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秀节目需要怎样的规则?
文/杨井峰
近日,对于《中国梦之声》评选规则的不满,导师韩红难掩内心的愤懑之情,在《中国梦之声》直播的现场,几度情绪失控,甚至用弃权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很显然,一档选秀节目,从全民狂欢何以演变成导师的愤愤不平。自然,规则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如今的选秀节目,越来越成为全民狂欢的娱乐盛宴。在一档娱乐节目播出之时,主办方总会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吸引观众参与,不仅提供手机投票通道,甚至还拉上微信、微博等各大当红社交平台参与互动,其目的无非是增加电视节目的收视率。然而,如此一来,不免就会出现,实力不强,但长相出众的偶像派学员占据上风,或许对专业评委而言,自是难以接受的。
其实,这是一个悖论。一方面,采取大众评审制度,由于大众评审缺乏足够的专业素养,可能歌手的相貌早已取代了歌手的实力,观众往往会倾向于选择人气更高的歌手。如《中国梦之声》,尽管“男神”JAMES、“女神”央吉玛在12进10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凭借着出众的长相,获得的超高人气,总能涉险过关;另一方面,采用专业评审,由于其具有足够的专业素养,评委往往更加关注学员的舞台表现力。自然,实力成为晋级与否的关键因素。但如此一来,虽然可能选出实力更强、表现更稳定的歌手,但势必减少观众的互动,影响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近观,近些年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各类娱乐选秀节目,其趋势之一便是越来越注重观众的参与互动。以往,以《超级女声》、《快乐男声》为代表的骨灰级选秀节目,在10强之前,多是选择专业评委的评审,自然,歌手的实力成为胜负的关键,但也不可避免地充斥着各类猜疑。
就拿风靡全国的《中国好声音》而言,在导师盲选阶段,采用转椅制度,以声取人,其本质在于规避“潜规则”。而在导师对战阶段,媒体评审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显然,将媒体评审拉近节目中,与导师同握“生杀大权”。很大程度上,主办方在努力做大舆论影响力,提高节目收视率。自然,此时学员的晋级与否,不再是单单取决于学员的实力,当然,还有媒体评审的好恶。
然而,《中国好声音》第二季首播,创下了收视率3.62,刷新历年中国电视综艺节目首播收视率的最高纪录,也折射出导师盲选阶段,观众对“好规则”的期许,对真实透明“好规则”的渴望。
选秀节目,究竟需要怎样的规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有一点可以想见,全程由专业评委,或是大众评审决定,未免有点一意孤行。如若在海选阶段,由专业评委评判,在10强晋级阶段,由大众评审在场内票决,或许是一个好的选择。不过前提是,大众评审要具备基本的公平、公正理念。
为《长沙晚报》供稿。

中国梦之声 第一季(2013)

又名:Chinese Idol

主演:李玟 CoCo Lee/韩红 Hong Han/黄晓明 Xiaoming Huang/王伟忠 Wei-zhong Wang

导演:王磊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