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二十岁》又名:伊里奇的哨所。苏联解冻时期的电影,描绘战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人的日常生活、情感及苦恼,画面极其精美,典型的前苏联特有的摄影风格(因为我手头刚好就有一本专门介绍苏联摄影的书),真实街景的记录和空镜头明显有维尔托夫的影子,如果不是出现苏联地标建筑,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同时期欧洲电影,之前刚好看过几个同类型的英法和日本电影,战后青年的迷惘与苦闷,看来是世界性的普遍问题,每部影片所展现出的60年代青年人的困境和焦虑,以及日常的状态竟然惊人的一致,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在这里是不存在的,无聊、困惑,无所事事又充满理想,厄普代克的笔下人物也多如此,影片中所展现的60年代苏联街景和民众家庭景象,让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80年代的北京,不过民众普遍的文化素养与之相较则要落后太多了……让我相当意外的是老塔居然也露了脸,还戏份十足地被扇了耳光[捂脸],60年代中期苏联青年们的聚会上吟唱的是普希金、马雅可夫斯基的诗篇,朗朗上口而不看稿子,对比之下我们的父辈……片子时间将近三个小时,看得我不停打瞌睡😪,虽然很喜欢不过篇幅实在太长了,感冒中又容易犯困,絮絮叨叨的对话、单调的室内环境加上无起伏的剧情催眠效果极佳,前半场就有观众开始陆续离场,还好我坚持到了结束,只有中间一段是真睡着了,在打呼噜声中突然惊醒,心下有些赧然,这里不禁想起许子东说看海上花的那番话:确实好看,看得睡着了,醒来接着看,还是好看…影片结尾来了段同龄的父与子穿越时空的对话,21岁就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父亲让我想起了《士兵之歌》的主角,儿子将人生苦恼诉说给年轻的父亲,父亲说:我当时只有21岁,你如今已经23岁了,应该有自己的主见了……再见了,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看问题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你已经长大了,我们把祖国托付给你们,保持你的责任感和良知,做个清清白白的人,懂吗?影片上映之时赫鲁晓夫时代已经结束,接下来就是格拉西莫夫的社现主义电影充斥荧幕的时代了,本片大概算是解冻时期苏联电影的最后一抹余辉吧…


那年我二十岁Мне двадцать лет(1965)

又名:伊里奇的哨卡 / I Am Twenty / Застава Ильича / Bastions of Il’ich

上映日期:1965-01-18(苏联)片长:189分钟

主演:瓦伦丁·波波夫 / 尼古拉·古本科 / 斯坦尼斯拉夫·柳布申 / 玛丽安娜·沃汀斯卡娅 / Zinaida Zinoveva / Svetlana Starikova / 列夫·普雷古诺夫 / 

导演:马林·胡茨耶夫 / 编剧:Gennadi Shpalikov/马林·胡茨耶夫 Marlen Khutsiy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