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完了这部充满话题性的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之前电影的宣发热度和上映之后引发的捧与踩的讨论让我一直对这部电影有一种非常纠结的期待——题材很吸引我,又怕言过于实,毕竟国产电影时常会出现差那么一口气的观影体验,看完之后总有一丝丝不尽如人意的缺憾感。

当我真的开始看《宇宙探索编辑部》,到这部电影播放的结束,全程,看完后内心有一种莫名的情愫涌动,让我第一次希望把一个普通观影者的感受和这部电影牢牢的捆绑在一起,这是一部不由自主的让人和这部电影产生“缠绕”,无法分割的沉浸感,这是我们自己和自己的内心一次开诚布公的对话。

让我也用电影的章节论,阐述一下这部电影在我脑中不断的回响。

(以下不涉及剧情主线,仅择取片断以供讨论)

第一章 杂糅

请原谅我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定义这部电影,这部电影的独特之处就是你很难定性它到底是一部科幻片、伪纪录片、喜剧片、文艺片,甚至细分到是一部公路片、情感电影还有偶尔让人觉得是悬疑和惊悚的风格,某种程度上全片貌似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的感觉还充斥着浓浓的荒诞现实主义的味道,我甚至想说会不会他其实是一部破解伪科学的科普教育片…….

可能只有你看完它你会在心中给他一个相对适合自己的定义,但是对于我,我觉得这是一部在剧情上把科幻当作佐料的清汤火锅的电影,各位形象鲜明的主角就像摆放其间的啤酒,吃完一身汗,喝完一场醉。

对于电影采用的叙事手法,我看到关于镜头的摇晃和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有一些争议,甚至大家会猜测是不是有一个隐藏人物在电影中的存在。我个人倒是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合适这部电影叙事风格的拍摄手法,电影试图用一种非常讨巧的方式来诠释一个相对饱满的故事,来规避过多的电影镜头叙述手法对电影时长的影响。

这种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有点类似于沉浸式戏剧,观众本身就是这次探索旅行的同行者,有时候单纯影像的拍摄方式也可以做到,但是可能真的要对观众观影的投入度要求很高,包括相对复杂的镜头设计和场景编排,而类似于旁白的角色对着镜头的直接讲述,很容易让观众理解各个角色——唐志军、秦彩蓉、那日苏、晓晓、孙一通,乃至诸多配角完整的人物绘像,而且电影本身的陈述节奏掌握的很好,在线性叙事的过程中,人物逐一登场和情节触发中穿插着前因后果的对着镜头的对白,使得整个故事存在着人物动机上的合理性。

当然,我也越发隐约的觉得,这些对着镜头的陈述,好像是导演亦或者是唐志军们直抒胸臆和我们直接的对话,把他真的想说出来的、想表达的观点,直白的向我们倾诉。

这真的是非常适合这部电影独特类型的手法,我觉得非常非常合适,甚至是配得上一句——惊艳至极。

第二章 情怀

整部电影从1990年的电视拍摄画面开始,瞬间跳脱到30年后的2020年成年人圆梦的现实旅程,

然而整部电影的基调由此依然让观众不断的产生自己到底是身处90年代浪漫主义情怀之中无法自拔还是已在现实中努力求证的超现实主义幻想中的自我怀疑情绪里。

相信经历过90年代的童年和少年时光的人们一定不会对《科幻世界》,外星人、宇宙探索、恐龙、各种五花八门但是是我们求知和探索的杂志们感觉陌生。这部电影真切的弥漫着一股怀念过往的怀旧风潮,整体电影的基调也刻意的寻求了鸟烧窝村这个仿佛被过去时光所凝固的时空环境中,情怀这个词被深深的烙印在整部电影里,

插一句题外话,这部电影甚至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很喜欢的一篇彭懿老师的《飞碟、外星人与黄金》的童话小说,注意这也是一本披着科幻外衣的儿童文学(披着科幻外衣我从来不觉得是一个贬义词,科幻的内核除了科学技术之外,依然是充满梦想的生活组成部分),那个夏天的一个夜晚,一群孩子在看到外星人的飞碟降临地球的画面之后,自己组织在这个暑假试图寻找外星人,最后机缘巧合破获了一个黄金盗窃案的故事,故事的最后,作者依然善良的展示了外星人离去的场景,让这些少年和读者们都圆了一个小小的梦想。我相信大部分的中国80年代成长起来的少年们,都会下意识的发现——在心中一直存在有一个探索未知的潜意识梦想,而这部电影非常浪漫的让成长起来的成年人依然执着于这样一个情怀,如果把电影里面的成年人物换成80年代语境下的少年儿童来拍摄的话,我想这部电影简直就是我们小时候看过的儿童文学和儿童青春科幻电影的完美模板。虽然这部电影的目的并不仅限于此——贪恋过去情愫,怀旧情怀卖点,但是真的是击中了我这样的成年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第三章 悬念

整部电影对于悬念的营造,贯穿于电影的始终,对于观影者而言,到底有没有外星人是一个终极的疑问,然而推动这一种终极命题的是一个个小小悬念的营造。

从最初引发的唐志军人生经历的疑问,到《宇宙探索编剧部》的生存之道和是否真实的疑问,到电视机与宇宙讯号解码的疑问,到秦彩蓉等能不能支持唐志军去探索真相,到外星人联络站的“骗子“所言是真是假,到鸟烧窝村一系列匪夷所思但是似乎漏洞百出的诡异事件,从村民群众们看似正常的不正常到孙一通看似不正常的正常,探求路上遇到的形形色色擦肩而过但好像又不是毫无存在意义的人物们,直至最后唐志军孤身一人的解脱之旅,每一步都让我们的脑袋充满了问号,乃至麻雀到底是自己落下还是被诱饵捕获,一根骨头到底会不会自己不断变长这种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也在观影中乃至观影后都不由自主的萦绕在我们脑中。

这一个个扑面而来的悬念疑问,推动着观影者不断的试图在电影中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使得整部电影的叙事节奏看似松散舒缓,实则密集急迫的信息不断的流淌于影片中,让我们似乎自己成为了事实的探求者,追着电影的镜头,恨不得自己亲自去一探究竟。

这就是这部电影让我觉得愉悦的地方——一气呵成的观影体验,然而这么多疑问,到底电影有没有给予观众答案呢?这也引发了我下一章的话题——细节。

第四章 细节

关于上一章的问题,我直接说我的回答——没有标准答案,电影是在传递梦想,但是这部电影又好像是一部梦想粉碎机,处处看似无心但精致设计的细节,似乎是让乐于思考的你不断地在感受着一种似有似无的挫败感,打破你自鸣得意的猜想。

我觉得细思下来整部电影没有显得多余浪费的拖长电影时长的镜头 ,这一点真的很赞:满屏是细节,处处是科学——电影不断的用科学口吻阐述来暗示戳穿伪装成伪科学的错漏,但是又让你不由自主的期待着外星人真的在电影中存在。

以下仅仅列举几个我觉得颇为有趣且含义颇深的细节镜头:

颇为抢眼的hellokitty加湿器(片尾就知道它存在的意义了)
精神病院弥漫出的干冰烟雾(片尾的婚礼一样出现了)

当然这里太过于醒目的西游记师徒cosplay扮相的出现就更加直白了

一度让我以为找到真相的缠绕图案是孙一通看到这个的幻觉(这个是我真的觉得我被电影设计了哈哈,这里我也埋个小伏笔,这是我这篇感想最想说的内容)

宇航服、宇宙探索杂志、铁锅、麻雀、辐射探测器、吃的药片、新华字典、帐篷、土豆、燃烧的熊猫玩具、背包、行李箱、打火机、骨头、贯穿始终的播放着雪花点的电视机,乃至于唐志军自始至终的含蓄内敛的似笑非笑和真正释放自己的大笑,这些数不胜数的从道具到表演的不断的前后呼应,不断的伏笔碰撞,可能第一次观影这些信息量真的未必能体会到尽,但是如果留意到之后真的感觉有无数的思索在心中激荡,不吐不快啊。

终章 缠绕

——隐藏在电影里的正解

说到这里,似乎才进入了我最想说的内容,这部电影的表里结构。

它采用了一种看似朴实平铺直叙的略带悬疑的叙事方式,但是我却感觉了到了一种多层次的表里结构的设计表达,一种另类的烧脑模式——或者说有点高级的烧脑模式。

它不同于《星际穿越》这类电影以硬技术的方式阐述宏大命题的表达,而是把藏在电影表象中的内在拷问摆在了每一个普通人的面前,

面对电影里的诸多疑问,电影其实一直在试图阐述着是左还是右的缠绕。

这也是这部电影的里关键词——缠绕 。

我注意到缠绕这个关系始于电影不断暗示孙一通接收到的外星信号的描述:扭在一起的一种图案,不管电影如何物化这个图案,其实我们并没有办法直观感受到这个图案到底是什么,直到影片第五幕 《终章 未尽之路》唐志军在山洞看着类似DNA般旋转扭曲的远古壁画,

直接阐述缠绕这个概念:“在汉族的神话里面,最早的创世神,伏羲女娲,他们的形象,就是像这样缠绕在一起。”

但是仔细缠绕这个形态或者说缠绕这个概念一直都是电影推动的直接线索——因为它代表着外星人的讯号的真正形象,或者说某种程度上它是寻找外星人的暗号。

从电视机雪花点信号的不明就里,到孙一通告诉唐志军两种颜色的口香糖拧成的样子,到暗示的鱼漂、明示的壁画,直到到最后唐志军说看到宇宙的轮廓,把它印在杂志最后一期的封面上,

乃至电影最后的宇宙画面,都是在表达——缠绕。

我理解电影一开始说到的外甥要结婚,探索途中遇到的婚礼拍摄和电影最后的结束参加的婚礼,也构成了隐喻两个人的结合而缠绕的一生的闭环。

甚至回溯到电影开篇大家清理宇宙探索编辑部的时候,那个似乎不太正常的一直坐着在小本本上写着一些东西的崔大姐喃喃自语的台词:“宇宙大爆炸,产生的氢和氦,始终在阴阳的道路上……”

那么到底什么是电影中一直表述的缠绕,这个令观众苦陷其中不得其解的核心议题或者说想要表达的内核呢?

这里我对于电影而言分为两个话题,电影主题思想和电影人物表达,先讨论电影本身——我认为电影是在表达一种理性与感性的缠绕、科学与人性的缠绕。

这部电影到底是在讲述一个科学的故事?还是一个玄学的故事?或者是到底是科学理性还是情感感性是我们生而为人苦苦追寻的真谛?

请原谅我才疏学浅 只能讲出这么直白的话语:

我们常常戏谑的说,科学的尽头是玄学,因为我们常常面对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和问题,但是理性主义的思想又会鼓励我们,未来科学的进步终将解释我们当下的困惑,玄学的尽头是科学,宇宙万物一切构成都可以用科学解释和佐证,当然也包括人本身,这是理性主义、科学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

但是这部电影中表面的不断用科学、用绝对理性去破除伪证,寻找真相的旅途,作为绝对理性的代表唐志军,似乎一直也走不出科学为他画下的人生桎梏,他在探索的过程中用科学的工具似乎不断的在遭受挫折,而人性的帮助是支撑他一直坚持下去的源动力。

直到电影的最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科学的解释,还是依然无法自证的感性的幻觉,电影似乎用缠绕的解释告诉我们没有一个直接的答案,唐志军在理性思维和人性情感的缠绕中似乎得到了他要的答案:自我的救赎,但是细究下来,他始终还是没能真正意义上找到这个故事唯一的解——到底有没有外星人。

而他面对的这个里问题的选择,呈现在观众面前表象的选择则是——面对人生的存在的意义和生活本身,你是选择做一个诗人,一个浪漫主义的自然人还是一个科学家,一个理性主义的理性人(机械人),我们最终之所以成为人的意义,是追求极端理性的客观存在,还是感性驱动的人性本能的显现,这似乎也是一直缠绕无法分离的阴与阳,电影在这个层面似乎从科幻走向了生活本身,走向了哲学,走向了无法终结的关于人的意义的命题的演化。

当我们深陷于剧情更深层的命题中无法自拔的时候,我选择再去探讨电影中人物的缠绕:唐志军与秦彩蓉、唐志军与那日苏、唐志军与晓晓、那日苏与晓晓,看过电影了解过剧情的观影者一定能感受到这些人物之间隐藏的缠绕关系,不管是夫妻、师徒、父女还是情侣,乃至整个团队的人物构成,我们说缠绕,更不如说是无法分割的群体形象,互相为人物的丰满和特性服务。(这里有很多影评提到西游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自行查看)

但是在这部电影中我感触最深的唐志军与孙一通、外星人和人以及人和驴的的人物关系缠绕。(驴的戏份配得上人物这个词)

l 唐志军与孙一通

这部电影表面上是主角唐志军的个人救赎之旅,最后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的方式画下了句号。唐志军一直在以人类存在的意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支撑,但实际上我观影感觉到的表象是唐志军是在拷问每个人的灵魂——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但是更直接的内核我觉得是拷问你自己——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所有普通人与自己的和解或是终究无法和解的永恒的矛盾,并不是人类群体存在的意义,而是直面——我是谁、我应该是谁、我是否应该坚持我是我认为的那个谁的灵魂拷问。

唐志军终其一生自认为他存在意义是他一直试图努力证明有外星人的存在,但是在这样一次旅行中虽然导演暗示电影中应该存在外星人,才可以合理的去解释这部电影(科幻主题或者说这个故事理想层面的自圆其说)

这里可以理解为电影中呈现的着陆在地球的外星人飞行器

但是我们始终知道唐志军代表的是科学、是理性(孙一通则代表的是直觉、感性,他可以成为一个浪漫主义的诗人),唐通过这样一次个人修行(行为艺术)之后,他选择走出宇宙探索编辑部,选择参加婚礼,选择写一首诗来献给她的女儿,实际上意味着他选择了改变自己的固有认知,变成了一个努力融入社会的、正常的普通人。我们可以解读说他见到了外星人,完成了心中的夙愿,也可以说他认清了现实,从他自己的幻想世界中走了出来,之前所坚持的一切是虚假的,融入社会中变成一个正常的普通人才是人类存在的意义。或者说他作为一个个体人存在的价值

但是电影结尾中最后他并没有读出那首诗,我们可以解读唐志军情难自已,但是我更感受到很可能是他发现他没有办法用这种方式来否定他自己过去的坚持,他没办法真正的从内心认同自己从一个他所认为自己绝对理性的科学主义者变成一个感情驱动、感性驱动的浪漫主义诗人(电影中秦彩蓉被狗咬伤,唐志军憋了半天说出认定为工伤那一段就是很清晰的表明:不管唐志军是不是大家猜测的精神病人,但是他至少是从内到位绝对理性到几乎没有感情因素影响乃至丧失情感表露的一个理性人,或者叫机械人)

也许在某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他仰望星空,会不会内心的深处,懊恼自己的选择,困惑于自己的一生到底为什么发生了这样的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变(也许抑郁症就是这样的纠结于不想缠绕而想选择一条单向路线的痛苦中产生的)

相比唐志军,是不是孙一通才更像一个真正的纯粹的人? 初看的奇奇怪怪别扭无比的孙一通,恰恰他自己最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想要什么。他不喜欢数学,喜欢语文,但是能直言出他的语文老师水平很一般;他写诗,朗诵,不管别人爱不爱听;他知道自己会被召唤,要去父亲离世的采石场,义无反顾;他遵循自己的内心,头顶钢锅,无视质疑,毫不犹豫,无比坚定……

他在社会中会更加的显得不正常,很可能如果不在鸟烧窝村,孙一通应该就是在精神病院生活了。然而唐志军就是这样在与孙一通的人物缠绕关系中,他被孙一通影响,开始发生转变,究其原因,电影其实内部也一直深埋着这样一个缠绕:到底正常人和精神病人,谁更高级——因为电影中唐志军在精神病院的独白中阐述他认为精神病人的脑部结构和正常人有些异常,因此有可能能够接收到外星人的信号——这在他的理性价值观体系中,不由不让我生出他认为精神病人在生物进化理论下是比正常人更先进的观点(我只能用先进这个词,确实这是唐志军用科学在解释现象的思维方式),所以唐志军算不算自己选择了向自己更接近外星人的方向进行了人生方式和意义上的转变

这部电影人物上,到底唐志军是主角 还是孙一通是主角,就好像问如果是西游记,唐三藏是主角,还是孙悟空是主角?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而我没有答案……因为我也不知道我是更倾向像一个诗人 (浪漫主义的自然人)还是一个科学主义者(理性主义的机械人)。

l 外星人和人

唐志军用科学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借她女儿临终给他提出的问题,困惑自己的大半生。

他寻找外星人是真的为了科学么,我选择了不是。我们还记得电影里面他提到:外星人能到地球来说明他们科学程度远超于我们,道德水准也远超于我们,他想通过找到外星人帮他解决这个(哲学而非科学)命题,这也是电影最后他依然拜托孙一通如果看到外星人一定要问这个问题,当然电影也借孙一通之口还给了唐志军一个问题:外星人如果来地球也是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呢?好家伙,妥妥的终极缠绕啊:)

所以唐志军到底是纯粹的理性人,还是理性与感性缠绕于一生的普通人……

这里好像又有了新的答案。

l 人和驴

唐志军在整部电影中真正的快乐就是和驴的相遇,我看了一些影评的解读,说是因为他放下了胡萝卜,也放下了自己的过去,选择和过去的自己和解。

但是他真的只有在那一瞬间是快乐的,这应该是在电影中真正第一次出现唐志军发自内心的笑容(还有一次就是在旅程中和婚礼拍摄小团队偶遇,电影中的画面是没有笑,但是片尾呈现出来的合影照片唐志军是绽开笑容的,这应该是暗示唐志军在探寻外星人的过程中,他是充满希望的)

他的快乐是来自于他在那一刻抽离了自己,他作为更高级的“外星人”解放了驴的困境,但是他解放不了他自己。

未来的生活中,他可能还是无法走出,他和他自己纠结的存在的意义的缠绕。

结语:困境

说了这么多,似乎最后我发现,这部电影的最后深层的里结构的核心,是“困境“,

电影的最后,我们看到的是唐志军走出了宇宙探索编辑部,走出了他曾经的人生困境——纠结、执拗、科学理性至高无上的行为准则,而无法去真正的成为一个拥有情感和理性缠绕的普通人。

他的讲座不再是科学的说教,而是努力的试图写一首诗来朗诵。

他不再是一个科学家,而是更希望成为一个诗人的样子。

借用唐志军在出发寻找外星人的火车上说的那段话:“艺术,只是人们为了摆脱现实压迫的一个工具,但人类的困境,是一直存在的。所以我们,我们人类进化的目的就是………”

轰隆的火车声掩盖了唐志军后面的陈述,实际上他也没有办法陈述出,人类,或者他自己,除了艺术,真的能靠理性和科学,来走出困境,找到答案么?

他最终,似乎,还是选择了艺术……

但是他真的走出来了吗?

他渴望通过找到外星人来帮助他,像他帮助驴一样走出他客观世界的困境,更想走出他主观世界的困境,

他找到了外星人了么?

他从他人生的理性与感性的缠绕中找到答案么??

他的身体和心灵真的走出了宇宙探索编辑部了么???

也许 电影的结尾似乎给了一个电影营造的答案:

然而到底是探索宇宙?还是朗诵诗歌?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存在的意义呢?可以帮助唐志军走出困境呢?

也许这依然是一个永恒的缠绕困境。

对于唐志军的最终人生存在方式的选择和他是否真的走出了困境……

我的回答是:我不知道…….

这可能是宇宙为我们创造的一个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唯有的一生才能走完的旅程,慢慢求索,寄希望于在这条人生道路的尽头审视过往,自己能够回答自己的问题吧……

尾声:感谢这部电影的创作者、拍摄者、演绎者和制作者们,《宇宙探索编辑部》 ,在这个时代,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国产类型院线电影!

我看到了一只麻雀飞过,也许后面会有一群麻雀落满身上…….

钢锅瘪了,但绿萝还活着…….

胡萝卜没了,但毛驴自由了…….

人生苦难,旅程艰辛,但也许终将如片尾曲所唱的一般:

“悲伤过去 迎来朝阳 他终于笑了 他终于笑了 他笑的好看……“

感谢观看


宇宙探索编辑部(2021)

又名:宇宙编辑部的故事 / Journey to the West

上映日期:2021-10-17(平遥国际影展)片长:118分钟

主演:杨皓宇 / 艾丽娅 / 王一通 / 蒋奇明 / 盛晨晨 / 郭帆 / 龚格尔 / 洛翼云 / 罗娟 / 关云桐 / 王雪怡 / 郎武媚 / 崔丽淑 / 王禹 / 刘琦 / 孙晓晨 / 陈萍 / 宋敬东 / 谭天 / 何力 / 鲜志彬 / 李迪 / 傅春洋 / 唐颖 / 邓皓荣 / 李丹妮 / 张亚萝 / 王耀刚 / 

导演:孔大山 / 编剧:孔大山 Dashan Kong/王一通 Roy

宇宙探索编辑部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