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整个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一座需要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历史丰碑,更是值得子孙后代代代传承的精神财富。然而,岁月更替,斗转星移,今天的我们又该如何践行这种文化信仰?该如何传承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重走来时路》用一个对普通人不普通故事的生动刻画给出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重走来时路》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宁夏广电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拍摄制作,是一部记录普通文化工作者张国勤两次重走长征路故事的纪实影片。影片用纯纪实手法,以张国勤的46盘录像带和5400张照片为引子,以其第二次的长征旅途为线索,用丰富的影像支撑起多维的叙述,展现过去和现在、历史与现实的对照。

重走来时路途,借影像穿越历史与当下

2000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文化馆工作的张国勤,在长征精神的指引下,用整整一年的时间,沿着红军的长征路骑行跋涉。

2019年,张国勤怀着对19年前那段旅途、那些人的想念和惦记,再次上路。《重走来时路》全程记录下了这段非比寻常的旅程,用张国勤的眼睛去重新看待这条变化中的道路,沿今日的道路寻找昨日的记忆。

在湖南郴州热水镇,张国勤的电脑中播放着对这里曾经破败干枯的河床之记录,然而十余年间祖国飞速进步变迁,如今这里已沿河建起白墙灰瓦的楼宇,自然风光和人文建筑交相辉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愿景逐步化为生动现实,并被纪录片一一捕捉。

在江西信丰县,张国勤希望找到当年在他骑着摩托车摔下山崖后救他于危困的“救命恩人”,由于当年的通讯不发达,相片也像素低下,张国勤只能凭着泛黄的老照片和模糊的记忆挨家挨户地寻找,而他与恩人相会后的拥抱与握手,却穿越时间,蓬勃出能够温暖过去与现在的力量。

在四川松潘县毛儿盖乡,张国勤再次来到中国工农红军曾召开政治局会议的索花寺,会议遗址已经修缮得更为大气漂亮,但张国勤还一如当年,能够流利讲出举办政治会议的是哪个经堂,红军留下的欠条木牌蕴涵了什么故事,红军的住宅方位又在哪里,也能够脱口而出曾经带他参观遗址的住持师傅名叫“窝热”。

岁月让他年龄渐长,皱纹渐生,可是对革命英雄的敬畏和对长征故事的记忆却打败了匆匆时光,在他的精神世界里长久贮存,亘古不变。

纪录片通过当年影像与现在风景的剪接对比,通过张国勤对所闻所见所想的一一描绘,展现出了祖国这近20年的蓬勃发展面貌。在刻画张国勤重走来时路的过程中,纪录片也穿越了历史和当下,带观众重走了过往的长征之路、自己的来时之路和祖国的发展之路。

怀抱长征精神,用初心连接个体和国家

在过去的长征路上,长征精神是不怕牺牲的英勇,是坚忍不拔的毅力,是殊死搏斗的正义,是严守纪律的恪守,是同舟共济的情谊,是自强不息的拼搏。然而,对于今时今日的现代人来说,长征精神又是什么?又该如何践行?这部纪录片中的张国勤用行动交出了答卷。

当张国勤准备第一次走上长征路时,受到家人和朋友的不理解甚至反对,他于是选择自掏腰包,毅然孤独上路。

时隔十九年,在第二次的旅途中,他辗转飞机、火车、汽车、摩托多个交通工具,只为找到在他当年深陷身体和精神的低谷时,给他支持和帮助的朋友,对他们亲自道声“感谢”。

他60岁的老人,顶着高血压在漫天风雪中一步步踏上雪山,只为看一眼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烈士墓,亲自向英雄们表达心中敬意;他在回到家中后,教育孙子要珍惜当下生活,不可总是懒散倦怠,也在机场看到狂热追星的粉丝们,希望这些年轻人能够回过头来重温祖国的历史,去脚踏实地找寻自己的人生价值。

正如主人公所感叹,“跌倒了,爬起来,路再难,走过去”“经受了这样的磨砺,一辈子都会受到激励和启迪”,这位普通的当代市民,在向观众传递着他对长征精神的体悟,也在用自己的行动铸就着不普通的精神信仰。

《重走来时路》没有深描红军长征路上的艰苦与宏伟,而是选择以小切口关照大时代,借个人故事折射民族信仰,用张国勤的初心连接起个体和国家。在这样朴素却生动地娓娓道来中,长征精神从历史画卷里走出,变得触摸可感,变得亲切动人,更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人心,具有了切实可行的传承之法和践行之策。

通过对张国勤两次“重走长征路”故事的细致描摹,《重走来时路》讲述了关于一个人、一条路的故事,但是它却并未滞留在此,而是进一步开阔眼光,扩展格局,去勾勒出关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故事。

它回首过去,带我们追忆中华民族走过的艰难岁月,探寻今日和平幸福生活的历史根基,见证伟大祖国的进步变迁;它也立足现在,鼓励我们要以赤诚之心对朋友,珍重之意对生活,坚毅之魄对苦难,不苟之念对梦想,敬畏之态对先烈;它更瞻望未来,挖掘出长征精神中最值得传承的地方,让这样一种宝贵的精神能照亮中华民族的茫茫前路,能在任何一个时代都焕发勃勃光彩。这是《重走来时路》的成功之处,也是一部优秀纪录片的责任与担当!


重走来时路(2019)

又名:重走长征路

主演:张国勤 / 

导演:陈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