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当年毕达哥拉斯提出黄金分割点理论以后,关于韵律和点睛笔的研究正式找到了指导思想。
不管是数学 建筑 美术,还是音乐 舞蹈 电影。只要准确拿捏住了这个重点,都可堪当大师。
艺术是思想的提现,用最简洁的方法准确表达出作者心之所想,这种技巧称为神来之笔。
有人画画,只用一笔就能惟妙惟肖。
有人写曲,一个和旋便能打动人心。
在这种拥有上帝之眼的人面前,任何复杂套路都显得捉襟见肘甚至俗气。
这也是蒙德里安的格子画出现以后洛可可风格彻底沦为三俗作品的原因。
本片导演便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全片没有花里胡哨的视效,也没有炫技的剪辑,甚至连刁钻的机位也没安排,更不要说那些为爽而爽的运动镜头。更夸张的是,本片居然没有象征和隐喻。
就像一尊希腊裸体雕塑,只为表现躯体的美,而不添加任何多余的累赘。
本片用一段一段必要的小节拍来串联大故事,同时整个提纲里的起承转接全都安排到了关键点上。暴风雨来临前的一天天倒数更像是一段鼓乐的重鼓声,每一次敲响都能引发观众的移情效果。
如果拿音乐打比方。整部电影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小鼓、嗵鼓、吊镲等先轮番响起,大鼓总是在关键点出现,来得恰到好处。
再说说本片的节拍,每个节拍不仅为最终高潮戏提供情绪供能。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节拍完整地塑造了人物。基本上每个角色都勾了弧光。
很多人从片名上以为这是一部灾难片,但从结构上看这应该是部人物传记电影。通篇都在围绕主角和关系角色展开塑造。暴风雨只是交代人物关系时的调味剂。
在一部90分钟平均下来900个镜头的电影里(大概算)。有限的篇幅内居然给95%的重要角色做了完整塑造。每个人能分到的戏不到10场,用大概10场戏塑造一个完整的人物,同时该人物性格的合理性还要与别的角色串联,最终形成一个逻辑成立且相互之间服务于剧情进程的关系链。这个工作想想就觉得极难。
酗酒穷老妈的角色在片子里让人眼前一亮。常年拿惯了最烂女主角,最差女配角的萨朗斯通这次居然打破常规演得可圈可点。一共只有两场戏,导演就给观众交代完了一个没有安全感的酗酒母亲的一生。从她凄凉生活的起因到她逃离现实生活的恐慌,观众甚至能联想到她即将到来的幸福生活。导演只处理了两场戏,就利用合理的逻辑惯性让观众自己脑补完善了这个角色。
虽然故事讲得不错,可观众毕竟看的是电影,而不是火车站卖的故事会杂志。在电影这样的综合艺术里面,如果只把讲故事这个环节做好而忽视别的环节,就会显得片子还是单薄了一些。
以上。

命悬一线Life on the Line(2015)

又名:命懸生死線(台)

上映日期:2015-11-05(纳帕谷电影节) / 2016片长:97分钟

主演:约翰·特拉沃尔塔 / 凯特·波茨沃斯 / 戴文·萨瓦 / 朱莉·本茨 / 吉尔·贝罗斯 / 瑞安·罗宾斯 / 泰·奥尔森 / Stuart Stone / Christian Michael Cooper / 库蒂斯·卡拉瓦乔 / 艾米丽·乌勒普 / Reese Alexander / Matt Bellefleur / Sidney Grigg / Jorge Vargas / 

导演:David Hackl / 编剧:Primo Brown/Peter I. Hor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