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易老,悲欣交集。
见照如晤,犹在镜中。

没有照片,有些记忆如何承载?就连父亲的面容也会日渐模糊。
1947年,5岁的林明去沈石蒂店里拍生日照时穿着他的生日礼物:一件祖母织的毛衣,年过七旬的林明回忆,几天后他就把毛衣弄丢了。正史记录中被剥落的细节就像那件被遗失的毛衣。

《对照记·犹在镜中》的镜头里,我们看到,一段历史于一群人的笑与泪中得以更细致的观照。对着老照片回首往昔的人们无一不悲欣交集,个人的记忆、家族的记忆、国家的记忆,如串珠被串在一起,照片上的脸、镜头下的脸,风轻吹着白发,人的一生就这么过来了……

导演吴琦说,几乎他们拍过的每个相中人都落过泪,他拿掉了许多眼泪汪汪的镜头,因为发现“岁月的长河里,无论发生过什么,他们都能找到自己生存的意义,继续生活。”在他看来,这或许正是我们今天应从祖辈、父辈身上学习的、有助于修正自身以继续前行的东西。

影片编入了大量贯穿“寻人”始终的微博评论,剧组邀请网友朗读自己的跟帖内容,用自己的声音与相中人的叙述形成对话,“创作者退到后面,展示照片、讲述故事,提供一个‘镜子’的概念,让观众用自己的角度去解读。”

吴琦把“对照寻人”的过程视为两代人的隔空对话。他回忆,沈石蒂的照片在微博上放出来的时候,隔着屏幕都能听见评论里一片“哇——”的惊叹声,“80年前,一群素昧平生的上海市民因选择同一个照相馆留影,以影像的方式相逢相守到今天。80年后,我们在微博空间里终日厮守,也仿佛同处一个社区。照相簿与微博,我想让两群人对话,而不是我和沈石蒂两个人来对话。”

影片拍摄期间,不断有关心此事的网友在微博上贴出自家的老照片、分享自家的故人往事,而沈石蒂的老照片最初打动吴琦,也是因为它们让他想起自己外婆的一张很美的旧照,他曾看着那张照片好奇外婆的生活;还有张口就是“太史公曰”、能成段背诵《红楼梦》的外公,为考四川大学法律系,他用两个月完整背下了一本牛津英汉词典……他们是怎样的人?他们的日子是怎样的日子?

每个人家里都有一些老照片,每一代年轻人都好奇过父辈的生活,“那是与你有隔阂的时代,但那个时代跟你有着血脉的联系,老照片里的面孔就像镜子,照出来的是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灵魂。”吴琦半开玩笑地提到或许可以开展一个“回家翻相册”的活动,每个人都去看看自己祖辈父辈的面容,找找自己家中被遗忘的故事,了解一下自己的家史。

照片是一种故乡,会激起乡愁。凭借陈年旧照追寻父辈们的背影,追寻的是对一个时代最切身而具体的记忆。见照如晤,他们在那头,我们在这头。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08/30/c_132675288.htm

对照记·犹在镜中(2013)

主演:未知

导演:吴琦 / 

对照记·犹在镜中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