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因疫情影响,全球瞩目的戛纳电影节停办了一届,但仍坚持公布其官方入选的明单。在名单上出现不少新名字,而其中本·夏罗克(Ben Sharrock)是一位不可小觑的导演。在首部作品《皮卡德罗》五年后,新作《边缘状态》在去年多个电影节上先后获奖,这个以冷峻喜剧的角度呈现的难民故事不算罕见,却具有强烈的导演风格。

如果说他的处女作《皮卡德罗》还在生涩地尝试将北欧的冷幽默移植到西班牙小镇故事而水土不服的话,那么这部回到英国本土拍摄的作品可谓得心应手,见证了这位导演的神速进步,不光是在画面构图和喜剧气氛上卖弄,而是扎实地在剧本上下了工夫。

▲独特的构图展现苏格兰高地风貌

故事围绕在苏格兰岛上等待庇护的难民展开,重点聚焦在一位离乡别井的叙利亚青年音乐家身上。尽管背景设在苏格兰,但是这部影片有别于我们印象中英国的优雅味道,这种错位的手法似乎和《皮卡德罗》一脉相承。镜头捕捉到开阔的野地和山丘、寒风凛冽的海边和荒岛,以及难得一见的极光,无论视听效果还是感官体验,都更像是发生在冰岛的故事。在这种北欧氛围的环境里,导演的幽默感更适得其所,不论是难民们来到新环境时木讷、迟疑的表情,还是难民与小镇居民的日常互动,都令人忍俊不禁。

夏罗克再次展露其独特的美学倾向,采用画幅变形的手法,从古典方形画面过渡至最后的宽银幕,细致地暗示出主人公内心情绪从压抑到释然的演变过程。强迫症的构图比比皆是,看过《皮卡德罗》的影迷一定不会对山顶电话亭的一幕幕感到陌生。这次导演更采用固定长镜头与水平摇镜头的结合,打破静止画面的单调感,开拓画外空间的表现力,这在主人公打电话给父母的几场戏里相当突出。也许是主人公身份的关系,影片对音乐的运用相当出色,延续了《皮卡德罗》的怀旧趣味。开场就是一段足足五分钟给难民示范社交礼仪的课程,配上夜场英语歌曲,轻松地赚足了幽默感。

▲难民接受社交礼仪培训

从一开始,导演就很有意识地抛出难民话题——如何让他们融入欧洲的文明社会,如何学会对不同的文化包容——却又不是常见的白人至上的傲慢嘴脸。导演不惜自我嘲讽,用反讽的口吻刻画这个小镇村民对外来者的歧视和刻板印象,比如驾车漂移的青年男女认为难民是强奸犯或恐怖分子,而小镇居民喜用种族歧视的词语来称呼巴基斯坦人。这些充满自嘲和喜感的细节里隐藏着导演对英国人骨子里歧视外来移民的清醒认知,在一部西方白人视角展现的难民电影里相当不易。

不过,最核心的话题在于探讨这些年轻人为何甘愿冒险而前仆后继地涌向欧洲大陆,以及难民身份问题的思考。这个话题在此谈得相当透彻,此前,有不少难民作品都对此有所触及,而在我们认知里,也无非是为了逃离战乱或者贫穷,希望在异国他乡重建新生,片中对四位难民的情况分别分析。

▲四个难民好兄弟

非洲黑人兄弟一个喜欢看美剧,一个想成为足球运动员,阿富汗难民同样喜欢音乐及摇滚明星Freddie Mercury,为更好地做回自己而逃离家园;而主人公奥马尔成为难民的原因则没那么简单。

他的父母流亡在土耳其,而哥哥还留在叙利亚打仗。他对此一直深深于自责和愧疚,一时难以在新环境里获得身份认同。身为一名音乐家,他曾感到骄傲的荣耀,但是来到新环境却变得踌躇不安。他一直随身携带着乐器,却苦于无法弹奏。表面上看是因为手受伤,但实际上仍然是心理压力所致。

▲主人公与当地居民的幽默互动

这件乐器是不仅象征着叙利亚的传统文化和国族背景,还暗示着他与家人的亲情羁绊。在影片高潮的幻想一幕,他终于得与哥哥面对面交谈,从而解开心结,重拾信心做回音乐家。

这后半段的情节有向好莱坞靠拢的趋势,剧本里冒出不少情感演变的套路,但是导演依然能保持着鲜明的幽默感,在谈笑风生之间继续抓住难民问题的命脉。这算是摆脱了对芬兰大师考里斯马基的模仿痕迹,在属于自己的创作里找到英国难民题材的呈现角度,夏罗克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明日之星。


边缘状态Limbo(2020)

又名:流亡边界

上映日期:2020-07-09(戛纳电影节) / 2020-09-12(多伦多电影节) / 2021-04-30(美国)片长:103分钟

主演:西瑟·巴比特·科努德森 Sidse Babett Knudsen/Vikash Bhai/埃米尔·艾尔-马斯里 Amir El-Masry/肯尼斯·克拉德 Kenneth Collard/Lewis Gribben

导演:Ben Sharrock编剧:Ben Sharr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