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会给这部电影太高的分数,嗯…也就是豆瓣的这个分数吧,甚至可能还低几个小数点。大概是因为这部电影没有深刻的主题,也没有好看的情节,说得直白一些,就是这部电影很琐碎,其实啥也没讲,啥也没表达。它只是呈现。所以观众只是在欣赏它的呈现。许多文章在挖掘什么时代性,文化感,我觉得没什么必要。

这两个小时,我的关注全在这四个女孩子的美,景的美,和画面色调的美上。一边看一边惊奇。惊奇绫濑遥怎么那么耐看,长泽雅美怎么那么迷人,夏帆长得好像我一朋友,而广濑丝丝在“隧道”骑车看樱花时,阳光映在脸庞,樱花飘落发间的镜头竟让我想起了武大樱花大道的春日,想起了我从图书馆看完《源氏物语》之后走到樱花大道,阳光灿烂,自己被治愈的温暖。

不需要探讨文化差异。因为这种生活里的美好,并不分国度。若是太过强调它的国别文化性,反而让我们觉得似乎只有日本这个国度才有这样的风景和气息,反而抬高了追求美的代价,显得它遥不可及。但是它明明就在身边。小铃看樱花的镜头让我产生的想法并非是“一定要和喜欢的人去日本看樱花”,而是“什么时候有空,我也要这样拍一段樱花下骑车的视频”。

《海街日记》是在呈现生命的美,不是在讨论生命的美。我觉得这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后者是有主题、有议论的,通过一部电影试图说明某些东西(道理/哲学/历史意义之类)。而前者的表达是自然的,所谓自然,是指眼前发生和日记记录的一切,镜头就只是把这些记录下来,不做叙事上的处理,因此它可能并不流畅,甚至还重复、还杂乱无章。而且电影也找不出什么引导人价值观的台词,全是日常的闲聊与对话。它让观影者最舒服的一点是不告诉你应当如何生活,只是把作者觉得还不错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引导观影者对这种生活产生认同,自然而然地充满向往,把它当成理想。

怎么实现这一目标呢?就是用最美的女孩儿去演绎,用最好的色调去渲染。前面已经说了这几个女孩子有多美了,一个个都是“清水出芙蓉”,惹人怜爱。现在说说电影的色调。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种电影色调处理方式了。冷冷的,有清新的感觉。人物又多是女孩子,更显得脱俗,于是这个虚构世界让人感觉十分纯净。一般观影我都会集中剧情或者叙事或者语言,但是这部电影,我居然经常走神,惊叹它的用色。在这种清冷色调下,人物都是素颜,唇色也有一点失真。人物在滤镜之下早已“脱妆”,我们看到的是几个女孩儿原始的、自由呼吸的美,有夏日海风的清色。

我看完后没有什么灵魂的震荡,只是有种小酌一杯果酒的回味。随手搜了一下影评,都在大谈特谈日本文化,女性成长,乌托邦世界。好无聊,退出来了。也许是我看法太少罢。很多时候我也在想,人应该保持思考和探究的热情,电影和文化也不例外。今天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升天的时候我想起了屈原宋玉的《天问》,想起人类对未知世界和茫茫宇宙的探索热情。但是说实在的,如果今晚月色很美,而我站在月下一直追思“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话,我就没办法欣赏此刻的月光和月下的人了。说这么多只是想表达,有时候仅仅“美”就够了。人、物、生活一样,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也一样。那些说从这里窥见日本小城市的日常生活,女性成长之类的评论,我都觉得让这种纯粹的美混入了杂质。

有些电影不是所谓大片,也不发人深省,甚至拍出来也没想表达什么。所以我一般不会给高分。但《海街日记》在豆瓣依旧获得了高分,于是人们争先恐后去发掘它的意义,但我觉得它的意义就是什么都没说,却让你喜欢上了。这就足以让它珍贵且经典。足以让我不给高分的情况下依旧推荐大家去看它。毕竟,害,美需要什么有思考的价值呢。我们现在肯定也不会去问古希腊美女海伦存在的意义。


海街日记海街diary(2015)

又名:海街女孩日记(港) / Kamakura Diary / Umimachi Diary / Our Little Sister

上映日期:2015-05-14(戛纳电影节) / 2015-06-13(日本)片长:127分钟

主演:绫濑遥 Haruka Ayase/长泽雅美 Masami Nagasawa/夏帆 Kaho/广濑丝丝 Suzu Hirose/大竹忍 Shinobu Ôtake/堤真一 Shin'ichi Tsutsumi/加濑亮 Ryo Kase/风吹淳 Jun Fubuki/中川雅也 Lily Franky/前田旺志郎 Ohshirô Maeda/铃木亮平 Ryohei Suzuki/坂口健太郎 Kentaro Sakaguchi/树木希林 Kirin Kiki

导演:是枝裕和 Hirokazu Koreeda编剧:是枝裕和 Hirokazu Koreeda/吉田秋生 Akimi Yoshida

海街日记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