:3D惊天洞地(台) / 潜行深渊(港) / 洞穴 / 圣地 / James Cameron's Sanctum

上映日期:2011-09-09(中国大陆) / 2011-02-04(美国)片长:108分钟

主演:瑞斯·维克菲尔德 / 艾莉森·克拉特切莉 / Alice Parkinson / Dan Wyllie / 克里斯托弗·贝克 / 理查德·劳斯伯格 / 艾恩·格拉法德 / 

导演:阿里斯特·格里尔森 / 编剧:Andrew Wight/John Garvin

夺命深渊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