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我知道的冯小刚--很多年以前,就在冯小刚给《大撒把》做编剧的前后,如今的巨导,彼时的冯编剧,就老实地揣着《编辑部的故事》的剧本在葛优楼下等他出来喝茶谈合作。那时的小刚远没有如今对着香港记者指着鼻子骂“妖”的霸气,相信自我介绍时完全可以参考《大腕》里惊艳走场的付彪那句谦虚的“你好,北影厂彪子”来一句:“叫我刚子。”



冯导是混出来了。在老谋子将斗争扩大到国际影坛,凯歌醉心于他的文艺制作的时候,冯导硬是很有前瞻意识地盯上了贺岁电影,这块在当时尚欠斤两但如今油水十足的东坡肉。而且更有战略眼光地将葛优这员上将收入帐下,将演完《活着》后原本戏路很广大有一番作为的超牛演员活脱脱地塑造成了“冯邦德”。自此,冯导借着葛优当年的戏骨和气场,佐以充满市井通俗浮狯圆滑的台词,将一年一度的贺岁雪球越滚越大,虽然论剑海外不如老谋子深算,亦不如凯歌近乎顽固地坚持自我,但在国内影坛,喜剧一哥的称谓不出其右,一度将自己的名字拴成了票房保证。



混出来的冯导扬眉吐气,一扫之前谨慎做小的拘谨,开始了自己的玩票之旅。



对比一:冯小刚的文艺追求和宁浩的山寨情结



其实我们往往被冯导镜头中的胡同,集市和那些逗哏的犯贫台词给误导了,<没完没了>里的原本蔫了吧唧的韩东不惜当绑匪也不过是为了追讨自己的车钱,而<甲方乙方>和<大腕>更是将时下流行的山寨精神发挥到了临界点.他所塑造的喜剧角色往往摆出一副小老百姓的嘴脸,在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追求中自我嘲讽,自娱自乐,顶多也就像好梦一日游的小公司成员们那样,借着酒劲,也畅谈追求,理想什么的,小小地陶冶一下物质需求以外的那些情操.但曾经大谈文艺片不能果腹的冯导其实骨子里也是一个文艺青年。且不论《天下无贼》里小露下脸,唱得无数青年少女梨花带雨的“那天的云是否记得”,追溯到《甲方乙方》里,在杨立新伤别发妻,交还钥匙的那个朦胧的雪夜,那句“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不知道被多少后来人反复引用,凭吊那一份逝去。而到了《非诚勿扰》,冯导已然开了任督二脉,一手喜剧片,一手文艺片,两种味道让他调和融入,再不仅仅是那铜火锅旁二锅头那种直接的辛辣,还多了一种悠长的韵味。



冯小刚在谈及《非诚勿扰》的剧本创造时,实诚地说,整个本子就是他在坐飞机,上厕所等闲暇时间一点点地信手拈来。摄影团队由吕乐带领,在北海道的日落,稻浪和旷野中,酣然炮制出冯导内心的冯氏美学,也给葛优在戏中的爱情烙上了一种难得的优雅和情调。而他的大师级别的水平,就在依靠那些展现醉人的美景的长镜头中体现了出来,已经不再仅凭台词和剧情逗哏观众了。



而对比冯导前辈笔墨渐重的文艺美学,宁浩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恰恰是一股浓浓的草根情结,称之为山寨情结也好,加上“东方的盖里奇或塔伦蒂诺”也罢,宁浩镜头中的世界充满了底层平民的矛盾和冲突,而他要做的不过是将这些元素通过无数的巧合和偶然性混搭,最后呈现给观众的就是《石头》和《赛车》里那些扣人心弦的疯狂。



对比二:冯小刚与宁浩的剧本与台词创作



从剧本创作方面,冯小刚的情节是通过一幕幕串联起来,大多数场景更像是独立的片中片,就算删剪掉也无妨影片的流畅性。比如《甲方乙方》里面类似英达的巴顿梦,付彪的遭罪梦和叶京的吃苦梦等等,再比如《非诚勿扰》里从冯远征开始的一系列与征婚对象的对手戏,每一个都像是一个小品,其意义是为观众带去笑料而非承上启下——所以,冯小刚通过这样的片子,需求同时并培养了大批诸如何冰这样的优秀配角,抢眼但不抢戏,专为辅佐葛优。最好的例子就是《大腕》里的李诚儒在疯人院的那段精彩独白。而语言虽然也是宁浩影片的一大亮点,但是很多时候刻意雕凿的成分太重,略显肉紧和累,尚不及冯小刚那种自然自在,屡屡大手笔推出的一段段被反复引用的经典。



而反观宁浩,剧本创作就是他电影的脊梁骨,也是重中之重。受盖里奇的影响之深的宁浩与冯小刚随性大相径庭。《疯狂的赛车》的剧本是通过宁浩的创作团队用数学公式反复演练出来的,环环相扣一丝不苟,每一个切换镜头,甚至每一个出线的道具都是被严格监控和布置的。这样的剧本在情节方面自然精彩纷呈,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正所谓大巧不工,过于追求完美的剧本恰恰最容易出现纰漏。这就是为什么在《非诚勿扰》的前半部情节被冯小刚动了大手术而却仍然不影响主线流程,而《疯狂的赛车》在被广电局辣手剪辑后却出现了不少难以自圆其说的脱节。刻意匠心制作的剧本未必常常都会获得观众的认可,首先这样快速推进的剧情就需要全神贯注才能确保在观赏中不会陷入矛盾,但迫使观众保持长达数小时的紧迫感,审美疲劳的问题就少不了了。这就是为什么盖里奇的作品一开始技惊四座,但到了《摇滚黑帮》时,已经很难让观众保持新鲜感,最终没能从一个“好导演”的桎梏中突破成为大师。所以新晋导演和大师的区别就是后者能够保证火候不过其份,有迫有缓,让观众始终保持在一种轻松,享受的节奏之中,而这点正是冯导在《非诚勿扰》中的突破,也正是宁浩尚需锻炼的。



对比三:冯小刚与宁浩镜头中的风景取材和女性角色



另外,刚才提到了冯式美学表现的风景取材和摄影艺术,而宁浩的摄影团队将镜头对准的则是极具都市底层气息的老区旧街。《石头》里在下水道里跋涉的黑皮已经被某些审美眼光过高的观众苛责过了,而在《赛车》中,宁浩更毫不吝啬地将故事全盘搬进厦门老城区,在他的影片里,背景是要与故事情节紧密结合,而符合黑帮与平民的背景里自然没有了那些旭日夕阳,山花遍野,取而代之的是油亮的街边大排档,旧屋陋室还有少不了的灰,垢和污物。但就算早期不注重摄影的冯小刚镜头内的都市,也远没有宁浩的理想城市这样的破败颓唐与黑色幽默浑然天成的融合。



而另一个有趣的对比则来自两人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在冯式喜剧中,女主角已经从单纯的“葛优花瓶”质变成俨然可以与男一号分庭抗礼的重要角色,而且演员的筛选也从当初长于表现的徐帆,刘蓓等人,和流于外表的关之琳,提高到了内外兼修的刘若英和舒淇。但不管基于什么考虑,女演员绝对是冯导影片中必不可少的养眼风景线。所以《非》开场时让众多男性惊鸿一瞥的Miumiu,已经成了冯小刚抓人眼球的必备法宝。



而在宁浩的影片里,黑帮反派的勾心斗角和正面人物的混插打横注定这些都是男人戏,女性形象被无限弱化——《石头》里尚且有挑得道哥发飚的晶晶美女,到了《赛车》则连一个能够带动主线剧情的女角色都没有了,被男演员间的血脉喷张的对手戏彻底边缘化。这点与早期的盖里奇影片非常相似,这也是黑帮题材影片的一贯暴力美学,展现男性的阳刚和肌肉块,以及那些理性思维间非常强的对峙的碰撞。而这点也是作为一个新晋名导需要注意的,影片需要在理性和感性思维模式中找到一个平衡,而单一地注重男角色的戏份,显然还无法满足观众对后者的需求。



对比四:冯小刚和宁浩在各自影片中的龙套玩票之旅



另外,两位导演都曾在各自的影片中扮演过惊艳的路人。先说冯小刚,注重艺术情结的他就算扮演起类似《冤家父子》中窝囊的知识分子,也丝毫不对自己的对襟衬衫和发型的整洁上有半点马虎。而在《甲方乙方》中的出镜更多带有玩票的意思。但不论如何,冯小刚绝不轻易在影片中自嘲或者与喜剧角色打成一片,更不会拿自己的极具返祖特色的长相多做文章。他的角色在影片中往往带有如《冤家父子》中马林那样淡淡的悲剧色彩,或〈甲方乙方〉中一片理想主义者中最现实的那位。好吧,如果非要提到〈功夫〉里面给周星驰面子出镜的鳄鱼帮老大,虽然扮相龌龊且死状惨烈,但切莫忘记那出场时眦睚必报睥睨一切的超强气场。如今冯小刚加盟〈建国大业〉扮演起了海派一霸杜月笙,又是一个极其注重个人形象的角色,正对冯导的胃口——丫就是一个美姿颜,好华服的文艺青年,伪装了这么年终于彻底地暴露了。



反观宁浩,谁还记得〈石头〉开场时委琐不亚于前列腺患者包世宏的医生?那几句“除了尿不出来总想尿,还有啥子症状?”“我给你检查一哈子三。”“莫怕!”正是出自导演自己的本色出演。而在〈赛车〉里,宁浩一身花布衬衫,箍着个脖枕,一脸油滑一头乱发地扮演起了出租车司机,更不惜将自己五花大绑地闷在后备箱里。这种甩开膀子与民同乐的自嘲精神正是宁浩的山寨精神的体现,不计较个人形象地跑龙套,难不保宁浩导演拥有个高产的兼职,成为如早先范伟,黄渤般的王牌配角。说实话,他的演技真不差,应该好好发掘发掘,比起冯导那份放不开的羞涩和扭捏,这时宁浩那一脸灰土显得更可爱更亲民一些。



话说到如此,其实我们还是能看到两代导演的相似之处——两人不相伯仲的语言天赋和编剧天赋,一时瑜亮的对社会不公平和阴暗面的大胆嘲讽,乃至两个人如出一辙,一丘之貉般的让我们又爱又恨的植入广告。有趣的是,冯小刚已经开始朝文艺主题转型甚至取得了不小的成功,而宁浩还沉浸在山寨草根境界的大快乐中继续他的小人物狂想曲,一如当年的冯小刚一般,躺在剧本上酝酿着属于自己的影片和梦想。



不论宁浩是否与冯小刚尚有差距,在经验和水平上尚欠火候,更不论他是否能将黄渤塑造成中国第二个葛优般的喜剧大师,但作为这个时代新老两位导演的观众,我觉得怎么着都是一种幸福。

疯狂的赛车(2009)

又名:银牌车手 / Crazy Racer / Silver Medalist

上映日期:2009-01-20(中国大陆)片长:104分钟

主演:黄渤 / 戎祥 / 九孔 / 徐峥 / 王双宝 / 巴多 / 董立范 / 高捷 / 马少骅 / 王迅 / 刘刚 / Worapoj Thuantanon / 赵奔 / 李麒麟 / 姜志刚 / 王鹭 / 宁浩 / 

导演:宁浩 / 编剧:崔斯韦 Siwei Cui/邢爱娜 Aina Xing/王红卫 Hongwei Wang/王要 Yao Wang/周智勇 Zhiyong Zhou/岳小军 Xiaojun Yue/张承 Cheng Zhang

疯狂的赛车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