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曾经有过对苏联,对俄罗斯狂热迷恋的时刻,那个时候总是相信,苏联就是红色的化身,俄罗斯一切都是那么强大而美好。
直到我进了俄语系。
你越去了解这个国家,你就越会看见这个国家不好的地方。
从塔林,到布达佩斯,到布拉格,到东柏林,到喀布尔,甚至在某个不能说的地方。
他们用同样的共产主义谎言去诱惑、去煽动那些对现实心存不满的人,而很多情况下,牺牲的是真正想要改变现状,受苦受难的工人,最终掌权的,是那些趁乱铲除异己,打家劫舍,践踏生命的人。
说着最最动听的谎言去实现自己入侵别人家园的野心,妄想着自己能够成为霸主,把别人称为法西斯,而自己到处做出法西斯的行径来,这是我最最厌恶的。
曾经也天真地觉得所有苏联加盟共和国对老大的本体都是又敬又爱的。
但是其实不是。
爱沙尼亚如今的年轻人已经不会说俄语了,但是他们能说流利的英语,而老一代人的俄语则非常流利。他们告诉我,他们不喜欢俄罗斯,在他们脱离苏联控制,重新取得独立之后,他们推倒了那些撒谎的政治家的雕像。
在经历过苏联解体变故的人身上这一情绪要更加明显,修读过俄语的Tarmo把俄语忘掉了,提到俄罗斯的时候他会不经意地撇撇嘴;在观看比赛的时候,塔林大学的校长先生希望我不要用Давай来加油。而那位更加年轻的击剑运动员,他下了场之后,坐在观众席,与俄罗斯队在一起,与俄罗斯运动员相谈甚欢。
历史的印记在不同的人身上深浅程度真的不一样。
很多老人家到现在仍然存有苏联情结,苏联仿佛是精神故乡。
与之相反的是多少青年人对苏联甚至俄罗斯抱有强烈的反感。

也许现在评论还很肤浅,但是看过第三国所写的苏联历史、第三国所拍摄的涉及苏联的电影,就更能理解为什么有的国家的人民会对苏联如此厌恶,为什么甚至俄国人民会穿上德国人的军服去对抗自己的政府。
为了自己的目的,那些撒谎精从来不顾及别人的死活,他们可以在卡廷屠杀波兰军人,可以在东欧各国唆使暴民去篡夺政权,哪怕那里的人民原本拥有平静的生活,根本就不需要别人去打扰、去“解放”。
那些被煽动的人高喊着“我们是革命者!”把反对的人统统说成是法西斯主义者,然后他们拿出枪来,以正义的名义去杀死异己,去杀死他们自己的同胞。
铲除资本主义剥削者,解放工人,这一招苏联百试百灵,他们嘴上说着“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而烂摊子出现的时候,他们就会说:“这是你们自己的事情。”
其实他们与法西斯主义者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当电影进行到后半部分,那些暴动份子高喊着那些冠冕堂皇的口号的时候,我都烦躁得想要冲进去叫他们闭嘴,骂他们是骗子。
平心而论,作为一部电影,尤其是涉及历史的电影,《十二月之变》并不算好。从小人物出发去描写一场重要的历史事件,舍弃了很多可以表现得更加宏大壮阔的东西,小人物各自虽有闪光点但是却又不够深刻。
这部电影最让我觉得别扭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主观性,《卡廷惨案》虽然同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比如电影开头苏军撕开波兰国旗的那个镜头就被一些人诟病,但是它至少让人震撼,让人感到信服。而《十二月之变》对于苏共和爱沙尼亚暴动份子的描写就和中国大多数抗日剧里的鬼子差不多。
为了表现各种人物,电影情节松散,主角高大全,开各种外挂,而敌人把“我是坏人”四个字写在脸上,不仅坏得一目了然,还坏得没有智商。到头来原本可以非常令人难受又记忆深刻的电影变成了低水平的泄愤。
这样一个题材,应该有更好的表达。
但是它至少让我们知道了这段历史的存在,让我们更明白爱沙尼亚人民的心情,被侵略的人民的心情。
希望那些曾经被欺凌被压迫的国家都能有一部优秀的电影去展现那段历史。
虽然电影本身不怎么样,但是这部电影的原声却非常好听,尤其是主题曲,可惜在网上找不到。

十二月之变Detsembrikuumus(2008)

上映日期:2008片长:92分钟

主演:Sergo Vares / Liisi Koikson / Tõnu Kark / 

导演:Asko Kase / 编剧:Lauri Vahtre/Mihkel Ulman

十二月之变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