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对于大部分网络电影来说,剧本、演技、特效、投资等比之院线电影都要差不少,可在影片数量上却要远远多于后者。
据网友统计,今年上半年上映的网络电影多达295部,平均每天就有1.5部上映。如此高产之下,反而导致网络电影同质化严重,鬼吹灯、西游记、封神榜......都是重灾区。
在此背景之下,有一部分导演开始将注意力放在中国民间传统技艺上。
比如前段时间由尹天照、张春仲等人主演的《戏法师》,虽然后续剧情、特效都有些崩,可在开头情节设置得相当巧妙,目前有着662万票房。
最近上映的《千面先生》,将视角聚焦在川剧武生身上,不但让我们看到了精彩的变脸技艺,还向我们展示了四川当地的风土人情。
然后,就被骂了......
电影讲述了从小天赋异禀的川剧武生王大器,刚出师就患上了登台恐惧症。不但没当上大武生,反而要靠白天在戏院打工、晚上在火锅店兼职来维持生计。
当他要自暴自弃时,一次无意间的见义勇为,反而让他成为夜晚城市的守护者。
《千面先生》有着极为强烈的个人英雄色彩,同时加入各种恰到好处的笑点,将喜剧元素与动作元素做了巧妙融合。
电影开头王大器出师时,师傅一本正经地跟他讲解人生经验,同时向他展示了变脸的最高境界——化境,妥妥的一副高手模样。
可接下来一句“抓紧时间,搞正事”,就将所有气氛全部打散,原来“正事”就是搓麻将。
不但师傅要跟徒弟们“血战到底”,街坊邻居大爷大妈们也喜欢通宵血拼,就连火锅店老板娘,有空的时候都要跟员工打上几圈......
除了川剧变脸、打麻将之外,《千面先生》还对掏耳朵、火锅等进行了重点刻画,可以说是把当地特色与电影情节融合得很用心。
都做到这程度了,为什么还会引起很多网友不满呢?
从《千面先生》的简介就能看出,重点是后面王大器化身为变脸侠,守护城市安全,剧情在比重分配上也确实是按照这个方向来的。
但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我作为观众,原本以为是要讲跟川剧变脸相关的事情,舞台表演、变脸对决、文化传承都可以。
可《千面先生》只是把戏服和面具当成了道具,虽然有意让王大器行侠仗义时穿着这些东西,但这跟其他功夫片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只是道具不同。甚至说在头上插个小风车,也能称为风车侠。
《千面先生》开局时给主角王大器设置了登台恐惧症这个问题,结合他出师后只能在戏院打打下手,生活不如意这些特点,观众其实是非常希望看到主角能通过什么事情来得到成长,最后成功站在舞台上。
电影可能是出于“即使努力也不一定能成功”的考虑,让他经历了各种事情之后,仍旧没能克服登台恐惧症。
最后只能通过直播的方式,向大家展示唱戏的本领。
这虽然达到了意料之外的效果,可总感觉有一口气没有顺出来。
就比如我们去台上演讲,刚开始经验少,每个人都有心理打颤、两腿发软的经历,可是次数多了,经验多了,自然而然就克服了。
电影中的王大器,经历了见义勇为、舆论风波、自曝身份、领悟化境之后,再次回到原点,那之前绕了一大圈不是浪费时间么。
从情节上来说,不管是主角还是观众,在结尾时都是可以发一块糖来满足一下的。毕竟前期的打压积累,不就是为了最后的满足么。
在其他人物方面,电影刻画得也比较单薄。
比如戏院头牌白虎,冒用了“变脸侠”的称号,后来遭到复仇成了背锅侠。从他在舞台上的表现来看,武艺不比王大器差,却被几名流氓混混群殴,反而被王大器所救。
王大器的女友早就知道变脸侠是自己男朋友,可是一直都没有说穿。但是在两人交流过程中,完全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担心和想问不敢问。这就让两人的感情停留在了台词上,而不是真情实感上。
最让人不能理解的就是决战部分。戏院老板带人与混混们决战,后来王大器出现成功翻盘。众人从白天打到晚上,一直等到所有人都累倒在地时,警察才姗姗来迟。
这里起码有两个解释不清的地方:一个是混混们公开上传暴打变脸侠的视频,警察和平台却没有丝毫作为。另一个就是戏院老板都能找到混混们老巢,警察们茫然不知。
其实从漫威电影中就能看出,有时为了强调某位英雄,就必须要弱化警察作用。毕竟英雄没出手,坏蛋全被抓,这就很尴尬了。
但是漫威中的坏人大多都是有特殊能力或是智商极高,又或者是一个巨大组织,警察作为普通人,处理起来确实很棘手。
《千面先生》中的反派,却是一群地痞流氓,晚上抢劫偷包、白天打架斗殴,在现实中是分分钟能破案的。电影强行把王大器塑造成变脸侠,让警察掉线,就显得特别不合理。
从题材上来讲,《千面先生》很有吸引力,有卖点;在前期铺垫上,留下了巨大悬念和期待;在叙事节奏上,幽默又不失真实;唯独在最重要的剧情逻辑上,有了不大不小的bug......
电影看多了,发现了这么一个规律:如果特效不错,就会去看演员演技;如果演技不错,就会去看故事逻辑;如果故事还是不错,才会去思考电影背后的意义......
从众多网大来看,都很难跨越故事逻辑这个问题。
点个“关注”,鼓励鼓励。(。・`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