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印象是本片导演竟然有一定的学术素养,我几乎能从影片里看到我大学里所看过的一切学术思想/观念的影子,包括但不限于女权主义、父权制与资本主义、文化研究学派、存在的意义问题,甚至于伊尼斯和麦克卢汉(马是男人的延伸)。
电影的核心,让我联想到了之前看到过的一篇讲述女权主义的文章(忘了谁写的),其中心思想是父权制是产生压迫与剥削的根源,这种压迫衍生了其他一切压迫,因此它呼吁建立一种以“母亲”为中心的崭新的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会带来着与父权制社会不同的影响,前者对应着开放、包容、和平等等,《芭比》正是这种女权思想的注脚。
比如由芭比掌握的女性世界是美好的,由肯掌握的男性世界会带来资本主义世界所有的一切问题,比如经济危机,战争(电影中海边玩闹似的男人大战)。
但这种假设属实是无稽之谈,相比之下我还是更愿意相信压迫的表征是阶级压迫,而不是父权制压迫。
虽然我不同意以女性为核心的世界就会是美好的,但电影里展现的一些思想光辉还是令人惊奇的。
首先是影片中反复提及的刻板印象芭比,她的隐喻设计的是很好的。芭比象征着一种父权制下为女性设计的标准化模板,正如有位文化研究的学者所谈到的那样(具体是谁我忘了),芭比象征着男性对于女性的要求——“既开放又保守,既要情真也要眼波销魂”,就像芭比的设计,前凸后翘但没有“vagina”。芭比认为这种模板会让现实世界更好,所有女生都会很完美,但结果是让世界更差,这也是那位妈妈让芭比(也就是这个标准化模板)去改变而不是改变自身的原因,因此也是芭比来到现实世界的原因,这也是本片的原始戏剧动力。
还有那句可能其他人不太关注但学传播学的很难不关注的话——“马是男人的延伸”,很难说导演没收到北美媒介环境学派的影响。要想知道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恐怕要追溯到伊尼斯《传播的偏向》中的论述。伊尼斯将马作为一种空间偏向性媒介来看待,它的出现促使了埃及从偏向时间的帝国变为偏向空间的帝国,而众所周知媒介是人的延伸,马是媒介,因此马是人的延伸。至于为什么是男人,结合上文所述导演的女权主义思想,答案也呼之欲出——父权制导致压迫,导致战争,导致帝国的扩张,马作为扩张与战争得以开展的中介物,自然地成为了男人的延伸。
最后芭比创始人,那个老太太上场的时候电影的戏剧张力可以说狠狠拉满。正如契诃夫所言,台上一开始出现一把枪,到最后那把枪一定要响。老太太的登场就像那把枪,照应了前边的伏笔,还响的惊天、动地、泣鬼神,将主题回扣,“我是你的创始人,但你可以做自己。”
本片从整体来看,有点解构主义的意味,并不是很像普通的剧情片。虽然对于其中有些观念不能苟同,但不得不承认该片还是传递了较为丰富的思想内容的,而我认为能传递思想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又名:芭比娃娃 / 芭比真人版 / 芭比娃娃真人版
上映日期:2023-07-21(美国/中国大陆) / 2023-07-09(洛杉矶首映)片长:114分钟
主演:玛格特·罗比 / 瑞恩·高斯林 / 亚美莉卡·费雷拉 / 阿丽亚娜·格林布拉特 / 凯特·麦克金农 / 海伦·米伦 / 威尔·法瑞尔 / 伊萨·雷 / 哈莉·尼夫 / 艾玛·麦基 / 亚历山德拉·希普 / 莎朗·鲁妮 / 妮可拉·考夫兰 / 迈克尔·塞拉 / 康纳·斯温德尔 / 舒提·盖特瓦 / 刘思慕 / 金斯利·本-阿迪尔 / 斯科特·埃文斯 / 杜阿·利帕 / 约翰·塞纳 / 雷亚·普尔曼 / 里图·阿亚 / 安娜·科鲁兹·凯恩 / 埃默拉尔德·芬内尔 / 詹米·德米特鲁 / 安·罗斯 / 玛瑞萨·阿贝拉 / 妮基塔·查达哈 / 安妮·玛莫罗 / 麦肯纳·罗伯茨 / 汉娜·卡利克-布朗 / 斯特林·琼斯 / 黛布·海特 / 杰西卡·A·凯撒 / 卢克· / 穆伦 / 杰拉德琳·切瓦蕾 / 拉姆赞·米亚 / 贾斯汀·皮尔斯 / 凯莉·里安·桑松 / 埃文·沙夫兰 /
导演:格蕾塔·葛韦格 / 编剧:诺亚·鲍姆巴赫 Noah Baumbach/格蕾塔·葛韦格 Greta Gerwig/奥利维亚·米尔奇 Olivia Mil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