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3-12

苏大 • 英国病人:对比

《英国病人》从小说到电影
摘 要
在中外的电影史上从小说改编到电影的影片比比皆是,之所以选择《英国病人》来作为本次经典重构的案例来分析和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由安东尼· 明格拉导演的《英国病人》(1997年)这部影片获得第二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等九项大奖,可以算的上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成功之作;其次,作为迈克尔·翁达杰迄今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其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其主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历来是一些评论家讨论重点,具有深刻的艺术价值和多向的阐释空间。本文的第一部分:《英国病人》改编成电影的易与难;第二部分:《英国病人》电影的重构;第三部分:从文字语言到视听语言的转换。本文将从以上三个部分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英国病人;电影 ;小说 ;重构


《英国病人》改编成电影的易与难
正如美国电影理论家普鲁斯东说,“小说的最终产品和电影的最终产品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美学种类,就像芭蕾舞不能和建筑相同一样”。毫无疑问,小说和电影的差异性是明显的。从媒介手段上看,小说是以语言的组合来作为自己表现工具的,而电影采用的是以影像(包括声音)来实现这个目的的。小说语言的基本元素是文字,而影像符号就是观众可以直接感知的物质形态。在文字符号中,可以有言外之意,而在影像符号中就得严格遵守“所得即所见”的原则。从叙事方式看,小说《英国的病人》集抒情史诗、散文、诗歌、日记、历史于一体,结构精巧,气势宏大,每一个人的叙述都被打乱和分散,叙事角度不断转换,没有时间的过渡,也缺乏叙事的过渡,但正是这样看似混乱和碎片化的情节加深了主题,却同样给电影的改编增加了难度。另外,就创作而言,小说更多的是作家一个人的产物,作家可以独自一个人完成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而电影导演则不行。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电影中的画面感、构图、色调、布景服装、台词剧本等分开来讲都是一种艺术形式。相比于小说中翁达杰可以最大限度地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和情绪,导演明格拉对于创作的妥协或者会更大一点。
但就其本身而言,小说和电影都是时间性艺术,
虽有众多困难需要解决,但导演明格拉所拍摄的同名电影《英国病人》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拿下了第69届奥斯卡金像奖九个大奖,可谓是小说改编影视的扛鼎之作。


《英国病人》电影的重构
第一节 电影中的人物变化
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点:
其一,汉娜由女主角变成了女配角。
在小说中,汉娜是一个枢纽人物,连接着别墅里的三个性格各异、身份各异的男人,并与他们保持着和谐的关系。汉娜作为一个观察者,观察着这三个男人,审视着三人的悲欢离合的人生,并进行不断的比较和思索,寻找着战争、文化、国籍等在三人身上留下的痕迹。与此同时,她自己也被观察着,她的过去由卡拉瓦乔来描述,她的现在由艾玛殊来解读,她的未来由基普来影响。在小说中,汉娜占据了关键位置。而在电影中,汉娜这一角色被大大的弱化了,她的童年几乎并没有被提起,她的未来也并没有如小说中那样进行交代。导演将更多的笔墨用在了对凯瑟琳和艾玛殊爱情故事的描写中,可以参考的是在第69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名单中,汉娜的扮演者朱丽叶·比诺什获得是最佳女配角这一奖项,而凯瑟琳的扮演者克里斯汀·斯特科·托马斯则获得了最佳女主角的提名。在电影里,凯瑟琳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汉娜由一个患有“战争疲劳症”的矛盾个体简化为了一个善良单纯的年轻小护。
这或许和上文中提及的电影和小说的媒介手段不同有关,导演明拉格将观众放在了更高的地位,通过各个人物的视角来进行挖掘影片的内涵和主题。相对于小本身注重的一种抒情性色回忆,影片则 更注重故事性,对于一些会影响观众对于故事的理解的旁枝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减。除此之外,将笔墨着重于爱情故事,用精致的画面、恰到好处的音乐、精准流畅的剪辑来大力渲染了二人的凄美爱情故事更有利于吸引观众,获得票房上成功。
其二,卡拉瓦乔和汉娜以及艾玛殊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大卫·加纳在小说和电影中的出场顺序和方式截然不同。在小说中加纳是汉娜的叔叔,二人关系甚密,是在多方打听她的消息后来找到的她。而在电影里,明格拉则给加纳一个特殊的出场,驱逐乌鸦有点狼狈的汉娜看到了加纳,加纳带来了鸡蛋,本来想用鸡蛋诱哄的他却因无法灵活地抓住鸡蛋,使得鸡蛋掉在了地上。一个看似平静甚至带着笑点的场景,却将加纳失去拇指这一事情进行了铺垫。除此之外,小说中的加纳是一个小偷兼情报人员的存在,主要的经历是偷取照片被发现,并对这一经历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描写了他如何如何被拍了照,被谁拍了照,他如何潜入了别墅 ,“假装无辜地暴露出来”“把自己脱得精光,把衣服留在花坛里”,又如何被发现并砍掉了手指。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加纳甚至说出了自己曾经跟踪过艾玛殊并在那别墅那里认出了他。但这一些经历和关系电影中被剔除了,在电影里,加纳的拇指的被砍是艾玛殊直接导致的,加纳疯狂地想要找到出卖盟军的叛徒,替自己复仇,最终他嗅到了艾玛殊。电影里,加纳在倾听了艾玛殊的回忆后直接放弃了复仇,因为他意识到了自己好艾玛殊都是战争的牺牲品,如蝼蚁般渺小和随意践踏。在这里,电影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心理和生理的伤痛最大化,最后加纳的放弃复仇可以说是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
其三,基普角色的弱化
小说中,基普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角色,他的故事和转变将故事完全推向了一个最高潮,是小说最主要的揭示者,基普这一角色被完全改变了。“一颗炸弹。又一颗炸弹。广岛。长崎”是基普最后崩溃和嘶吼的导火索。“基普”这个名字让我想起了英国的吉普汽车,带着浓厚的英国色彩,从这个名字我们便可以看出基普对英国或者说白人一开始的示好和故意融入。但当原子弹的爆炸后,基普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呐喊,“你们,然后美国人,把我们变得和你们一样。带着你们传教士的律法。于是印度士兵像英雄般丢了性命,就为了成为‘一流’。你们打仗就跟打板球一样。你们是怎么把我们骗进来的?”这是质疑也是彻底的醒悟。而这一些通过基普对待哥哥从沉默到赞同态度转变的发现也可看出一二。基普最后骑着摩托的离开和艾玛殊的死亡,不仅代表着基普的愤怒还体现了白人作家翁达杰的悔恨。而卡拉瓦乔也认为“他们永远不会把炸弹扔到一个白人的国家里”,这是白人的忏悔。最后作家做出了“从现在起,我相信个体的人和公众的人之间将有一场永远的战争”这样的判断和“一场新的战争。一个文明的死亡”的预警。
但在影片中关于这一些因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原因,被抹杀了。电影着重描述了基普惊心动魄的排雷过程,以及哈雷的牺牲带给基普的震撼和痛苦,爆炸声的想起让人们深刻的意识到了战争的惨烈以及带给人们的威胁和痛苦,体现了战争强烈的反战意识。
第二节 人物性格和形象的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作者有大量地暗示艾玛殊的间谍身份,而凯瑟琳的丈夫则是一个堪称完美的形象。但在小说中,这些则被隐藏和修改了。在电影里,尽管加纳多次指认艾玛殊的间谍身份,却从未得答案。小说中的艾玛殊知识渊博,向往一种无国界无民族的生活方式,“我们中间有德国人,英国人,匈牙利人,非洲人”五号病人回忆道,慢慢地,我们成了没有民族的人。我开始憎恨民族。”艾玛殊不止一次地表示自己“无国界、无民族”的政治理想,而在电影里,这些被抹去,凯瑟琳的丈夫也变得不顾家、甚至有点不在乎妻子,将地图出卖给德军也是逼不得已因为爱情,使得艾玛殊的间谍行为变得“情有可原”。电影里,明格拉突出了艾玛殊痴情、知识渊博、具有强烈的冒险精神、伟大的英雄形象,带有着强烈的主角光环和英雄色彩。这可以说是一次较为成功的电影改编,相比于有强烈的道德污点的主角这样干净而又痴情挣扎的主角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怜悯。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何为有价值,在电影《英国病人》中就是艾玛殊的痴情、勇敢、知识渊博的人物形象,“如果缺少这种价值,就不能产生怜悯感,而没有怜悯感就不可能有悲的审美体验。”所以相比于小说,电影中的主角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怜悯和喜爱。这是一次既突出了主角鲜明的人物形象又考虑到观众的接受程度和票房的一次成功的改编。
第三节 主题倾向的改变
翁达杰以多重聚焦和碎片化的情节编织了一个宏大的故事,控诉了帝国主义的无情侵略,同时也加入了民族主义、身份认同、宗教归宿、女权主义等多重的深刻主题,努力在西方主流思想的压制下寻找自身心灵的归宿和慰藉,这里面有深刻的忏悔和愧疚,有发人省醒的预警。而在电影上,则将这些都隐藏在了艾玛殊和凯瑟琳的旷世爱情之上。“激起悲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电影借爱情的悲剧性和加纳个人命运共同完成战争的残酷的强烈指责和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和痛苦的无限悲痛。我想这也是《英国病人》能够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它迎合了经历了两次大战劫难的世界人民空前强烈的反战和平意识。小说和电影主题倾向的改变各有千秋,都可谓是成功。



从文字语言到视听语言的转换
我们知道,叙事性是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基础,但仅仅靠这些是不够的,能否成功还在于是否能将小说中的可视化因素提取锤炼和补充放大。电影《英国病人》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它获得了第6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音响、最佳电影剪辑、最佳配乐(剧情类)等多项大奖便可以看出人们对其的肯定。
小说中对于沙漠的描述,则借用了《历史》这一本书——“底下仿佛埋着蒸汽粒,蒸汽从成千上万的小孔里喷出来。沙粒在跳动,形成一股股旋转着的微型喷射流。随着风力的增强,沙瀑也一寸寸增大......整个宇宙充满了沙粒。”等等,而电影则采取了实地取景,向观众展示了一片苍莽浑厚又浩渺的沙漠景观。广袤的大漠,死寂的沙海就这样真实的展示了人们的眼前,给人们视觉和心灵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还有一处值得称道的便是加纳被切割拇指的过程,小说中“他们把他的手烤在一张橡树桌很粗的桌腿上。他一度抱着桌子站起来,血从他的左手喷涌而出......”在电影里得以真实的展现,随着一声惨叫,拇指被切割时血淋淋场景的出现,造成了强大的视觉冲击,让观众不禁竖起汗毛,胆颤心惊。
除了一些镜头语言的表达,影片还巧妙地运用了声音的语言。影片用古老的非洲歌谣烘托了沙漠独特的地理环境,展现了古老的传统风情;用悠扬而又婉转的音乐衬托了艾玛殊和凯瑟琳的爱情;通过艾玛殊的哼唱表现了他对沙漠的热爱等等。在一部好的影片中,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让人们在视觉视觉感受的基础上,调动了人们的听觉感受,视觉和听觉相互结合。

总结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小说《英国病人》虽然在改编上存在着巨大的困难,但最终电影的呈现是非常成功的。电影通过对汉娜、艾玛殊、加纳等人物形象的改变,人物关系的重新确定,主题倾向的调整,文字语言向视听觉语言的转换技巧的运用,完成了对《英国病人》的经典重构。电影虽然将身份问题、女权主义、殖民问题等进行煞费苦心的隐藏和剔除,但正因为如此,影片所表达的爱情主题和反战主题也变得异常的鲜明和强烈。除此之外,电影还完美地添加了小说所没有的声音元素,展现了声音这一艺术的魅力。总的来说,影片《英国病人》不失为一片好的片子。

英国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1996)

又名:别问我是谁(港) / 英伦情人(台)

上映日期:1996-12-06(美国) / 1997-03-14(英国)片长:162分钟

主演:拉尔夫·费因斯 / 朱丽叶·比诺什 / 威廉·达福 /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 纳威恩·安德利维斯 / 科林·费尔斯 / 朱利安·沃德姆 / 尤尔根·普洛斯诺 / 凯文·沃特利 / 克里夫·梅利森 / 尼诺·卡斯泰尔诺沃 / 彼得·吕尔林 / 乔迪·约翰逊 / 托蕊·海金森 / 塞巴斯蒂安·席佩尔 / 雷蒙德·库特哈德 / 

导演:安东尼·明格拉 / 编剧:迈克尔·翁达杰 Michael Ondaatje/安东尼·明格拉 Anthony Minghella

英国病人相关影评

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