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小时,在腿断,没有食物,没有救援,冰天雪地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种种不利因素的状态下,面对眼前的雪山,刚刚挑战过的主峰,joe是否还有欣赏最纯洁的蓝天白云的内心?

这是整个观影过程中,我一直纠结于内心的问题。似乎有点跳出了绝地逢生的主题,但是我不得不说,这绝对是个值得思索的好问题。

开篇,运用了大量的文字来铺垫团队配合时对队友信任的重要性,果然,问题就出现在此。在接受了导演的各种电影语言洗脑之后,我脑中盘旋了N久的旋律是:这是一部关于配合和信任的电影。

故事是这样的:Simon和joe成功登顶了秘鲁安第斯山峰,喜悦之余,悲剧却在下山途中发生。Joe摔断了腿,simon用绳索连接两人继续下山。但是,户外多凶险,可怜的joy雪上加霜,腿断偏又落入深深的冰缝,simon寻人未果,无奈之下割断绳子独自下山,之后就是Joe一个人连滚带爬的经历了几天,排除了各种艰险创造了人类生存极限的奇迹之后终于爬回营地并获救。

剧情没有什么太多说的,纪录片本身,惊险刺激的程度,加上美丽的风景摄影,相信是可以让屏幕前的人大饱眼福的。但是,关于细节,我身为半资深户外爱好者,不禁有些许疑问产生。
第一,Joe在极限状态下,为何还要背着大包前行,户外遇险,第一步应对就是要减轻负重保持体力,这点,导演忽略的很彻底。
第二,过岩石河道那段,给了很长时间和近镜头的表述。在观众感慨Joe求生之艰难的同时,不知道有没有人疑问,为什么要选择站立跳跃
前行?就不能用翻滚的方法么?那么锋利坚硬的岩石,那样摔下去,不怕更多骨折受伤么?我实在想不明白,导演是想突出艰难效果,还是Joe真的就是这么跳出来的。

关于这些细节,毕竟是创造了奇迹的人,或许都有可能,我不多纠结了。回到影片拍摄本身吧。

刚才提到,导演开篇明确的导向是信任问题,可是影片中,虽然有信任贯穿,但是Joe的求生本性以及克服艰险的客观拍摄占了主导。
包括结尾处,simon听到joy的呼喊,上前搭救,虽是在黑夜中进行,但是对于表情等刻画,对比Joy刚摔断腿的时候的表情拍摄描写,逊色很多。基本没有近镜头去强调。

我相信simon当时的内心应该是很复杂的,兴奋之余的自责,惊奇,等等,导演基本没有抓住去深入刻画。这个,对开篇信任的主题升华来说,真的很遗憾。

另外,对于Joe内心的波动,比如设定20分钟的目标等等的刻画,我觉得过于潦草。只是靠背景声音来阐述他完成任务的激动显然不够有穿透力和震撼力。多些近镜头表情的抓拍,也许更能打动我。

相对于开头的气势,收尾部分的包袱让我觉得很空洞。我不知道该把重心放在信任话题上,还是求生过程的惊险艰难上。本来是个开放式的结尾用于思考simon离开joe的行为对错,但是只是草草提了一句。在JOE于simon再会面时第一句回答就已经说出“如果我是你也会走的”。虽然纪录片不该有太多导演的主观色彩,但是,我坚持认为,导演至少应该有就这个角度将镜头多给simon和Joe一些特写,至少引导观众就这个问题想下去的权利。因为,绝处逢生之后第一句话就是对人性信任问题的阐述,所以,Joe的这句话究竟是在原谅simon,还是在强调其实我很在乎你扔下了我,这其实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角度。

总而言之,纪录片的特色是真实,但是怎么能在真实中让观众的视觉和心灵得到更多的冲击,之后并引发大量思考,才是拍摄记录片的意义。这部片子,除了剧情带来的震撼意外,拍摄上,是远远不够的。鉴于风景本身和拍摄难度,我还是给了四颗星,毕竟冰天雪地的拍摄本身就是值得赞叹的。

面对极致的景色,身处危难的状态,求生的欲望,加上强大的内心,信任的思索,我倒是很想问一句,joy,你的168小时里,看到的雪山是否还是美景呢?



冰峰168小时Touching the Void(2003)

又名:攀越冰峰(台) / 濒临深渊 / 触及巅峰 / 触摸巅峰

上映日期:2003-12-12片长:106分钟

主演:Brendan Mackey/Nicholas Aaron/Richard Hawking/Joe Simpson/Simon Yates/Ollie Ryall

导演:Kevin Macdonald编剧:Joe Simpson

冰峰168小时相关影评

蟲
蟲 • 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