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街日记》以同父异母的四姐妹父亲的葬礼展开故事的叙述,中间穿插了外婆的七周年忌的段落,最后以海猫食堂老板娘二宫阿姨的葬礼结束,可见“死亡”是本片的一个显性主题。谈到死亡,不可避免地联想到日本人的“物哀”情结,即追求一瞬间的美丽而非永恒。

放到影片中,这种观念似乎放大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难接受的事实——无论多么不舍,你的亲人、朋友终究会离开你。这是一个悲痛的话题,但影片并不打算以露骨的方式去刺痛我们心中这个敏感而柔软的领域,导演不着力去表现“死”给生者带来的痛苦,而是娓娓道来,化痛为哀,并将“哀”藏在镜头里和去戏剧化的情节中。于是在影片中,我们得以看到,各种“物”——梅子酒、鱼糕咖喱、沙丁鱼料理、外婆穿过的浴衣、风扇、樱花等等,统统寄托着这份“哀”,那是生者对死者的“哀”,是“有意味的形式”。同时我们也看到,无论是在三个姐姐将同父异母的妹妹接到老宅一起生活、大姐同母亲或是二姐的冲突中对亲情进行刻画的情节,还是在小铃与风太的之间懵懂的感情(不过骑单车穿过樱花隧道已经很浪不现实主义了~)、大姐同有妇之夫的交往平淡地结束中对爱情的叙述,都没有通俗剧中那种大起大落的戏剧化情节,而始终平平淡淡,又被浅浅的“哀”所萦绕。

可以说,“哀”是影片的隐性基调,在影片中呈现为一种复杂的情绪,它不止承载着四姐妹对亲人的缅怀,也包含她们对当下拥有彼此的生活的珍惜与满足,也因此是一种包裹着小确幸的“哀”,尽管内核是“哀”,却并非所谓的悲观主义,因为死亡本就是我们的人生命题。这也是我们在观看时治愈多于伤感的缘由。

因此,这部影片关注的并不是“死”,而是在死亡循环下的“生”,即生者的状态。死亡不可避免,在完成对过往之人的悼念后,生者依旧要继续接下来的生活,依旧要迎接下一次即将到来的死亡。《海街日记》正是在这种无穷无尽的循环之中,完成了“向死而生”这样一个闭合的主题。由此我们在这个故事中感受到的不是犹如沉没在水底的悲伤,而是对海面上拍打着的浪花哀悼,正如结尾处四姐妹望着大海,似乎要为它随时会逝去而流泪,而又珍惜此刻彼此的相互依偎,即使她们知道这种依偎也终将会如浪花般消失。


海街日记海街diary(2015)

又名:海街女孩日记(港) / Kamakura Diary / Umimachi Diary / Our Little Sister

上映日期:2015-05-14(戛纳电影节) / 2015-06-13(日本)片长:127分钟

主演:绫濑遥 Haruka Ayase/长泽雅美 Masami Nagasawa/夏帆 Kaho/广濑丝丝 Suzu Hirose/大竹忍 Shinobu Ôtake/堤真一 Shin'ichi Tsutsumi/加濑亮 Ryo Kase/风吹淳 Jun Fubuki/中川雅也 Lily Franky/前田旺志郎 Ohshirô Maeda/铃木亮平 Ryohei Suzuki/坂口健太郎 Kentaro Sakaguchi/树木希林 Kirin Kiki

导演:是枝裕和 Hirokazu Koreeda编剧:是枝裕和 Hirokazu Koreeda/吉田秋生 Akimi Yoshida

海街日记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