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沙发上,看到《青年医生》中的沈青川给患者家属掏心窝讲手术保护意识,他认为对于一个手术有时候就是医和生患者家属讨价还价的过程,在讨论手术伤害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病情本身的千变万化,把这种各自的责任放在了结果的前面。作为一个医生能说出这种体心话,在现在的医院几乎不可能,因此我特别感动。甚至觉得张铎饰演的沈青川就是来解除这种医患对立关系的良剂,可能太入戏了,我都忘了他是在演一个电视剧,情影真到像是生活在身边。

如果说美国的《实习医生格蕾》让我们见识了各种急救中心对医疗技术的叩访,那么中国内地《青年医生》则更加折射出医患关系对垒双方的内在裂痕和彼此纠缠。《青年医生》不仅和《DoctorX》《白色巨塔》一样耐人寻味,而且是医疗环境复杂下民众言论表达高涨时期的焦点剧。可以说,它们共同标志着以只歌颂高大上医生时代已经过去。沈青川的《青年医生》作为一部内地的热剧,在一轮的播放中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微博关键词#青年医生#5.2亿的阅读,10.8万的讨论数据引证了无数民众的关注选择。

经历浪漫医护情感剧,经历复杂的院斗剧,医院故事题材带来我们的思想冲击,向往到唾弃,深信到怀疑,分崩离析的世界现实,医院获取了特定的象征位置,在渐次演化为“崇高客体”的同时,蜕变为“空洞的能指”或再现了重写的界面。有趣的是,医患环境复杂后,人们对电视编剧已经不再信任,冷战格局的形成,造成了民众对抗一切正剧的危机情势。也因如此《青年医生》的沈青川达成了医患信任岌岌可危的制衡状况,除了边缘地带的医患冲突:医生高冷形象、患者家属心里疏导、对病情判断产生的延误……两大阵营之间,处于各自保护又互相防御状态,双方冲突空间主要限定在意识形态较量或情绪对抗之上,医生在病情选择的拿捏尤其显得十分重要。沈青川在医方阵营是自身的同业关系,对于患者的阵营是冲突期的参考答案,因为一般意义的医患纠纷对错最终还是需要医疗鉴定尘埃落定。

遇到有担当的医生成了患者的一个梦,一个未了之愿,一个不断刻鉵、融入了社会记忆与自我想象的密匣。较于沈青川的《青年医生》被公认为“最忠实理想医生”的形象,较于其他不顾自己性命安危拯救病患的大夫,这次医生形象不是剧情枝蔓的配角,不是人类理想的喙头,是一个真实角色需求:对患者在不了解医疗体制时果断做最佳病情诊疗判断,实现医生担当。

在电视剧中我们反复目睹那些过于赞美,过于自我批判,过于偏题讲述感情的风格剧,现实中对于哪些因保护自己而思想瘫痪了行动的医生,张铎饰演的沈青川完全是他的对立项:睿智、果决、富于行动力,损害盟友受到指责仍坚持冷静的指引。尽管很多医生的不作为并非出于意志力的瘫痪,而是出于现实的钳制或屈服于众人的微贱。而沈青川含蓄的表述了他对这种状态的拒绝:医生是最敬畏生命的一群人,更应该相信任何医生都有承载生死的胸怀,这种态度让我对医生的形象肃然起敬。

医生与患者的矛盾理解起来并不难,难懂的是意外状况如何理性的判断。张铎饰演的沈青川医生把所行、所见、所感受的医患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组织起来,他把这些视角和思维通过屏幕展现出来。从这个意上说,这是展现中国医生正能量的标志,是被存真的珍重与尊重。从中可以看到医生的情感,也可以体会到患者的心理,也可以跳出两者梳理。医患对抗到底是异已的侵入还是自我威胁,究竟是救赎还是毁灭的力量。沈青川的《青年医生》不仅有经典医院剧的自身矛盾的张力,还有了新时代医生对医患关系的张力。他生动地表现医生冷漠的表情和内心的温暖并不矛盾。有担当的医生虽孤独,却也是有回声碰撞,余音不绝,这就是民众日益上升的智商对真实和真理的信念。 (文/杜娟)

青年医生(2014)

又名:The Young Doctor

主演:任重 / 张俪 / 张铎 / 张佳宁 / 王阳 / 杜江 / 方安娜 / 周放 / 李洪权 / 翁芳华 / 李婳 / 史可 / 程金铭 / 陈赫 / 文章 / 姚笛 / 孙红雷 / 马苏 / 杜淳 / 

导演:赵宝刚 / 王迎 / 编剧:徐萌

青年医生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