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2-26

CABARET • 罪孽天使:crime angel


这个电影是相当残忍的 因为从头到尾都是青春期的焦躁 幻想的叛逆 欲望的发泄 犯罪的残忍 懵懂爱情的无知 双亲交流的断裂 。

青少年总是痛恨父母对自己的不宽容、不把自己当成年人对待 甚至是不尊重而是一味的否定和压制 大人却以爱之名去让他们接受自己强制性的关爱 如果一切尚可以终止是极好 但如果幻想不断被袭击那么痛恨会压过亲情 罪恶会让情感分裂 即使这不是假释条件 这两个女孩儿也不再是当初一起做梦、编故事、对爱情和性的探索的那个两个单纯的小女孩儿 再见面 只剩下不断重复的 残忍的噩梦
从一开始 两个女孩儿的性格便是极端不合群、叛逆、狂躁、幻想的,之所以契合并不是长辈一开始以为的爱情 而是灵魂的沟通。她们都是如此的自我、向往美好的第四世界 没有禁忌和压迫但又同时好奇暴力和幻想、性、突破常规的刺激。她们的友谊在躁动中扰人烦闷。
导演的特殊之处在于 美好的片段用吼笑的嗓音充斥着 一点都不梦幻反而是烦躁 以后便是残忍杀母的片段 并没有用激烈的音乐渲染 反而是柔和的音乐去放慢节奏,悬念和紧迫在于她们是否真的会动手。差别处理却得到了极好的主题视听处理。

导演将梦幻、现实、想象都真实的再现出来——那些泥塑的人重新上演着二人编造出来的故事。光影很多是主观化的个人化的 再加上画外旁白 都在把观众代入女主的世界 这个世界越来越可以容忍 却达到了容忍的限度 因为它在无端的放纵欲望和喧嚣 但这也有不好的地方 也会让观众拒绝这种感受 而抽离去审判。无法感同身受便会削弱魅力。

镜头是暴力的不断变化的 构图也采用了很多主观化的构图 倾斜的角度 广角的运用 摄像头的高角度位置 跟踪拍摄 这是焦躁的时候 而浪漫的想象的梦幻世界 都是用的静止镜头

导演明显将视听语言的暴力慢慢代入了心理暴力 、心理犯罪。最后一幕的母亲满头血的央求和女儿的嘶吼 很少却最后足够有力。

不好之处可能是在意识形态方面 导演似乎是在呈现主人公的世界 但他明显又带着审判的意味 他故意去渲染这种氛围是在表达对这种心理和青春期不理性行为的不理解和不看好 但他没有表达更多

另一方面剧作上 两个女生的感情大多在疯疯闹闹中度过 实话说太单薄 撑不起两个人如此深厚的感情,虽然明白是灵魂沟通但不够,铺垫不够那么导致之后的情感深度和强度不够,我作为观众无法与两个主人公感同身受的爱着对方,甚至是不认可这种情感,可我本人却是同性爱好,这是有些滑稽?

再者表演,她们的表演 尤其是肥温的表演 可以说是话剧式的表演方法 台词的饱满 嘴型的夸张 动作的放大 ,让人感到不适,也许这也是另一方面的搭配导演要表达的戏剧性。

我不会认为这是一部同性体裁 而是把它当做青春犯罪,因为他们的情感可能更是少女情感的寄托和灵魂沟通与性的探讨以后得融合和依托 。当你生命出现如此珍惜又懂你世界的人 会多么难得?而你们却收到莫名的中断和拒绝,势必会适得其反。叛逆和反抗就是 对一切权威的说法的拒绝和嘲讽 对压迫的不屑 对欲望的发泄 越是不容许发生的事它永远都在等待并且一直继续的发生。

与其说父母在阻挡 不如从反面讲 他们也在推进和催化。

而两个少女的犯罪心理有其原由——家庭的欺骗、父母的羸弱和害怕。他们需要更加强大的家庭和爱去支撑自己的信念和对生活的希望 如果破碎 那么玉石俱焚 飞蛾扑火更能够活的壮烈当然结局如此可悲。

两个少女对于意大利歌手的沉溺 其实表现出两个人对浪漫的向往 对艺术世界的痴迷 对男人的好奇 从一开始 女主的珍惜 到 不小心的破碎(暗示着她世界面临着分崩)再到二人在音乐中幸福的舞蹈(重拾希望) 最后焚烧碟片(埋没幸福和天真的幻想、无知的浪漫、艺术的痴迷) 愿望走向自由却同时毁于自由。

很可惜的是 自由从来都是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偶然也在必然的基础之上,罪恶在爱的基础之上,爱却也在罪恶的基础之上,拿起在当下的基础之上,得到在失去的基础之上,她们在索取在要求在渴望,那不是最明智的爱。


罪孽天使Heavenly Creatures(1994)

又名:梦幻天堂(台) / 天堂造物

上映日期:1994-10-14片长:99分钟

主演:梅兰妮·林斯基 / 凯特·温丝莱特 / Sarah Peirse / Diana Kent / Jed Brophy / 

导演:彼得·杰克逊 / 编剧:Fran Walsh/Peter Jackson

罪孽天使相关影评

kenko
kenko • p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