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9-12-30

macho • 咫尺天涯:4

写于数月前。

昨夜和同屋并排躺着连看了两场英超,随后又喝了大半瓶二锅头,觉得GIN酒的口感与二锅头挺相似。

不过毕竟一个上百元,一个四块五。二锅头的劲让我昏昏沉沉睡到今天中午十二点。起床后楞了一会儿神,然后发觉窗外面太阳出奇的温暖柔和,让人联想到小熊在草地上抓蝴蝶!心情也顿时好了起来。

洗漱完毕,肚子空空如也,但没什么胃口,拿上烟,套上T恤,穿着碎花睡裤就出门了——去外教家浇花。

之前曾答应过我的德语外教在她暑期回国度假期间帮她照看她的盆栽,十一期间她又回国参加朋友的婚礼以及一个受洗仪式,于是非常“不见外”的再次把她住处的钥匙交给了我。

“沾花惹草”之后,我也“不见外”地坐在地上翻看外教书房墙角的CD和书籍。见没什么感兴趣的就顺手抽了几张DVD坐到沙发上看简介。其实对德语电影没什么好感,因为当代主流的德语电影不论是叙事还是技巧基本上全都被“美国化”了。而Wim Wenders却是一个异类,即使是《德州巴黎》这个美国故事仍然能够保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当然,并不是说他的电影就是去美国化的,他是将德国二战后整个国家遭受的思潮冲击——尤其是美国文化,还原到电影中去了,与现在德国电影的好莱坞质感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所以,虽然不是特情愿(由于上次看《公路之王》时被闷到不行的经历),但还是把这部电影的DVD放进了播放器。

时长两个多小时的这部电影,大量旁白,相对松散的故事结构。加上我在隶属某宾馆的外教家看电影时,物业水管工人进进出出,来来回回,修理洗碗槽下的水管,清洁卫生的阿姨进来拿落下的东西,数次打断我,始终我跟不上这部电影的TEMPO。然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数段旁白以及镜头的移动,当然还有我曾经非常喜欢的LOU REED。

1.瞄了几眼别人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其中有人提到片中的那魔鬼不像很邪恶的样子。基督教里的说法是,魔鬼最初即是首席天使堕落而成。我很有认同感,现实生活中,很多看似面目丑陋的人,只要多给他们一些时间,多一些耐心,或者他们本身的压力能够得到很好舒缓的时候,都会呈现很美好的一面来。前段时间,在电脑里翻看很多自己以前写的东西,其中有很多以某种眼光看,写得很好(这点用不着谦虚),但我自己明白,当初这种写作的动力是来自黑暗的。所以,我非常理解教内会有关于某些领域里的某些艺术形式应该持比现在更为审慎的态度。拿电影举例,有个朋友曾今像我推荐《铁男》,《Q先生》那种所谓的实验电影, “实验”这个噱头足以吸引一部分但数量不容小觑的电影爱好者,并且当中很多人会对其做过度解读,思维和行为方式上多少会受影片中不好的氛围和情绪影响,即使他们观影时是觉得恶心排斥。没有认识到这点的人更是如此。

2.“每个人心里都有亮光,由眼睛发出。”我要反思,我的眼睛没有亮光已经很久了。一个藏传佛教的师傅对曾我也说过这句话。大概是看到这段旁白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抱歉,我的记忆不好,也许是心门被关闭太久的缘故,没办法让外界的东西进来,自然也就没有很良好的输出。

3.所以,我个人的哲学是:我,不需要一套一套的理论去说服,不需要有才华横溢去吸引,不需要彰显自信爆棚去强求,不需要看似外表光鲜去夺目,不需要刻意用嘈杂去遮盖填补一时的空白。最终,最终让生活回归到最核心最本质的最美好的部分——就像小熊抓蝴蝶。

PS.能再次看到苍穹下的主角和那马戏女演员在一起生活,还有个可爱的小女儿真是太好了。

咫尺天涯In weiter Ferne, so nah!(1993)

又名:如此之近,如此之远 / 这么近,那么远 / Faraway, So Close!

上映日期:1993-09-09(德国)片长:146分钟

主演:奥托·山德尔 / 彼得·法尔克 / 霍斯特·布赫霍尔茨 /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 娜塔莎·金斯基 / 海因茨·吕曼 / 布鲁诺·冈茨 / 索尔维格·多马尔坦 / 吕迪格·福格勒 / 卢·里德 / 威廉·达福 / 昆特·迈斯纳 / 罗纳德·尼施克 / 汉斯·齐施勒 / 洛约什·科瓦奇 / 亨利·阿勒康 / 耶拉·罗特兰德尔 / 安杰伊·皮耶钦斯基 / 乌多·萨梅尔 / Louis Cochet / Klaus-Jürgen Steinmann / Matthias Zelic / Nadja Engel / 

导演:维姆·文德斯 / 编剧:Richard Reitinger/Wim Wen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