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不亚于一次探秘和审判。需要解释的是在黑暗的年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而审判的往往是现代人的灵魂。什么改变了,什么又依然故我。与还原史实的正剧不同,《玛戈皇后》将历史重新剪辑并添枝加叶,本未相遇的人相遇了,没有生于同日的事件相碰了。大仲马挥笔写就小说的时候,关心的是跋涉在历史丛林中的英雄奇遇。他们如何死里逃生,又葬送在命运的手掌中。电影则把镜头对准了血雨咆哮的黑色海洋中,那一张张惊恐、冷酷、疑惑、意味深长的面孔。用不安晃动的特写,将观众与人物一同推向困境与危机的悬崖边缘。人们不再像大多数历史剧那样,有序地进出宫殿,他们像肆意疯长的植物,拥挤在“英勇的死比胆战心惊的活更容易”的年代里。镜头毫不吝惜地揭露了皇亲贵族气定神闲的外表下,疯狂、激荡的黑暗之心。他们微笑的背后埋伏着阴谋,友谊的面具下是尖刀,道德的裙底踩着放浪。在争权夺利的猎杀游戏中,他们从坐拥天下到一无所有。

<图片1>

一、戏说中的戏说

在男人掌权的历史图卷中,可以留下浓墨重彩的女人不外两种:一种像伊丽莎白一世这样,将国家挽救于乱世之中,让人民过上与之桂冠一样闪亮的黄金时代。一种是如玛丽•安托内特这般奢靡无度,间接导致了大革命与社会动荡的有罪之人。玛格丽特•德•瓦卢瓦却不属于这二者之一。她的名字作为政治的献祭与阴谋酿制的悲剧,与法国历史上最为惨绝人寰的圣巴托罗缪屠杀紧紧相连。大仲马的《玛戈皇后》并非玛格丽特的个人传记,小说仅仅围绕宗教惨案发生前后两年卢浮宫内的风云变幻展开。从1572年8月18日,新教教派领袖纳瓦尔国王带领手下来到巴黎联姻,想由此得到和解,到1574年查理九世驾崩后,几经生死并改宗的纳瓦尔,独自一人踏上逃亡之路。走上圣坛的玛格丽特刚满二十,两年对她来说不过是一场噩梦方醒,然而,婚礼上的惨案却像是对她余生的诅咒,让她毕生与囚禁和出逃为伍。像每个拥有美貌与学识的女人一样,人民崇拜她,说如果没有见过玛格丽特就是没到过法国。而她所走过的用死亡铺就的旅途,也令人看到十六世纪被宗教纷争撕裂的法国残影。

历史有时候本身就是一出传奇,有时候则需要一些艺术加工,才能看出其中的奥妙。大仲马的小说比历史更具有戏剧冲突。他突出了纳瓦尔每次犹如神助的化险为夷,并将查理九世的驾崩、安儒从波兰赶回夺位、拉莫尔的绞刑、纳瓦尔的逃亡都凑在了一起,如同安排人性这个丑角登台,表演它如何鞭策死神在卢浮宫内外游荡。科科纳和玛格丽特之间虚构的恋情细节,则让这场丑恶的宴席多了些许浪漫色彩。科科纳与拉莫尔相遇时,由现实中的同盟变成了书中势不两立的敌手,他们为信仰而战,又因为友谊结成生死之交。让人看到排除异己的宗教战争,不过是为高权重的人们政治斗争的手腕,所谓信仰不同的仇恨,并非那么坚不可摧。为了塑造查理九世丰满复杂的性格,小说将卡特琳娜策动的几次暗杀归到他身上,让他成为了一个有着软弱外表、邪恶内心的阴谋家。
电影为了将这个浩荡磅礴的故事浓缩,将线索和人物关系更加集中。两年多的时间跨度就像是一个漫长的血腥之夜和一个无休止的叛逃白日。帕特里斯•夏侯将他的剧场经验和之后在银幕上钻研的不和谐的情感关系融会贯通,寻找了一个平衡点,在这个法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中独辟蹊径。他摒弃了宫廷生活繁复华美的细节,废除历史剧字正腔圆的人物介绍与内心刻画,用性爱的狂躁语意代替了爱情中的温情缱绻。他用一本狩猎小书作为支点架起整个悲剧的命脉,用阴谋扰乱人群让他们不断加快步伐和影片节奏,就像不断涌入宾客的舞会,最后在人群中爆发出丧失理智的残杀。带来精神上的冲击与视觉上的快感。

电影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得比大仲马再富有戏剧性。影片让玛格丽特提早相遇在拉莫尔被劫的小巷,让他们的命运连结的更加紧密。索弗夫人没有在最后,而是故事的一半就亡命于皇家对纳瓦尔的暗杀,推动剧情更快的发挥咱,降低人物的分散。故事在小说之外选取了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传闻,比如在婚礼上玛格丽特不肯屈服,是由查理按着头完成了仪式。还暗示了安儒公爵未经确凿证实的同性恋取向。人物的复杂性被削弱,查理还是那个软弱屈从的国王,由美蒂奇在幕后操控一切。但是,增加了他们各自的无奈与悲哀,不仅要在彼此的阴谋中勾心斗角、求得生存,还要面对命运猝不及防的围剿。

大仲马详尽揭露的政治斗争,最后都化作那句“人类都是可怜的造物”。在电影潮涌般的仇恨与激情退却后,剩下的只有玛格丽特的泪水,和她喃喃低语道:“那些你所爱的终将成为牺牲品。”

<图片2>

二、倒在爱恨交织的血泊中

卡特琳娜曾找药剂师勒内在死人的头颅中占卜,得知她的三个儿子将死于非命,家族衰败,由纳瓦尔统治法国。美第奇不肯接受命运的嘲弄,她一次又一次设计铲除纳瓦尔,却总是落得一场空,她就像一只垂死的鸟,越是挣扎,羽毛掉落的越多,便越接近死亡。影片最吸引人的,正是这种无可抵抗和挽回的无形之手。它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漩涡,将每个人虹吸进去。最妙的是它毫无人为痕迹,如同来自血液,该牺牲的不可避免,该活下去的又无法阻挡。表面上它是上帝之手在掌控一切,实际上,它是特殊年代与人性所驱使的。它的悲剧之所在,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里,它不在于迟来的送信人,错过的恋人,它的根源是那可笑的仇恨,被禁止的激情,险恶的用心,泯灭的良知。你会看到,本该带人飞向自由的爱,如何将人推落死海。邪恶没有获得胜利,纯真却也遭到了摧毁。

因为受到国王的敬爱,新教将领克利尼最先遭到了毒手。凯特琳娜在婚礼上示意梳妆女官夏洛特去勾引纳瓦尔,意欲支配、控制他。但夏洛特被纳瓦尔的真情所打动,数次解救他于危难,最后成为凯特琳娜毒杀纳瓦尔的工具,殒命于爱人的眼前。她的死让心灰意冷的纳瓦尔与玛格丽特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夫妻。也引来了纳瓦尔之后对拉莫尔的嫉妒。间接将他推向了死亡。

科科纳和拉莫尔本是信仰不同的陌路人,最初邂逅在婚礼前的旅馆中。屠杀之夜,科科纳红了眼的追杀,让慌不择路的拉莫尔闯入爱情小鸟的宫殿。仇恨带来了爱,爱又将人推向更深的仇恨。得到悉心医治的拉莫尔提着剑,再次冲上街道与科科纳扭打,最后,耗尽力气的两人纠缠着昏死在成堆的尸体中。被人视为恶魔的刽子手救了他们的命。擦肩而过的死神让两个男人成为莫逆之交。因为这份友谊,科科纳为拉莫尔与吉兹公爵的手下拼杀、被捕,抱着双腿受伤的拉莫尔一起走上断头台。在曾经解救他们的刽子手跟前,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卡特琳娜只听到算命的说自己的儿子会早逝,却没想到查理九世会死在自己手里。她给那本稀有的狩猎书涂了毒,让小儿子阿郎松悄悄放在纳瓦尔的房中。不巧被酷爱打猎的查理抢先看到,他用手指蘸着口水翻开粘住的书页。阿郎松躲在一旁,怀着被压抑的野心并没有出面阻拦。看着查理的身体日渐衰弱,卡特琳娜视而不见。当她得知正是自己当初发出的暗箭,又回身打中了自己的家族。她留下了倍受打击的泪水,她恨纳瓦尔的奸诈,恨命运的不公,恨这旁生枝节的宫廷丑闻。她没发现,正是这仇恨一路将她拖向深不见底的塞纳河。

天主教的盗贼让拉莫尔在街巷中遇到了玛格丽特。她捡起他唯一剩余的财产,那本绿色的狩猎书。之后,又是天主教徒的追杀将他赶到玛格丽特的身边。当他从纳瓦拉奉命回去接玛戈,并不知道等待他的是自己当初典当的狩猎书招致的血光之灾。如果他不曾拥有玛戈的爱,也就不会受到死神的妒忌,可是,那他又还剩下什么呢。
<图片3>

三、猎杀丛林的血婚

“当我走出卢浮宫,就像是进了一座美丽的森林;我感到轻松了,我复活了,我自由了。”在小说里,查理九世曾这样感叹道。在电影里,宫殿中的人交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他们用眼神、密语、信函传递着阴谋、仇视、奸情。每一堵墙都长了耳朵,每一条走廊后面都是一个陷阱。结下的姻缘中埋藏着血海深仇,同样的血脉间翻滚着谎言与密谋。儿子杀了父亲,母亲又害了儿子,更别提兄弟间的剑拔弩张。那些大声喊叫的人是丛林中负伤求生的猎物,那些不动声色的是等待时机一击毙命的猎手。

在一开始的婚礼上,这张大网已经初露端倪。面对不肯低头的玛格丽特,在场的人面面相觑。画面在几个人物的特写中传递,略显不满的克利尼,看向他视为儿子的国王查理。查理无声地询问着威严的母亲。面无表情但又了然于心的卡特琳娜用眼神将矛头指向吉兹公爵。玛戈当时的恋人吉兹显示出得意洋洋的笑容。深爱姐姐的阿郎松对吉兹含有轻蔑的敌意。察觉异样后的安儒不自觉地寻找母亲的示意。当沉默的内心斗争完成后,几个人之间的思量与怒火都汇集成查理愤然而起猛推玛格丽特的那双手。无情的不是她的兄长,而是这座隐藏了太多欲望的冷酷宫殿。

夏侯极具表现力的画面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张力。镜头静止的时候,人群当中不安地攒动,他们欢呼、叫喊。主角与镜头一样静止在画面中,在不断震荡的环境中完成引诱与交锋。一旦镜头移动起来,便有手持摄像机特有的晃动,仿佛大地都在波动。当克利尼遭到暗杀,人群像是被捅的马蜂窝,忘记了秩序,开始四处冲撞。身着黑衣的新教徒拥挤在楼梯间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黑色热浪。镜头随着它的流动颇具动感。

在圣巴托罗缪之夜的屠杀中,影片并没有用普遍的快速剪辑来控制节奏,而是在几个较长的镜头中做了非常细致的场面调度。国王卫队冲入纳瓦尔的栖身所想要挟持他,几股特定的人流骚动、碰撞,他们向四面八方撕扯着狭窄的画面。玛戈逆流冲入奔逃的人群,快速流动的人群夸大了惊恐的女王每个动作,就像处在不同的缓慢时空。刀剑割破喉咙和插进身体的动作,让死亡的静止为暴乱恐怖的鼓乐声添加了间歇的空白。玛戈瞪大的双眼和几乎昏厥的表情,为这种空白制造了巨大的回声。血浆喷射在空中,如同狂欢节上喷洒出去的红酒,美得令人毛骨悚然。

伴随着无情的宫廷斗争,无止尽的恐惧,表现主义的血红色被泼洒、点缀在画面中。红色婚礼上的衣袍、挂毯,夏洛特的口红,查理国王渗出的血汗,包裹玛戈与拉莫尔的毛毯在灰蓝色的晨光中守护他们仅存的爱情。玛格丽特白色衣袍沾上的血迹,仿如被渲染上的血红色装饰,是从她心中长出的绝望花朵。

<图片4>

四、封存爱人的头颅

“死亡即将把他的灵魂变得圣洁。”——大仲马

玛格丽特是个有着星星一般双眼的女人,太阳都会为了目睹她的美貌提早升起。死神也想要独占她,于是总是带走她的爱人,留给她月光下的泪水,同黑夜一起归入它的怀抱。

玛格丽特一生中有过无数情人,很难说拉莫尔是否是她最深沉的一次爱。在遇到拉莫尔之前,她刚与吉兹公爵决裂,和三个兄弟之间的感情也过于亲密。她不纯洁,也不天真,不是被困在卢浮宫等待救援的公主。她的智慧与其过人的美貌如孪生姐妹,她知道如何在这座充满陷阱和冷箭的丛林中穿行,不受伤害。她知道怎样骗过精明的母亲,安抚暴躁的兄弟。她与纳瓦尔国王结成同盟,一是出于天主教徒对婚姻的敬重,一是因为她想成为法兰西的王后。不过,她的政治雄心也只是止于在卢浮宫求得生存,从不让血迹沾上细滑的双手。对相残的手足她始终怀有虔诚的爱,为他们的暴行流泪、祈祷。在这个满是虚伪的世界里,她还留有宝贵的真挚。在爱里,她保持着纯洁的初心。她的爱可以奋不顾身,勇于牺牲,心怀宽容。当拉莫尔淌着鲜血,被死神逼退进她的房间,她用身体挡在闪着寒光的刀剑前。在被几个兄弟当着波兰使节的面侮辱后,看到中毒痛苦倒地的查理,只有她不计前嫌,关切地扑了上去。

在电影中这对恋人的感情戏只占了不多的篇幅。他们不多的相处也都是沉默无语的肉体痴缠。夏侯更擅长以情欲戏表达人类情感。他认为言语是具有欺骗性的,“人们说我爱你是有隐含意义的,这常常隐瞒了他们的解释和辩护。你必须找到一个他们说了什么,和想要说什么的平衡。”在他的镜头里,性是一门语言。在小巷里,玛戈与拉莫尔的初遇不过是一夜欢情,他们没有脱衣服,只是站着寻欢交合。她不许他吻她的嘴唇。当他再度回到她身边,她一万次地亲吻他的唇。他们希望每一寸肌肤的接触,融合。不过,显然让一段恋情变得更加缠绵动人,只有这些还不够。幸运的是,他拥有阿佳妮。三十九岁的阿佳妮俨然就是二十岁的玛格丽特的化身。集脆弱与坚强于一体。她仿如电影中抢眼的红,她的眼泪、颤抖、低喃、破碎的心,完成了美学与情感的结合,弥补了情感戏的不足。

虽然玛格丽特与拉莫尔的爱远没有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那般的曲折传奇,也没有温莎公爵抛弃河山的豪情,但却极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甚至对文化界影响至深。在司汤达的《红与黑》中,女主角之一便是拉莫尔的后代马蒂尔德•拉莫尔。她对自己的祖先十分崇敬,每逢四月三十日都会穿上黑纱为他戴孝。她还效仿玛格丽特,在于连被处死后,将恋人的头安置在汝拉山的洞穴中。玛格丽特的这段恋情之所以如此著名,是因为它体现了与宫廷中相违背的风气——坚贞与牺牲。人们看到一个拥有美貌、权利的女人和普通女人一样受尽折磨,对她的痛苦感同身受,加大了人物的悲剧性。拉莫尔的逝去比他被玛格丽特拥抱时更加动人。他们的生死两别代表了被癫狂的法兰西抛弃的珍珠,而他们凄凉的结局也为恋情蒙上了不可磨灭的浪漫色彩。

即便拉莫尔出身贵族,为皇家效力,但仍只是离权力中心甚远的属下。大仲马在书中预言了这类小人物的命运:纳瓦尔国王可能丢掉一根羽毛,阿朗松公爵也可能失去斗篷的一角,而他们却要付出自己的生命。与为了一己私利不择手段的公爵亲王们不同,他为了爱情而活。白天他是她的臣民,晚上则是她的主人。为了保护爱人的安危,他被推向了断头台。他唯一想要的,是在死后,她的唇还能时不时地贴在他冰冷的额头。面对爱人冰冷的尸身,在玛戈的心几乎要被撕裂的时候,还要强颜欢笑。查理告诉她:“一个人能坚强的面对死亡的悲伤是一种荣誉。”作为王后,她没有权利悲伤。只能将凄凉的微笑挂在唇边,祭奠她的爱人。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图片5>

玛戈王后La Reine Margot(1994)

又名:玛尔戈王后 / 玛戈皇后 / 玛尔戈皇后 / 玛歌皇后 / Queen Margot

上映日期:1994-05-13片长:162分钟

主演:伊莎贝尔·阿佳妮 / 丹尼尔·奥特伊 / 维尔娜·丽丝 / 让·雨果·安格拉德 / 文森特·佩雷斯 / 多米尼克·布隆 / 帕斯卡尔·格雷戈里 / 克劳迪奥·阿门多拉 / 米盖尔·波塞 / 艾莎·阿基多 / 朱利安·拉萨姆 / 托马斯·克莱舒曼 / 让-克洛德·布里亚利 / 让-菲利普·艾科菲 / Albano Guaetta / 

导演:帕特里斯·夏侯 / 编剧:达妮埃尔·汤普森 Danièle Thompson/帕特里斯·夏侯 Patrice Chéreau

玛戈王后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