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第三集来写个评论……前三集展现了摄影出现以来至二战结束后一段时间的面貌,个人觉得还是值得中途停顿给个总结的。

在我看来摄影出现的小一百年间,它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或者说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几乎(被摄影师们)探索了各种“打开方式” — 商业用途、业余摄影、类型摄影、纪实摄影……似乎可以看作是“横向”的实用主义式的探索。可是不论摄影界曾存在多少传统 v.s.新式的争论和对立,战争都像突然降临的黑幕一样迫使摄影抽离出来面对更加棘手和急切的问题。有时我会作毫无意义的假设,比如如果战争没有发生,如果一切还延续着20世纪初的模样,更多诸如尤金阿杰特、曼雷的摄影师出现,摄影会呈现出一条怎样不同的发展路径?有时我觉得,如果没有战争,没有关于人性的记录和反思,摄影无法过渡到后面的发展状态。虽然“瞬间永恒”是第一集的标题,但这个概念贯穿摄影始终,并且我认为某种程度上在战时和战后发挥到了极致。

第三集《快门下的抉择》也隐藏着一个矛盾,即“Photography and how it deals with the history”,这个矛盾很可能是摄影所独有的(先不考虑moving images),因为即时性是摄影的本性,它一定是要面对怎样处理与时间的关系的。这一集里大量的战地摄影照片在视觉上给人强烈的冲击,它们给我机会窥探那个历史时期如何如何,同时最大限度考验着摄影师快门下的抉择。它们是直观的,残酷的,镜头那端就是前线,但是这种传统的战地摄影并非唯一了解历史的方式 — 比如后来的摄影师们以日常事物和人物为题材进行的拍摄。这集里提到的比较经典的例子包括:爆炸瞬间停摆的怀表、扭曲的瓶子、改装成日常物的炸弹……人们开始以另一种,一种回溯的、带有反省意味的视角举起相机拍摄。有人会说摄影好像是“退缩了” “逃避了”,甚至“浪漫主义化了”,那种当下性、果敢与抉择的成分减少了许多。我不尝试去美化某种拍摄的方式,而是认为这一切都是时代发展变化的“自然选择”。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出现和逐渐普及,使得“witness”变得容易 — 现在的直播则将这种“witness”日常化了,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大事小事都可以通过直播让远在地球另一端的人看到。战地摄影的价值一直存在,但人们有时甚至多数时候会为了时效性选择观看电视上播报的新闻。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歇,追随着车轮的镜头转向了它留下的道道辙痕,去以一种看似平淡、碎片化的态度呈现历史,呈现日常。而当那些人和物最终老去、消失不见,镜头又会转向别处记录。

另一个原因,镜头转向的原因,可能是更深层的也更迂回曲折。亚当柯蒂斯的《HyperNormalisation》(影像真实性?)


摄影艺术百年史The Genius of Photography(2007)

又名:摄影演绎 / 摄影演义

主演:大卫·伯恩 / 曼·雷 / Berenice Abbott / Alexander Rodchenko / August Sander / 沃克·埃文斯 / Bill Brandt / Jerry Spagnoli / 

导演:Tim Kirby / 编剧: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