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公众号【斯人手记】,欢迎关注,一起读书、聊电影,补充精神食粮)
电影《永恒时刻》(也有译作《永恒记忆》),是一部传记片,影片讲述的是瑞典首位女摄影师玛拉拉森的生平经历,简单来说,是一个摄影如何将她从平庸无常的生活,以及不幸婚姻中拯救出来的故事,质朴而隽永,深刻又动人。
那是上世纪初,一战前后,时代的变迁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而导演只是把其当成影片叙事的一个背景,并没有做过多的展开,而是让摄影机深入日常,带领观众凝视那些人生的片段、家庭生活的不同切面,惟其如此,才见深刻,这是导演的独到之处,但那些日常并不因琐碎而显得冗长沉闷,相反,还不时充满着滑稽的趣味。
影片是以大女儿玛雅的旁白叙述开始的,母亲为了一台伯爵牌的照相机,而选择和酒鬼父亲结婚,婚后的生活不尽人意,父亲酗酒屡戒不改,也会沾花惹草,他力大壮如牛,干的是码头上的苦力活,工作枯燥不称心,借酒消愁,时常醉酒回家,有时会打骂妻子和孩子,但暴躁粗俗的他,却对一匹马百般温柔,和家人相处也有柔情欢快的时刻,一个善良而失败的男人,不过最后他成功了,开了家托运公司,家庭充满温情和快乐,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一位隐忍而伟大的母亲。
不同于父亲的是,母亲是一位优雅而富有诗意的女人,尽管穷苦的生活让她时常很难保持自尊,但她无疑是坚韧和骄傲的,她的天赋是无意中被当地一个照相馆的老板激发的,在她准备去把那台伯爵牌照相机当掉的时候,这位照相馆的老板佩特森给她当场展现了一个充满神奇的时刻。
窗口上一只展翅的蝴蝶,佩特森通过照相机的镜头,在阳光下,让它显影在她的手上,这是一个罗曼蒂克的充满魔力的瞬间,也是一个永恒的时刻,佩特森合上她的手,叫她抓住,真是一个撩妹高手。
这让我想起《廊桥遗梦》,同样浪漫,不同的是玛拉拉森更为隐忍克制,也因此更让人感到惋惜,而不免有些伤感。
在拉开帘布窥见佩特森拉小提琴的那一瞬间,玛拉拉森可以说已经为之心动而情有所属,女人总是对那些富有浪漫气质的男人抱有幻想,那种诱惑常伴随着不切实际,从这点上看,每一个女人都可以说是包法利夫人。
但玛拉拉森的睿智在于,她基于现实的权衡,做出了明智的选择,也才有后来她给自己照的最后也是唯一的一张自拍照,那个微笑意味深长。
在佩特森决定搬走告别的那一刻,玛拉拉森的伤心一定是痛彻心扉的,风趣幽默的精神知己,富有才情的慷慨伯乐,但那冷酷的克制更让人感到敬佩,她的伤只有她自己知道,因其隐秘而伟大。
情人在阴荫的夏木中离开,这是最美的离别,率性不牵扯,她感到平静幸福,心里一定都是祝福。
粗旷庸俗的父亲,不可能走进母亲的内心,但在他进监狱的时候,从那匹被照顾得很好的马身上,母亲理解了他,父亲的失意、暴怒、不擅于表达情感,男人的懦弱和自暴自弃,但他并非无可救药,他渴望爱而不得,被轻蔑,不被理解,暴怒之下还知道适可而止,也没有完全逃避家庭的责任,最终因母亲的理解和包容而悬崖勒马,这样的仁慈在困顿艰难的人生中已是弥足珍贵。
父亲不理解却可以选择支持,母亲不被理解但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一间房间”,无可否认,这确实是因为爱。
这是摄影救了她,让她可以在心中保有一份“诗意的栖居”,超脱于挫败的生活之外,而她也因此救了父亲和整个家庭,就像写作救了雷蒙德.卡佛,他的父亲也是一个酒鬼。
最后,挂满葡萄藤的窗户上,又见一只蝴蝶,玛拉拉森并没有试图通过摄像机抓住它,而是将它放飞。
摄影记录下人生的永恒时刻,电影试图捕捉时光的味道,都和令人怅惘不停消逝的时光有关,我想,好电影和难以言说的人生一样,丰富而复杂,很多言外之意,需要你去感受和体验,一切尽在不言中。
看完电影我在想,静止的图像真的可以看到背后的故事吗?流动的影像该怎么讲述才会动人?而文字又是如何复制时光的?

永恒记忆Maria Larssons eviga ögonblick(2008)

又名:永恒时刻 / 玛拉拉森的永恒记忆 / 永恒的瞬间 / 刹那永恒 / Everlasting Moments

上映日期:2008-09-24片长:131分钟

主演:玛莉亚·海思坎恩 / 米卡埃尔·佩斯布兰特 / 阿曼达·奥慕斯 / 加斯帕·克里斯滕森 / 

导演:扬·特洛尔 / 编剧:Niklas Rådström

永恒记忆相关影评

Eva
Ev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