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第五集碰巧听到一个常听的电台推了期“特殊的”在居酒屋录的节目,所以一时兴起发出来这些随手记的内容了。)
二十分钟的剧,每集分成两部分,但感觉信息量很小。上一季就感觉“看过去就过去了”,这一季貌似也差不多。但,上一季的时候看那些吃的貌似都没什么胃口。这一季居然想吃了。可能的确是这半年几乎没吃过什么像样的东西吧。
信息量少或许是没有细品但看得也着实轻松,上一季貌似就是回到家边喝牛奶吃零食边看的。但刚刚查了一下,已经是两年前了,怪不得很多事都想不起来了。
这一季貌似演员原版人马。(看到歌女我就想起了上一季的那首歌,但是这一集没唱。另外让我印象很深的角色(其实不是角色让我印象很深,只是演员很有眼缘)是那位敌国的女战士,宝冢男役很厉害。)
第一集
说出了至理名言……不管黑猫白猫……Don’t think,feel。没必要被观念约束,要看那些切实的存在。
不知道为什么,这位顾客第一个镜头就让我想“这位不是男姬吧……”,所以或许男性和女性样貌还是有天然差异的,下意识就能判断出来。所以那个声音是配音吗?(就是这件事让我突然想记录下来,但是觉得说这个和剧本身没什么关系的短评有些尴尬所以还是想写下些和剧有关的东西但是……信息量感觉太少了……)
第二集
歌女唱那首歌了哈哈。
发现手帕那里真是太刻意了……从女侍接过来举着露出标志到收税大哥拿着手帕翻来覆去然后“手帕怎么了吗”。
因为不喝酒所以其实不清楚喝凉啤酒是什么感觉,但想到历代禁酒令以及私盐一类的事,对于那些时代的人们着实诱惑颇大的东西,于如今的人们或许也差不多,因而应该是很棒的吧。
而意面,上一季什么感觉没有,但如今,我差不多半年没吃过一餐喜欢的面了……所以如果不是供给不足的话,还是要满足人们的需求,不然容易被别人的便宜货(这么说有点儿不礼貌,还是说作加了私货的东西吧)给拴了心去。比如影视作品。
第四集
如果跑两步喊守卫就能被听到的话那刚刚乱斗的时候他们只是不想管吧……
队长要感谢民间斗士……真是好时代啊
铁炮贝……叫水箭贝怎么样
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你受伤的可能我都不希望发生,所以你还是现在死了吧,要不然我提心吊胆的
炸生蚝让我想起爆炸头田中里炸章鱼咬不断的情节
给某个时代的平民在那个时代成本过高的食物算不算诱人犯罪(拷贝过来的时候突然想聊这个了但先算了,懒了)
第五集
好想喝豆腐汤!!都不需要所谓丰富华丽的食物,就街头巷尾就有的味道就好。有豆腐条的胡辣汤OK,豆泡汤OK,珍珠翡翠白玉汤OK。以前几乎俩星期一定有一顿豆腐汤的(可能是解油腻的生理需求驱动的吧……),快半年没有体验了。
有两个想聊的事情。
(一)听到声音
一开始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想到的便是“是挺好,但是如果把它当作附加值就略微走错方向了”,结果果然还是提到了一句“被看到或是不被看到,赋予价值各有各的方式”。
那些声音当然可以是很棒的,可以是被我们欣赏的,但可能最好不要当作“可以卖的更贵”的理由。
核心还是在吃东西上,东西的物料变得更好、工艺变得更把握得当之类的事可能才是吃到东西后再关注的事。这要求餐厅做好物料管理与流程管理,比如对上货频次、保存期限等进行合理规划,对器具使用与维护、餐点制作分配等进行有效设计与落实。这些事情与“让别人看到自己做菜”哪个更难落实不好说,但的确更容易被顾客们忽略。因而如果要卖增值服务,那一份钱投入在“良好的物料与流程管理”比“听到做菜的声音”可能会更值得一些。
小店往往会迷失在“服务”上,诸如做菜的声音。因而“明明很努力了却也没什么收获”。一个略偏的例子,以前我常吃的几家开放式厨房的小店,油烟虽然控制得很好(除了高油烟工序位置设计之外,也是餐点设计决定的,比如时常提到的已经关门了的一家面店,有炸货没有炒货,需要炒制的配料会在下午空闲时炒制。),因为各种条框限制,用的电器时间长了以后会发出很高频刺耳的电流声。甚至一家店在高压锅密封条断了以后还在每次手动箍紧因而使用时不时会发出漏气的声音。这些事原本顾客们是听不到的。
那些小事一旦开始做了,那些因它而生的更小的问题就也蹦出来需要解决。小店支撑不起。(还是那家面店,对于员工而言,时间与物料安排交错,比如这一锅卤可以保质三天,但把时间安排了之后发现可以一天半做一次,那就一天半做一次,备量减少。这件事情是“自找麻烦”,可以明确发现这么做增加了一倍的人力消耗。员工可能就会想“明明三天做一次就可以,非按着不省事的流程走”。这种想法是很容易理解的,同时他们也没有渠道去解释给顾客,我们的售价虽然略高一些,但是一来这些味道是我们自己摸索出来的别处可能吃不到类似的,或者想吃到的话去的餐馆人均会很高因而要承担溢价,二来我们的料多为自制的没有图快而买半成品,味道和时效性都可以保障。也就是在各种方面(售价、味道、食材安全性)做到了一个很棒的平衡,但这种平衡带来的压力压在了员工身上。原本在开分店逐渐扩张来达成员工收入增长的可能,大环境一下子把分店们拆得血本无归,因而员工们再按照这些规范去做的话就会很明显感觉到“工作强度高但收入没有跟上”。从开店时就在的老员工们离开后,店主只能自己每天工作,原本还能试新配方,之后连换菜单的心思都没有了(原本半年换一次菜单,多数是新品),也开始用起了方便的半成品。原本是家纯粹的面店,后来有了炸鸡排、凉菜、卤蛋鸡腿,即便这样,面至少还在。但后来,店都不在了。)
店员们除了工资,也需要在工作时获得正反馈。在没人的时间努力,顾客们很难意识到店员做得多好。在顾客面前展示一下手艺,顾客们可能就会开始夸赞。或许前者其实更费力呢。所以走向了另一条路。“让顾客看到手艺能够额外获得他们的夸赞或作为附加值”-“增加手艺的观赏性以增加收入”-“增加更多其实不太需要的工序来维持对观众的吸引力”。原本味道的特异性被削弱了,多了些花哨的过程,真的留得住顾客吗?
所以全面推进对顾客们的教育与培养,让他们觉得“展示手艺”天然就是自己购买内容的一部分。让他们觉得为其买单理所应当。看不见的事情就放放吧。
这真是好讨厌的感觉。
(二)黑袍子-仪式感不是刻意塑造的
同时从某种程度上说也不该是被刻意塑造的。
给刚刚领回来的小孩子一件红袍,能够让其有一定归属感,同时给她一个良好的开端认识,同时能够便于自己在森林中发现她。这样看不是一个“授袍仪式”。
给她一件黑袍子,或许是13岁的女孩需要有新的合身的袍子,但同时13是第二轮12,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即便不是红黑交替、晋升为见习药师,可以用类似的话来仪式化这件事。所以原本是看你衣服小了需要一件新衣服,但多说两句有的没的就可以让你更欢心雀跃。仪式感或许也是为了获得多一份感谢。
而同时,换袍子作为一个节点原因之一是物资不充足,没法天天让你换新衣服,这是0和1的区别,日常得不到,因而在一个必要的时间点才去获得它。这让它确实有了一份很重的意义。这份意义或是因之而生的仪式感不是被刻意创造的。
看不到生活中珍贵的事情而去刻意寻求仪式感,或许是乱花迷人眼了呢。或许每天都是那样独一无二。
另:
小姑娘你拿到新衣服就忘了面前是什么了吗?跟老师说烤饭团的时候,你自己面前摆着俩呢啊姐。
好想喝豆腐汤……但一个人也没什么心思,去买材料又很麻烦。烦。
第六集
(一)
蘑菇和巫女是一样的。审判女巫或许只是为了找一个渠道消解当前存在的矛盾,蘑菇或许也是。
流通的物品种类越多,流通成本就越高。想要降低一部分成本的话,需要明确的简单的易执行的判断标准。剧里提到了对于长得差不多的蘑菇,这种标准很难明确。在这点上,剧里的人们观点在因噎废食。
女巫之后提到了时节、搭配博大精深,了解食材本质似乎变成了很重要的事。这意味着人们对食物的审美提高了,但抛开生物性提审美的话,美就是被人塑造的,这意味着增加了人们对食物的学习成本。在那个人们或许有很多空闲时间与脑力的时代,或许是件很有趣的事,人们多了茶余饭后的谈资。但在现在而言,有用的知识能填满一个人一辈子的时间(当然,庄子那时候就说过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了,那个时代或许已经是这样了),“无用的知识又增加了”或许不算一件好事(因此看剧的时候不时会内疚……)。
解决类似的事或许有很多方案,比如减少市面普遍流通的种类同时提供对应内容的料理包,提供一个食材及对应种植地区的共用数据库以让用户能够自主选择在市面难以流通但是可以自行前往的产地(哦,大数据原来可以这么用啊),但这样可能导致市面流通种类外的内容种植减少,所以还是需要一些调控手段。这样的话,只吃外卖或者到市场随便挑些回家做了吃的人需要学习的相关信息就变少了(变少了有怎样另说),危险食物也削弱了一部分流通。但直接成本还是比ban掉蘑菇高。
内另:
解决方案的选择除了结果的美好,还有实施过程的成本,具体怎么取舍看下判断的人了。但因为可能下判断的人要考虑鸡蛋放几个篮子里的安排而的确难以在每个事项上选择更美好的选项,于是我们只好在看到好多鸡蛋被刻意砸在地上的时候才反对这些判断。这样节约了一部分我们自己手中的资源。
“守破啥来着”也展示了同化成长后分化独立的过程,是个明显熵增的过程,或许于个人而言是好事,但不一定能带来更多的幸福。幸福是什么呢……
(二)
作为厨师复现不了。是的,因为他加了食品添加剂。
牛蒡那段我一直在笑。
忘了原本这段想说什么了,因此下面的也都不想写了。这样吧。对不起。
另:
预告看到金八老师,我在想会不会说“食物的食这个字,是在说人们能够拥有的美好的事物”。望文生义了。
香椿鱼(嗯……香椿天妇罗)可能快十年没吃过了吧;蘑菇面>1年(还是自从提到的面店关门);蹄筋>4个月。
一个人做饭真“不舍得”放油啊(于我而言)。
看小药师和小店员打招呼的时候一来是意识到这件事好像挺“非现实”的,二来想到了以前和一个朋友见面时就会这样,然而,他名字和“硕然”同音,这么理解的话大概是“块头很大的样子”,于是有段时间我特别想叫他“大然”……
以前和另一位朋友遇到时,她会远远看见我之后便挥手,她不算个子矮的女生,所以有一种特别舒展柔润的线条感,让人感到很幸福,于是会和她一样挥手然后快步到她面前。然而我们只有类似情况碰上时才会聊两句,因为没什么其他契机见面也没什么交换联系方式的理由(没联系方式算朋友吗?)(这个理由不是说借口,类似于缘由吧)(如果一个女生长得特漂亮就算要交换联系方式的理由的话那理由就太充分了……)(但是你真的舍得一个特漂亮的女生靠近自己吗,虽然我没狐臭,但如果有任何时候回应不了对方期待或是让她因自己而有顾虑总觉得会让白璧微瑕)。
被人称呼“大叔”“二哥”“儿zei”的时候,其实也没任何负面情绪,反而因为这些称呼有点儿特别而觉得很有趣。称呼本就是只要自己能知道对方在指自己就好了。(啊忘了,这不是日记是评论……写了就粘上吧)
第七集
最有信心的居然是厚蛋烧……当时学艺就是一直打下手了的感觉。另外不知道是否还有人记得“炒鸡蛋的传说”(对不起,应该算是上古故事了吧……)。
(一)愿望是指点阿鲁努的诗
“不想扩张”这种“无欲无求”的状况除了异世界不声张,还有原因是他们比起当地人,生活已经幸福得多了。与此前提到的让普通人吃上成本高过他们生活水平很多的食物有一些相关。
(二)关于这部剧背后出幻想的时间点的一些想法
(1)描画的场景如果说有些乐趣的话,不是那种美味的夸张与热泪盈眶(比如食神啊、小当家啊,那种描述让人感到兴奋或是快乐原因或许来自“那种美味竟然可以这么表达”“我似乎也能通过这种不太着边际的表达方式体会到那种幸福感”),而是来自看“乡下人进城”的优越感。
(2)看三叶草能看出三位一体,除了牵强附会故作深沉之类的,还能体现出一个很明显的问题。也是一个贯穿始终的问题。刚刚提到小当家那类夸张的表达是为了充分表现出剧中人物体会到的美味及当时心中的热情,是一种工具化的表达,它本身是有增强表达的意义的。然而像这部剧,用餐时夸张的心理具象则更多是一种无用的附属之物。类似的转变很普遍。
(3)把幻想内的主体(食物)神化,或者说“把自己文化内日常的食物给低位文明享用而让他们将自己的文化当作神来崇拜”或许更像这部剧的一个主要内容。
(4)像是“等到最后一口再说”而秘书被策反这类事,我们看剧的时候如果不站在“信是好人”以及“信是我方”的角度来看的话,可能就没那么有趣了。可以想象被虚拟电刺激牛排引诱着回到母体的某位角色,或是因高官厚禄香车美女而倒戈的人们。我们觉得好,只是因为我们觉得好。
(对不起,或许算是下饭剧居然还要这么来看这么解释……)
(我依旧没有喝豆腐汤,甚至这集都没看到他们吃豆腐。)
第八集,关于魔法
剧里说冬暖夏凉是魔法。
如果说魔法是不用自己作能源释放能量的话现在的人们都在利用魔法。
很早以前想画部漫画故事,背景是“魔法”的都市。电话是魔神器,内燃机是火元素转化炉,撒豆成兵的魔法是在人力市场撒钱快速召集一日人力。这些魔法被称为魔法是因为旧人们不喜欢这样的事,于是予它污名,安心做着依旧低效率的事情。而后第二部的背景则是“魔法”使用者因为高效率而成为主要势力,因而将“魔法”换了新的名称,而用人们既往观念中不好的“魔法”去定义与自己理念相悖的人们所持的工具。不论是科技民科还是正宗与旁门左道,一个名称能够带来巨大的心理偏差。
人力管理也可以说是魔法,利用非自己的人力去达成自己的目标,走偏了的话只有自己开心。不论是城市规划这种巨大的炼成阵绘制指南还是碰瓷这种血魔法,都真实发生在世界上,只不过我们用娱乐化的手段描述了而已。科技至上也可以说是魔法至上,“科学的技术”,“恶魔的手段”。
当然不是说了什么反智的话,只是想说人们的观念不好说有高下之分,人们也不因所持观念而有高下之分。不是说魔法的世界观是扯淡的是与我们生活的世界无关的,也不是说X,关键在于清楚知道面对的作品“意有所指”。
第九集
杂话三句:
特意说了玻璃杯才想起来玻璃和铝器那个发展水平的文明还是很难见到的吧。
14年的话,有几个想法的话一辈子就能这么糊弄过去了呢。
我喜欢的宝冢姐姐又来了。
这一集主要的想法:
在我写另外一篇影评的时候提到,冷面是缤纷的、素材丰富的,土豆牛肉则是土豆和牛肉。如果说要“做纯粹的土豆牛肉”的话,人们做出来的差异并不会特别的大。
这一集里阿鲁努夸高汤释放了土豆的味道。当时我吐槽“那是汤的味道不是土豆的味道”。然后想到,的确,因为看起来主体是土豆,所以很容易就忘记了其他而以为都是土豆带来的了。
“礼轻情谊重”这种事,重点在于后者对吧,但通过行礼这种具象的事情去表达抽象的心理感受时,不免会被其他人忽略或是错会了看不见的抽象部分而只看到那些外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