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抓娃娃到底是合家欢的情景喜剧,还是细思极恐的恐怖片?中国式的父母到教育孩子到底有什么问题。是自我感动的付出,还是强烈的对孩子的控制欲。你的父母真的是你的父母吗?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先说观点,抓娃娃这个电影值不值得去电影院看呢?我的结论,可以一看,因为确实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有很多搞笑的包袱和段子,加上马丽和沈腾自带的cp感,确实好笑,毕竟在现在这个时代,大家都很忙碌,天天自嘲自己是社畜牛马,毕竟上班一天已经很累了,只想不用动脑乐呵呵两个小时怎么了,所以如果就是想单纯的放松快乐,那么抓娃娃确实很适合放松一看,但是这个片子在我眼里,它还是有很多需要我们深思的东西。抓娃娃这个片子怎么说捏,我觉得它是好的,但是它不够好,因为抓娃娃作为一个喜剧片来说,它没有足够好笑,在电影快结束的时候马继业意识到这个是他爸马成刚(沈腾)给他的一场骗局,一切都是楚门的世界罢了,儿子的世界观无疑是崩塌的,所以它没有那么好笑,观众在那一刻也是笑不出来的,我们不再是上帝视角的看客,而是会共情那个可怜的孩子,但作为悲剧来讲,这个片子也没有那么升华,在结尾的最后,导演硬是要粉饰太平一般,加入合家欢的结局,马继业最后以707分的成绩考上了他心仪的体育大学,哥哥在马拉松赛场为他加油助威,父母也在电视机前看着这个优异的儿子,而最后在快到终点关头,儿子却停止了脚步,去捡瓶子,大家哈哈哈一乐,马成钢(马老板)(沈腾)说:“儿子吃苦这么多年,必须给他奖励了!”这时春兰(马老板的妻子)(马丽)说:“儿子啥都不要给啥奖励呀” 后面就出现了细思极恐的话,“不要咱们硬给,哦,原来是在生个孩子,来完成马继业实现清北梦想的计划了,全剧也就在这里剧终了。甚至我在想,这里导演是在刻意而为之是准备拍西红柿首富3吗?说不定三胎生了一个就叫马清北,然后一路听父母的话,考上了清北大学,当成了接班人的故事?哈哈哈,不过你别说,这个题材也蛮好,但就看导演如何发挥了,哈哈哈
1 自恋的工具
那么言归正传,为什么这个片子细丝极恐捏。因为在有钱人的世界里,孩子也不是他们的孩子,也是满足自己自恋工具的一个产物罢了,电影的故事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大号养废了,想着二胎能茁壮成长,但没成想最后功亏一篑,不过也没关系,我们有钱,那就鸡三胎,总有一个能成功的,我们靠概率取胜,所以也不难理解以前皇上会有三宫六院,这样子嗣多,总有有出息的来做接班人,而马继业作为优秀二胎,无疑满足了父母极大的自恋,但事实上,很多即使不是很有钱的父母也会把孩子当成自己自恋的工具来投射,比如自己大字不识,干的清洁工的工作(没有说清洁工不好的意思)整天都是脏兮兮的,但孩子却能考到班级第一名,不但聪慧而且懂事,下课了还会帮母亲干活,虽然自己一事无成,但是孩子的优秀就显化着着自己的优秀,自己的有本事,那作为马老板的儿子,二胎马继业也是无疑满足了马老板极大的自恋情绪。马继业不但学习好,懂礼貌,热心肠,通过一系列科学培养,膳食平衡中,长的也是一表人才,个子挺拔,谈吐有方,而只有这个儿子才是他马老板的儿子,他西红柿首富的儿子,那他的大儿子马大俊甚至不能被提起,只要不叫他爸,信用卡就会给儿子马大俊用,只能叫老马来称呼,这无疑是对孩子的不认可,彷佛在父母的眼中,只有好孩子才配得到爸爸妈妈的爱,才会受到爸爸妈妈的喜欢,所以在最后马大俊登上雪山,终于说出我再也不需要你的认可了!我相信他终于摆脱了他自己的心魔,完成了自己的蜕变。但有时候也会想,孩子其实是无条件的爱着父母,不管父母是贫穷还是富有,他们都会爱父母,但是相比父母来说,他们的爱总是有条件的,是有攀比的,相信很多人都在年幼的时候听过所谓“别人家的孩子”,当时我深恶痛绝这句话,就好像我没有什么优点一样,当然即便已经是“别人家孩子的父母”也可能多多少少会挑自己家孩子毛病,这可能是在中国式家庭中的一种通病,彷佛承认孩子的优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2.懂事的孩子
在中国如何评价一个孩子是好孩子的标准捏?无疑是听父母的话,孝顺,懂事,外加学习好,那为什么后面马老板失控了捏?因为马继业不懂事了,不听话了,他没有在得到钱的第一时间选择给父母去买鞋,而是选择了自我的满足买平板,所以马老板失控了,因为马继业不在受他的控制了,他感到很崩溃,因为这不符合他心中那个完美孩子的形象,所以后续用了一系列的手段,来让马继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其实这是马继业第一次正视自己的自我需求,但最后的结果就是被压抑,而童年的创伤其实一直都还在,就在成年马继业跑马拉松即将夺冠的时候,他停下了脚步还是忍不住捡瓶子,父母在电视机前哈哈大笑看着马继业捡瓶子,马继业也笑了,但是他的笑和父母的笑不一样,这一幕我其实看的很心酸,因为这是一个孩子童年的极大的创伤,因为小时候的一次任性,买了平板所以家里钱不够了,只能通过捡瓶子来补亏空,但是因为上学捡瓶子,经过父母刻意的安排下,让他的同班同学去嘲笑他,去拿瓶子扔他,但是他也必须去捡,因为尊严在生存问题上不值一提,而马老板却把他归功于所谓的挫折教育,是为了培养接班人的必经之路,至于孩子到底创伤不创伤的,谁在意捏?大不了在来一句:“我小时候也是这样过来的,草草了事罢了。”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为什么马继业不愿意告诉父母自己花钱买平板了捏?答案很简单因为他知道,他的需求是不被允许的,尤其在他这样一个穷苦家庭里,是更不能接纳的,因为一个1000多的平板够奶奶喝三个月的中药,够一大家子的一个月的生活费,所以他不能去告诉父母自己买了平板,因为自我的需求是不被接纳的,当然在这里,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批判孩子的不懂事,因为孩子毕竟也只是个孩子,他在懂事也只是六七岁的年龄,不能要求他已经懂得了很多道理,自我的成长和约束也是需要时间来培养的,而这种穷养模式教育出的孩子,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自己的不配得感。彷佛如果自己幸福那就是错的,因为家里的人都很不幸,那么你凭什么可以幸福?而社会也会去用有色的眼镜去看你,比如家庭贫困的大学生买了一个二手的苹果手机,哪怕这个二手的苹果手机也只要2000块,也会被骂崇洋媚外,因为你用了外国的手机证明你家是有钱的,即使国内手机也是一样价钱,他们也会骂你,因为你一个贫困生还能用2000的手机,你用个几百的才符合你贫困生的身份,那如果贫困大学生打了四年的工终于攒了些钱可以去旅游,又是很多人会去网暴他们,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你都靠着国家给你贷款上的学,你居然还想着去旅游,即使是他们把国家的钱还清了,打工还剩了些钱去旅游那也是不行,因为你是个穷人,穷学生,在他们眼里,只有穿着最便宜的衣服,吃着最便宜的饭菜,才符合他们的身份,穷学生是不配拥有苹果手机和去旅游的,这就是我说的社会对穷人不配的感的有色眼镜。当然我也并不鼓励所谓超前消费,而是在自己可承受度范围内,我觉得人满足自己的需求是合理和合当的,在这里我想说的意思是人要对自己自我价值的肯定,不要因为别人对你的价值评价来牺牲自己。
3.自我感动的背后
相信很多父母会用我是为你好的口吻来绑架孩子,道德观绑架的付出好像是中国父母尤为爱用和惯用的伎俩,在马继业终于发现这一切都是一场骗局的时候,一切都是父母营造的楚门的世界,他亲爱的奶奶是假的,会说口语买菜的外国人是假的,理发师,图书管理员,一切一切都是假的,马继业是很崩溃的,当然电影其实弱化了当一个人活了18年,发现所有一切都是假的时候,只是质问父母感到崩溃吗?没最后变成个精神病都不错了,可是他的父母却说:“我们这些年说是穷归穷,可有那一顿是真的饿着你了,你以为是我们控制了你的人生,你又何尝不是控制我们了?”好像父母这一切都是为了你一样,不过试问有哪一个孩子是真的喜欢这样的付出捏?一切只不过都是一场父母的自我感动罢了。我还记得以前那个农名工带孩子去吃肯德基的例子,父亲给他点了肯德基,本来孩子很高兴,但是父亲却说:“你这顿麦当劳,抵我一天的工资,你吃吧,我不吃。” 那孩子会怎么想,他也一定吃不舒服,吃不开心,因为会觉得父母很辛苦,他下次甚至不会再去开口要吃肯德基。而父母却在孩子的愧疚中,有了极大的满足感,父母无非是想让孩子理解他们的辛苦,你看我对你如何如何好,我自己都不会买,但我会给你买, 来实现自我感动。但其实本质来说,他根本也不爱他的孩子,他只是把他的孩子当成他的一种自恋工具的投射对象,他只是在享受这个过程。不过在电影里我觉得最出彩的地方是,因为计划失败,奶奶被迫去世,在参加葬礼的时候,明明知道自己不应该哭,不应该说话,但当马继业哭的很伤心的时候,这个假奶奶的角色也忍不住了,她哭出声来,可能马继业以为他自己是幻听,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我们都乐了,因为知道奶奶就是没死,但马继业却哭的很伤心形成反差,但这也是唯一在电影里唯一真的画面,人毕竟不是动物,他是有感情的生物,而这一刻就是情感突破了理智的时刻,我觉得也是电影里很出彩的一幕。不过我觉得就原生家庭来看,其实不单止这个片子,很多父母与儿女的关系都是一种倒置关系,在影片中马老板对马继业各种要求希望他成为一个完美的孩子,但其实是马继业来扮演一个完美的爸爸,跟父母倒水,给奶奶煎药,省钱给爸爸买新鞋,马老板却做了一个孩子,心安理得的享受孩子的付出,不得不说,父母变成了孩子,孩子变成了父母,但是将自己童年创伤的记忆来投射给孩子是不对的,但很可惜有绝大多数父母都会把自己的创伤记忆投给下一代,一代又会接着下一代,无限恶性循环下去,但是我也想说,即使自己的父母在糟糕,自己也可以去脱离,去改变,虽然可能原生家庭的问题会给我们造成很大困扰,但救自己才是自己唯一的解药。


抓娃娃(2025)

又名:资本接班人

上映日期:2025(未定)

主演:沈腾 马丽 

导演:闫非,彭大魔

抓娃娃相关影评

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