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是一部值得二刷的电影,第一遍看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震撼和感动,音乐的震撼,《阿曼盖尔德》《黄河大合唱》激昂振奋人心,家国情怀的震撼,感受到战争年代人们的无可奈何,第二次更多的是感动,默默流泪,影片叙事形式,包含一些背景的交代,整体可能显得略散一些,也是我认为稍微不足的地方,很多镜头收得太快,就是情绪还没转过来就被切到下一个情境里,大概是由于叙事的完整性和影片长度的限制吧,但主题其实很鲜明,太多让人记忆深刻的场景,相信看过的人都能记在心里了,有家而不能回,每个人都怀着对家和国的思念,车站老人对在前线的儿子的思念,卡莉娅对爸爸的思念,达娜什对丈夫的思念,冼星海妻女对丈夫的思念和期盼,拜卡达莫夫对音乐、对祖国的热爱和信念,冼星海对妻女的思念,对祖国的思念,他们都共同爱着自己的祖国和家人,所有的情感都在音乐中升华,“音乐是不朽的”,这句话每每听到都会打动我,时光流逝,风采留低,优秀的作品是永恒的,会让我们永远记住,记住那些带给我们感动的人和事。
冼星海,一个从小知道的名字,却从未特意了解过,这里也要再一次感叹偶像的力量,不然可能也不会有机会了解这位音乐家,看到他短暂而伟大的生命的最后几年,不由得让人惋惜让人心疼,但是与流浪汉不同,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他崩溃过失落过也痛苦地反抗过,但他始终不孤独,他心向祖国,把对祖国的思念化作音符,音乐给他力量,他也通过音乐带给人们带给这个国家力量。三刷的时候我更加感触,有的人,一次再见可能就是永别,也还有今生未见一生想念的遗憾,那种深入骨髓的想念,多想见他,多想再见他一面,以至于影片一开头妮娜和卡莉娅相见,黄河大合唱响起到影片最后,我也是止不住想哭。
我看电影会特别关注演员的情绪,这里真的忍不住大赞各位主演了,中哈两边的演员都太优秀了!从演员就能看出电影拍摄的用心程度,每一位都令人印象深刻,对哈方的两位主演别里克·艾特占诺夫和阿鲁赞·加佐别可娃很陌生,但看完电影我对他们肃然起敬,不管看几次,你都会被他们的情绪带进去,包括一个眼神,让我记忆深刻的地方太多了,冼星海进剧院看到的,拜卡达莫夫在台上指挥演奏,气质到神情,太引人入胜了,包括他表现出来的角色眼里的忧虑、激动、笃定,一系列的情绪变化都是自然而准确的。袁泉老师虽然只有几个镜头,即使没有对白,也将满满的思念感染到了观众,胡军老师跟袁泉老师对手戏的场景,都极为流畅自然。影片里面很出彩的一条线就是卡莉娅与冼星海的互动,吹起小喇叭,嗒嘀嗒嘀嗒,打起小锣鼓,嘚儿隆嘚隆咚~我很喜欢的一段,是在阁楼上,“妮娜,我好想你”,卡莉娅问冼星海,冼星海只是点头而不是说话,每次看到这里我都感叹一下,胡军老师这里的演绎实在太棒,到后面冼星海转身背对卡莉娅,两个人都在哭,那个有着宽厚胸膛坚实臂膀的男人,此刻也忍不住抽泣,女儿大概是每一位父亲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吧,这是影片里面唯一一次看到冼星海哭,其余更多处是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深切的痛,想念,无望,胡军老师是一位太优秀的演员,看完影片我不会认为他就是冼星海,但是他真真实实让我体会到了冼星海的内心滋味,他的信念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对家人热切的想念,冼星海三次靠近中哈边境线的情境无一不让人动容,一线之隔,跨不过去的背影,激动到忘却生命危险而奔跑却被止住的步伐,“那里就是中国”,铁网另一边,一把白雪寄托深切的故土情。
胡军老师对冼星海这一角色的演绎真的带给我很多惊喜,却也不意外,相比硬汉形象,我更喜欢层次丰富的角色,即所谓的细腻,内心丰富的演员最能打动人,所以想想大众普遍意识和固有印象也会让人深受其害,有时候会让你看不到一个人的多面性和闪光点,也包括许多人对这部电影的一个最初定位,它不只是是一部带有“主旋律”标签的故事片,电影从演员到制作,都是非常用心的,国和家密不可分,影片传达的家国情怀,都因为这群人,而显得真诚,朴实又格外珍贵,真诚的东西最能打动人,也应当被更多人看到。

音乐家(2019)

又名:The Composer

上映日期:2019-05-17(中国大陆) / 2019-04-13(北京国际电影节)片长:104分钟

主演:胡军 / 袁泉 / 别里克·艾特占诺夫 / 阿鲁赞·加佐别可娃 / 剧雪 / 

导演:西尔扎提·亚合甫 / 编剧:张遂遂 Suisui Zhang/哈依夏·塔巴热克 Hajxia Tabazhek

音乐家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