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描写了川端笔下的古都人的下一代。新一代的古都人嫌弃京都的狭小而走向世界,却因此认识到了古都的宏大。
就像一切关于京都的故事。仿佛世界上的无数人都向往着京都。那个有着古刹,枫叶,鸭川,百年老铺,与世隔绝,世外桃源一般的古都。而继承古都老铺的年轻人,却希望逃离,走向广阔的世界。
京都,首先是古都,再来才是日本的某个城市,最后才是世界的某一个城市。
而京都人的年轻人,首先是年轻人,最后才是古都人。
老京都人与新京都人之间,由时空而生的矛盾,就是东方与西方的矛盾,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家族与个人。影片好似模糊地点出,京都人需要走向世界,而世界也愿意理解京都。
在我心目中,京都是不需要刻意走向任何地方的,也不需要任何人的理解。
我是说,京都就是京都。百年老铺与新潮咖啡馆永远可以共存的京都。古都在千年时光中沉淀,早已包容了世间万象。坚守旧业,追求自由;万千思潮肆意涌动,但是古都就好似鸭川的河水,只是静静流淌。
按照川端的意境,它在古都发现了北山衫,也许他在那个战后的年代也隐约觉得,这才是最能代表古都古往今来气质的风物吧。毕竟古刹可以随时间失去原本的含义,但是北山的杉树却可以跨越时空,跨越地点地传达京都的灵魂。
“苗子摇摇头。千重子抓住红格子门,目送苗子远去。苗子始终没有回头。在千重子的前发上飘落了少许细雪,很快就消融了。整个市街也还在沉睡着。”
这是川端康成《古都》的结尾。在我的心里,再也没有文字可以像这一段描勒出古都的气质。那是如同乡愁一般的情感。
从古都的离别,到巴黎里的重聚。这一代人的路程好像走得有点远。
但是看到了北山衫的腰带与画卷:古都的灵魂却从未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