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仅代表个人目前的感受,有待指正和进一步发展!(不会有人看吧我自己写给自己看的,就是说看不惯就退出别跟我说话

这个模式有点像《黑镜》,每集都是独立的故事,又有点暗讽的感觉。不同的是,《咆哮》关注的方面更具体,主要反映的问题都是女性的问题,而且叙事模式也比较相似(就是我要说的抽象具象化)。现在我只看到第二集,看着写着吧😀

抽象特指非实体的,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也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概念,痛苦,困惑等存在。

贴一个“抽象的定义”
我又想了一下可能我想表达的是艺术上的抽象······

抽象由于不能直观展现的实质往往导致被忽视,更有甚者被有意歪曲或无视。困境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人们出于各种原因,导致这种困境被否认。就比如说种族歧视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通过伪装自己,达到政治正确,从而“证明”自己不是种族歧视者,这样一来世界就“多元化”了。但歧视因此消失了吗?我觉得歧视还存在于人们心中,甚至最明显的一个方面:对待生命的态度还是漠然。就我自己看来,宣扬反种族歧视声音最大,动作最明显的那群人还是在心里默默歧视着别人,“嘴上说着主义,心里想着生意”罢了😅。

图片内容转自新华社视频“只有白人才有权利过有尊严的生活”

抽象的痛苦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这部电视剧就采取了对抽象的具象化这种表现形式,使抽象的概念,感情更直观地体现在观众面前,从而达到更直观体现思想的效果,同时也有一种视觉冲击。这个电视剧当初吸引我让我想去看可能就是因为这种直观和视觉冲击性,虽然我当时还不太知道到底怎么解释,但是看了两集之后有点这种感觉了,总结总结😀,给自己提供一个新视角。

1⃣️“说不出话的透明人” 话语权的缺失,存在的被忽视,在权利压制环境下作为少数被物化➡️变透明。

⭕️歧视的具体体现:(由于这集出现了“BLM”元素所以我觉得主题应该是“黑人女性的被忽视”)

·旺达的联系人布莱克(Blake)原名尤甘丹。虽然一听大家都感觉有点殖民者的意思,但是还是为了别人更好念而换了名字。告诉自己“这也是为了我自己好,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做出妥协”

·L.A.看不起New Yorker(这里我甚至觉得翻译成“新约克屯”更符合他的蔑视语气···😅,不懂这种歧视)

·预约被取消,仅仅因为发型变化了。

·在自己写的书上出镜被要求过分美图以满足某种审美。(顺便说一句,能不能不cue麦粒了,真的累了,不知道她到底干了啥事,Rapper歌词里也要写,电视剧里也要cue。给一个活生生的人立这种“性感,白女,玩得开,狂野···”的人设本身不就是在物化她吗?实在有点没意思。)

·照片不能被前台的系统识别,因为系统是为较浅色皮肤设定的。

·本来说的是要把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旺达在豪宅里辛辛苦苦做了半天准备结果说是要做成VR(还virtual embodiment呢😅)游戏。看得我血压飙升。硬是改成《黑人行动指南101》了,说得天花乱坠什么高级技术,培养同理心,本质上不还是把人当猴吗?

·讨论会上随便加人。虽然我不了解这种会议的操作模式,但是突然加人而且还做这种本质上的变动让我觉得很不尊重人,而且都确定好了还叫旺达来干嘛?(还有一个点就是这个会议上清一色的白男,真的有点不适···)

这个强烈的压迫感😨一下子扑面而来,观众这时候站在旺达背后基本上也就是旺达这一边,真的看得我当场社恐复发···

(写不完了,存档。

结合电影《八部半》梦境的具象化,二度修饰。我觉得这部剧对这个概念贯彻得很到位。

不想写了,就看看剧吧,放松一点。


咆哮 第一季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