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布鲁斯•威利斯老了。英雄总是不服老的,但是这次布鲁斯却服了。于是在《16街区》中有了杰克斑白的鬓角,松弛的肌肤和鼓胀的肚楠。你以为人家是黔驴技穷,实际上人家是老而弥坚。什么都可以牺牲,白人男子的救世主地位是绝不能让人的。这条真理像明天的太阳总要升起一样亘古不变。这次布鲁斯威利斯演绎了一个关于改变和救赎的故事。改变,实际上是被判的近义词。这样一来本片的两个关键词都和宗教产生了关系。其实这是必然的,因为这部片子反映的是美国主流意识形态,而美国主流意识形态是被清教徒的基督教文化深深浸润的。

当五月花号轮船载着第一批从英国逃亡的清教徒在北美大陆靠岸,清教徒严谨而保守的作风就在这片大地上弥漫开来。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一某种精神已经沁入文化的肌理,你必能在所有的表象上找到这种精神的痕迹。能相信么?历史才是真正蝴蝶效应的发源地。一只蝴蝶在五月花号的清教徒中间扇动翅膀,决定了将近400年后的《十六街区》会采用怎样的好莱坞主流叙事模式。

背叛: 犹大或保罗?

《圣经》上有两个在经历上非常相似,道德评价上截然相反的人。一个是犹大,另一个保罗。犹大可以说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叛徒。本是耶稣门徒,为了金币,以亲吻为号,使耶稣被抓,是背主求荣的代表。而保罗则是所谓的弃暗投明的代表。保罗明叫“扫罗”,本是法利塞人,属敌对耶稣阵营的。《使徒行传》记载有一次当法利塞人打死基督徒的时候,他坐在一旁帮众人看衣服,是典型的“帮凶”。但是当他带着对基督徒不利的文书前往大马士革时,却遇见耶稣像他显迹,他从此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从坚定的反基督教人士变成了坚定的基督教徒,成为耶稣的门徒。并且变成了最伟大的传教士。这两个人一个从此臭名昭著,一个从此名垂千古。但是“背叛”却都是“背叛”,区别只在基督教最终战胜了一切反对力量,成为话语权的掌控者,从而造成了两人在历史评价上的天差地别。

下面谈谈《十六街区》。这部电影涉及明显的“背叛”。但是这个“背叛”到底是“犹大”式的背叛还是“保罗”式的背叛呢?乍看之下,这是警员杰克“弃暗投明”的“保罗”式“背叛”。虽然在最后杰克和“坏警员”弗兰克对峙时才明白地挑出杰克也是弗兰克团伙的人,艾迪的检举对杰克自己也非常不利,但是影片从一开始就已经不断的出现提示,比如在酒吧中弗兰克中就对杰克说艾迪要检举的警察“嘴巴不像你我这样严,一定会招出很多人”。在杰克妹妹的公寓中,警员鲍勃对杰克说“做你一直在做的事”。这些都暗示着杰克这次的行为不但是“维护正义”,而且是“背叛”,是对一直以来共同进退的利益共同体的“背叛”。当最后杰克蹒跚的走入法庭,将录音交给黑人检察官麦克唐纳,他终于完成了自己从“法利塞人”到“基督徒”的转变。
但是实际上。杰克还有过另一次“背叛”的经历。那就是他从一个“好警员”到弗兰克一伙的“坏警员”的背叛。这一次的背叛发生的时间在影片开始之前很多年,并没有在影片中得到直接体现,而是作为影片的背景贯穿始终。由于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就个杰克定位为“坏警员”的转变,因而观众对他的前一次从好到怀的转变难以发现。不言而喻,这种转变是一种“犹大”式的背叛,是对主流意识形态所鼓励很认可的“良心”“责任”“荣誉”的背叛。杰克不是一开始就是“坏”的,杰克是“变坏”的。
由此看来,布鲁斯饰演的老杰克经历两次背叛,第一次是“犹大”式的,第二次是“保罗”式的。对两次背叛的褒贬不言而喻,并通过两次背叛后杰克的状态体现出来。影片一开始,杰克已经处于“犹大”式的背叛后。此时影片通过一系列细节暗示杰克在各方面的堕落。他在警局里是没人注意的小角色,做的工作是在法医到命案现场前看场子,实在找不到别人时才找他。他考试不及格,补考连时间也忘记,四年中只去过两次训练场。他孤单,疲惫,精神萎靡,没有朋友。更重要的是,他酗酒。酗酒在基督教里被认为是严重的过错,酗酒往往表示一个人在精神上已经堕落。在片中,“酒”是个比较重要的象征性道具。杰克在看场子时一个人喝酒,办公室的抽屉里藏着酒瓶。押送艾迪的路上事发也是源于他跑到小店买酒。酒,象征着他是非颠倒的世界观和一切他以前走过的“坏的”道路。当他射杀攻击艾迪的枪手时,手中刚买的酒掉在地上摔了粉碎;当酒吧中弗兰克递给他一瓶酒,让他不要插手艾迪的事,回家睡觉时,他将酒放到了桌上。连最后的庆生会中,他都没有再饮酒。拒绝酒,拒绝过去一样的生活方式,和弗兰克决裂。在片中和酒的分离,是他“保罗式”背叛的开始和象征。在“保罗式”弃暗投明后,弗兰克进入了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过生日时家人朋友围绕,还有远在西雅图的艾迪给他寄蛋糕。为什么如此不同?因为杰克投入的是掌握话语权的美国主流意识形态。政府虽然有毒瘤,但是大致上还是公正清明的。

问题在于,为什么要隐藏“犹大”式背叛而显现“保罗”式?叙事隐藏第一次“犹大”式背叛,并不单单是电影时间的问题。在西方文化中,“犹大”式背叛总是作为不光彩的事情往往想隐藏起来。并且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人不会得拯救,拿这个人就是犹大。因而,观众无法接受的是犹大向保罗的转变,保罗一开始的作恶是出于一个身不由己的环境之中,老骥伏枥的英雄最好也是如此。并且,如果犹大可以转变成保罗,是不是意味着保罗也可以转向犹大?当然,这是不被允许的假设。

还有一个问题是,杰克作“犹大”式背叛的动机不言而喻,物质利益。但是杰克作“保罗”式背叛的动机就非常不明确了。艾迪,一个说话口音浓重的黑人小伙子是当不了耶稣的。那么杰克的转变是为了什么?对目前生活方式的绝望?不明确。心中理想不灭?看不出。看着艾迪顿生怜悯?犯不着牺牲自己。对弗兰克团伙不满?没理由。当片中艾迪问道为什么杰克要救他时,杰克也只是一笑,就切入下一场。在《天下无贼》中为了给女贼王丽找一个弃暗投明的动机还特意安排她怀孕,这里的转变无疑看上去太过突然。似乎是为了转变而转变,为了党保罗,不用耶稣显圣也直接背叛,这样反而更加重的“背叛”的色彩。

背叛永远都是背叛,不同的只是谁掌握了话语权。“People can change”,不错,人是会背叛的。好莱坞,竟然一语成谶。

勇闯16街区16 Blocks(2006)

又名:狙击封锁线 / 十六街区 / 冲击封锁线 / 16条街区 / 16街区 / 16 Blocks / Sixteen Blocks

上映日期:2006-03-03(美国)片长:102分钟

主演:布鲁斯·威利斯 / 茅斯·达夫 / 大卫·摩斯 / 珍娜·斯特恩 / 凯西·山德尔 / 西尔克·科扎特 / 大卫·札亚斯 / 帕特里克·加洛 / 萨沙·罗伊茨 / 康拉德·皮拉 / 皮特·麦克罗比 / 罗伯特·克洛赫赛 / Kim Chan / 斯科特·麦克科德 / 大卫·斯帕罗 / Claudio Masciulli / Efosa Otuomagie / 理查德·温克 / 汤姆·拉斯齐哈 / Rob Wiethoff / Richard Collier / 保罗·J·Q·李 / Brian Andersson / 罗伯特·比齐克 / 约瑟夫·德博纳 / 理查德·唐纳 / Albert Duic / 伊利哈里斯 / Liam McGuckian / Allison Lee Ritter / Joe Rosario / Talia Russo / 诺曼·施莱费尔 / Alex Scrymgeour / 迈克尔·塞尔切基 / 布瑞恩·斯米吉 / Joshua Tolby / Schuster Vance / Sonny Vellozzi / 爱默生·王 / 

导演:理查德·唐纳 / 编剧:Richard Wenk

勇闯16街区相关影评

Histone
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