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的时候感觉有点像石头门,不过后来转过去,发现更多时候是强调内心拯救的番。

评论区吵得倒是很热闹的。但是,作者想表达的东西首位难道不是呼应得很好么。

开篇,主角被编辑拒稿,原因是主角缺乏自己的风格。作者此时想凸现的无非是主角内心的空洞。而随后,他内心的空洞不断被唤醒,并在此与自己内心空洞的肇因相遇。随后母亲被杀,穿越奇遇开始。这一切都是一场自我救赎的旅程的开始。最后,作者成为成功的漫画家。编辑赞其有着一针见血、一往直前的风格。也就是说,此时,主角已经得到救赎,拥有自己灵魂了。

简而言之,作者想讲一个成长故事,一个29岁内心空洞的年轻人回到年幼时光重新成长的故事。因为自己没能拯救同学而陷入自责,并强迫自己自我遗忘的主角回到过去,改变自己的故事。虽然装点了悬疑、推理、犯罪等因素,但这是最核心的。

成长故事。很王道的路线了。

然而,作者的设计中,有两点还是引来了骂声。一个是作者的人设,并非智商傲人、也非无限圣母。更多的时候,作者表现的主角更接近一个平常人。无论是其心理还是其境遇。在面对早已出线的真凶线索时,由于不敢面对自己敬如父亲的老师,主角潜意识里选择逃避。与其想一个名侦探寻求揪出凶手,主角只是想保护自己身边的人。主角并非强无敌。这样,如果最初的预期是爽的话,那么,在观看中,在遭遇近似真实人、甚至真实自己的主角时,观众会受到刺激便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大部分人并不是因为活得像个人赢才刷番的,不是嘛?恰恰因为自身日常生活的不完美、无聊,我们才会在影视作品中寻求慰籍。因此,当面对作者不能强无敌的扫除犯人、有暴露着真实人性时,被刺痛的观众便不得不想尽办法使自己脱戏。通过指责主角不合逻辑、不能冷静便是一种方式。这使得观众得以提醒自己与主角的距离,从而可以切割掉受到的内心冲击。

毕竟,真的较真逻辑、情节的人大概会细致地出科普文数落,而不是说几句吐槽了。因为,观看的时刻,只是娱乐而已,消费着情绪而已。

但这引出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最终主角没有与他拯救的加代在一起,会让人有一种主角被NTR的感觉?其实,这个问题其实就问,我们为什么总喜欢看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这样的结局?我们为什么认为只有这样的结局是完美的?而主角实现了内心的拯救,拥有了灵魂,实现了事业的成功就不是一种完美的结局了呢?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执着于王子与公主的故事呢?我想,现实的不美好,是被宣称可以用一个美好的家庭来补偿的吧。美好的爱情便是从这样的理想之家引申出来的吧。王子与公主最终走在了一起,他们共同生活着。这是童话给我们人生的慰籍。当王子最终没有得到公主,这或许会再次唤醒我们现实中的失落。就好像,我们心中如同八代一样,总是缺了一块需要填补。真正能够填补这块空洞的是现实中的生活。但是,现实中的生活却又恰恰无法做到这一点。于是,我们需要一种代偿品。童话结局也好,公主王子也好,都是这样的代偿品。在观看一部番剧,被甜美的结局假装填满内心一次后,我们便可以再次进入艰涩的生活。

即使作者,也无法不顾这样一种心理上的饥渴。最终,作者还是为主角设计了一个与爱理相遇的桥段。

虽然只是相遇,但是,依然是稍许的慰籍。

只有我不存在的城市僕だけがいない街(2016)

又名:只有我不在的街道 / The Town Where Only I Am Missing / Boku dake ga Inai Machi / Erased

主演:土屋太凤 Tao Tsuchiya/满岛真之介 Shin'nosuke Mitsushima/悠木碧 Aoi Yuki/赤崎千夏 Akasaki Chinatsu/大地叶 You Taichi/水岛大宙 Takahiro Mizushima/高山南 Minami Takayama/宫本充 Mitsuru Miyamoto

导演:伊藤智彦 Tomohiko Ito编剧:岸本卓 Taku Kishimoto

只有我不存在的城市相关影评

yoke
yok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