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很直接的让我联想起最近看过的台湾电影《谁先爱上他的》和几年前看过的法国电影《Je suis à toi》(《我是你的》),《谁》的故事里带着激烈的道德纠缠和温暖的人际关系,这和《蛋糕师》很像,他们的故事遵循着完全不同的路径走向了相同的解答,而《我》里却有着相似的隐喻——面团。
面团,甚至可以升格为第三主角,它出现在人物呈现感情的空间里,串起了这个略带伤感的故事。面团出现在Thomas在德国的家里,Thomas沉默地揉着面团,Oren说,等我一个月。面团出现在耶路撒冷Anat的咖啡馆厨房里,Anat一开始对面团束手无策,Thomas耐心地教她如何把面团揉匀,他假装问起Anat她的丈夫是不是过世了,Anat说,她的丈夫经常去柏林。面团出现在深夜两人加班的厨房里,Thomas说,你看,你要温柔地对待这团面,Anat倾倒在他怀里。面团出现在Thomas在以色列的公寓里,他的秘密被发现了,正在揉面团的他被要求马上离开以色列,泪水顺着脸庞流下来,滴在面团上。未烘烤过的,尚未成为美味的面团,承担着现实的干燥和枯涩,这是生活大部分时候的样子,这是你独自的辛苦努力与悲伤,它不出现在众人的面前,却在镜头面前让观众看见了。
Kosher标准,是影片另一个绕不过去的象征。Kosher,在犹太教里代表着清洁、可食用,在以教立国的以色列,几乎就是餐厅的营业许可,置于这部电影,更像是一种坚不可摧的道德环境。影片反复强调非犹太教者不能碰触餐厅烤箱,这条奇怪的规则,实际上,却成为Thomas对自己隐秘历史保持沉默的参考。这种坚硬的语境作为Thomas和Oren恋情的底色,承托出了传统社会更真实的现状,同时也解释了“同妻”故事的道德困境缘起。这种世俗的、传统的标准,落实到人物便是片中的anat丈夫的哥哥moti。他对外来者有着天然的防范,他暗自教导小孩不要吃Thomas做的东西,他把节日的食物带到Thomas家里以防Thomas跑到他们家里去。你可以听到祷告日的广播,穿过大街小巷,你也可以通过Thomas的眼睛,看见角落里眼神躲闪的男人,电影用自己的语言完成了传统社会环境的构建,这种禁忌重重的社会,放在东方国家,应该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导演却做到了极其节制不过于渲染,这点难能可贵。
这部电影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其情感视角,自始至终凝视在Thomas和Anat身上,看到他们的在悲伤薄雾下的喜与哀。伴随着一件件精美的甜点,我们的同理心渐渐被烤箱散发出的香味所引发,那一刻Thomas不再是感情的被动者,他沉默少言,却散发出动人的魅力。Anat本是充满了怀疑和悲伤和妻子和母亲,但尝到甜点的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我想这是导演的用心之处,借着面团,去让观众感受主人公隐藏在心底的情感,正如同性恋的地下情,在道德审判面前不堪一击,却有着和世人一般的刻骨铭心。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因为道德而蒙上灰尘,因为真心而熠熠发光。

蛋糕师Der Kuchenmacher(2017)

又名:我的蛋糕師情人(台) / The Cakemaker / האופה-מברלין

上映日期:2017-07-04(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2017-12-28(以色列)片长:113分钟

主演:提姆·卡尔克霍夫 / 莎拉·阿德勒 / 罗伊·米勒 / 佐贺·史塔斯 / 桑德拉·萨德 / 

导演:欧佛·劳尔·葛雷泽 / 编剧:欧佛·劳尔·葛雷泽 Ofir Raul Graiz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