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1-01-27

果 • 生死线:战争如何胜利

发现小说和荧幕上的《生死线》不仅有些对话不同,且一些场景的顺序不太一样。比如,最后结尾的方式。小说是这样的:
此时在沽宁一处极其破败的院子,就是小乞丐和罗非雨住的那处,院里支了几块砖,罗非雨正忙活着:“老爷子,该吃饭了。”
从屋里出来的是高三宝,破衣烂衫,但很适意。看来这两人已经建立了一种伯牙和钟子期的关系。吃完饭,罗非雨拿起了二胡。这时院里起了点风,卷起几片落叶,一点灰尘,在院里旋啊旋的,一刻不得安分。高三宝很有兴致地指着那风:“四道风。”罗非雨笑着开始拉他的二胡,胡琴声缭绕于沽宁的巷陌纵横。
这种场景描写是很适合战争的结尾。风、落叶、胡琴声,都能引人遐想。有点苍凉。
兰晓龙说,这部剧他想表达的是:
虽然抗日战争最后胜利了,那么多年残酷的搏命死了那么多人也是失败了。
这部戏以一种非司空见惯的方式表现战争的胜利。

国民党精锐部队聚集在沽宁城外,小城眼看要解放了,日军早已支持不住。诡异的是,正在此时国民党部队接到了上级撤离沽宁城的指令,会有炮灰团来接替他们。
于此同时,日军驻当地的将领被失败弄得恼羞成怒,对士兵隐瞒了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事实,让士兵们与中国人玉碎到底,自己却准备化装成中国人逃跑。他会说中文。
(我更愿意相信这个将领准备与士兵们一起玉碎。)
炮灰团姗姗来迟。正是这个时间差,日军发现城外剩下的只是些非正规军,准备突出重围。
正在日军突围,城外可怜的民兵奋战之时,接替部队终于来了。
只是他们在沽宁城外也接到了天皇宣布投降的消息。这群不成团的残兵败将激动地欢呼雀跃,根本无心打战。
负责在城外等待援军的民兵可怜兮兮地大喊:“城里鬼子在杀人!”
可是,士兵们不相信他的话。
此时,一群可怜的民众还在与豁出去的日军拼杀着,失衡遍野。
主人公欧阳山川无奈而痛苦地看着这个场面。这时,那个哭着求助接替部队来应战的民兵跑来。欧阳朝他大喊:援军呢?
民兵应到:他们在城外考虑怎样受降。蒋委员发布了战争胜利的通告,就在今天早上。
欧阳:胜利了?这叫什么胜利?你看死了这么多人。这七年都在死人。
然后,是欧阳痛苦的表情。
民兵们的奋战还是起了作用,沽宁城基本解放了,剩下几个日本兵在四处逃窜,同样恼羞成怒的中国群众见了日本兵就打。
这是战争胜利时的景象。有多少抗战题材写到了这些?
接着是欧阳对另一个主人公,准备去杀溃不成兵的鬼子的四道风说:好好活着就是胜利。
回到文章开头兰晓龙说他想表达的主题。这就是胜利。
然后,一个可怜的日本兵从巷陌里窜出,欧阳习惯性地朝他举枪。日本兵可怜兮兮地看着他,就像那个等待援军的中国民兵可怜兮兮地求助援军。欧阳放弃了杀念。士兵逃跑。
欧阳是比较能克制自己的理性冷静的人。可能只有他能在战争宣布胜利的情况下做到隐忍这么多年的积怨。欧阳显然是把“活着就是胜利”的道理理解透了。
但是,这样的生死大仇毕竟经过了8年,仇恨真的可以化解吗?正如当年纳粹屠杀犹太人,现在德国人下跪道歉,犹太人与德国人的仇恨可以完全化解吗?
另一个人物唐真,她眼睁睁地看着与她相依为命的父亲和小弟被日本人杀死。当战争胜利的广播响起,日本兵们崩溃地放下武器混乱之时,她对阻止她射击的的同伴激动地说:你捅我一刀,你会跟我说没关系,把刀藏起来,就不记你的仇了吗。同伴死死抓住她即将射出子弹的双手。她把枪一推,掩脸痛哭起来。人总有隐忍之心。
细想唐真的话也有道理。但是,谁也没有继续屠杀的权力,毕竟战争这些年已经死了这么多人,能活下来不容易。

荧幕的结尾避过了小说的苍凉,显然想给受虐观影的观众一点希望和释然。荧幕的结尾是小说给欧阳的结局。历史告诉我们,欧阳作为一个共党在这场戏结束后将要与国民党打内战:
在无边无际的野花野草覆盖的旷野上,他们走在离开沽宁城的路上,欧阳怀里抱着孩子。
忽然,他疑惑了一会:“我应该在什么时候给思风把尿?”
赵老大笑了:“看见你这样的人决定做个好爸爸,是很幸福的。”
然后镜头拉远。
在残酷的战争结束后,冷不丁出现给孩子把尿之类细碎的生活小事挺感人。

事实上我觉得荧幕在表达主人公“四道风”的结局时借鉴了小说结尾描写的风:
为了杀鬼子,四道风与采取不抵抗政策并逐步变成汉奸的叔叔反目成仇。但小时候的美好回忆哪是这么容易断裂的。在亲情上他一直无法释怀。后来,他找到了新的心灵依靠。他要活下去,与心爱的女孩结婚。但是在混乱的战争中女孩也死了。
最后几乎失去一切的叔叔与四道风和解。
四道风决定跟欧阳走。
于此同时,叔叔回到被鬼子杀光的家,面对一切失去的荒芜恨不得当初一枪一枪毙了所有人然后自杀。愤怒的群众聚集在门外。
与此同时,曾经是车夫的四道风拉着车在城里飞奔着。然后镜头在大街小巷飞快地移动着,仿佛是四股狂风在大作。这时,四道风似乎听见了女孩在叫他。对于女孩的死,他终于有些释怀了。
然后,他发现了围堵叔叔的群众。
屋内,心情也一片荒芜的叔叔地握着枪朝门外大喊:谁也别进来,我自己解决自己。谁进屋打谁。
四道风从围观的人群中穿过。刚打开门,一声枪响。
是的。自家人打中了自己人。
你说,这种情节处理的,经历8年战争命都没丢的四道风最后竟是被自己的叔叔打死的。
后来看到三联周刊对兰晓龙的采访,他说他特地安排不是日本人也不是国民党军队开那一枪。
确实,四道风这种鲁莽的性格注定会死的。他所以8年战争都未死,不过是成就了一段抗战传奇。从小说开头就注定死的四道风最后得是一个落叶归根的死法。他不会跟着欧阳走。他得死在他的家乡沽宁。以下原文提到的沙观止是他的叔叔,小昕是那个女孩:
夏末的旷野快被野花和野草覆盖,四道风和沙观止走了过来,眼前的旷野延伸得无边无际,让沙观止都觉得茫然。他忍不住问:“你要让我去哪呀,小四?”
四道风喃喃道:“去哪都成呵,就是活下去。病鬼说活下去,你还有心愿未偿。小何说可别死,死是这辈子最后一门学问。龙乌鸦说撑着吧,谁知道你以后会多顶天立地。”沙观止笑道:“你还真是越长见识啦。”四道风无力地说:“可不。长得都有点累啦。叔叔你走吧,我要歇歇。”他在路边找了棵树,在树下的草地上坐下。沙观止木木地看着他:“那我往哪走?”
四道风看着他,疲惫地笑着说:“往前走,人总不能倒退着走。”沙观止甚觉有理地点点头,他刚迈步,四道风忽然又叫住他。沙观止回头,四道风正心满意足地抚弄着身边的一棵雏菊:“小昕特别喜欢这里的野花。走吧,叔叔。”沙观止看了看他,向前走去,走了一段路回头,四道风靠着树,好像睡了过去。
沙观止忽然觉得不对劲:“你不会死吧?”他声音很小,但四道风似乎听见了,无力地抬手挥了挥,于是沙观止向前走去。
这段描写有士兵突击的感觉。往哪走呢?向前走,人总不能倒着走。
而且这段描写很美,伴着野花野草的旷野,有种死的美感。

另一个主人公龙文章的死也很有画面的美感和情节的张力。
龙文章与这些民兵抗日游击前是这沽宁城的守备军副官。战争开始后他的军队被日本人巧妙地欺骗,沽宁城被轻易攻破。整支队伍只剩下几个士兵和他的司令。视荣誉为生命的军人可杀而不可辱,司令几次想要自杀。最后一次,欧阳劝他说:有人曾跟我说,人这东西,自个儿就是自个儿的希望。司令说:自个?自个在哪?我找了自个找半辈子了。后来是一枪响。没有了指引者的他决定留下来。但是,在内心深处他仍然有着正规军人的骄傲。他一直盼着国字头军有一天会打回来,然后战争胜利。
7年后,国民党精锐部队回来了。正是文章开头提到的那支最后撤退的部队。这个打击对龙文章是巨大的。他失去了他所有的骄傲。最后,在他死前的几个小时,他与六品在破败的沽宁城里遇到姗姗来迟的援军时,他只是冷冷地说:我是当地人。
而在这之前,那支精锐部队来时,他是飞奔而去迎接,并拼命证明自己是国军的一员。
最终放弃军人头衔的他有些茫然不知所措,正像四道风心爱的女孩死后一样寥落。最后能让龙文章内心一软的就是他的母亲了。
龙文章年轻时离家出走,他不想受到封建家庭的束缚。
他的母亲最后找到了沽宁,也找到了儿子。母子见面的场景很传奇,老母亲一路追着在前线突击胜利正在撤退的儿子,背后是一路紧追的鬼子。儿子发现母亲时显然很震惊。虽然从鬼子堆里救回了母亲,龙文章对老母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搞什么啊?
确实,我也觉得这个场景太搞了。
龙文章的枪法极好,甚至打落过飞机,历经8年战火的他竟然在战争结束后结束了生命。他被一个在墙角绝望地哭泣的日本士兵的炸弹炸烂了身体。
小说里是这样描写他的最后结局:
六品抱着龙文章在长巷里疾奔,鲜血在长巷里一路淌下。龙文章忍耐着痛苦,脸白得吓人,可从正面看不出他的伤:“六品,到了吗?”六品咬着牙说:“快了快了。你听我说,没啥大事,擦破点皮肉……” 龙文章忽然开始笑,一边笑一边擦去嘴角溢出来的鲜血:“我猜我的脊椎大概被炸断了。”
六品含着泪斥道:“别瞎说!”他根本是在咆哮,龙文章温和地看着他,六品哑然了,他也知道龙文章忍受的痛苦非常人所能忍受,但被他自己说出来是另一回事。六品能做的也只是咬紧牙关加快了步子。但他忽然停了下来。
他僵直地站在高三宝家门前,那栋华宅的惨状让他却步。六品忽然有种强烈的恐怖,怕进去以后看不见一个活人,他木立着。
龙文章突然道:“我看不见了,六品,我看什么都是红色。”六品轻声道:“到家了。”“我没听见我妈出声。”“我还没进屋,这就带你进屋。”
龙文章恐慌地叫了出来:“不!你让我想想,我再想想。放下我,找个人看不到的地方。”六品莫名其妙,但找了个转角,轻轻把他放下。龙文章苦笑:“傻六品,要是你像我这样,愿意被你的妈妈看见吗?”
六品执拗地说:“你很好,你没事。”
龙文章勉强一笑:“真的吗?”他在痛苦中翻了一下身子,他的整个背部都被近距离爆炸的弹片给打烂了。
六品死死掩住自己的脸,在龙文章身边跪了下来。
后来,六品向龙妈妈隐瞒了龙文章的死讯,把龙妈妈当成亲妈带回家照顾。
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对于一个军人来说也许是好的死法。

最可玩味的人物是暂居小城沽宁,却不幸遇上战火有着美国国籍的华人科学家何莫修。
一般来说说抗战题材还没掺杂过这样一个人物,从常理来说我也很难想象在真实的历史里会有这样一个人物存在于这样一个小城。作者的安排是,他到中国来寻访自己的家乡,沽宁。作者显然在意每个人得有个家,有个归宿。
他的专业是原子物理,也就是原子弹。战争中日本人和美国人都争夺过他。
这样一个人物在战争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他会制造各种机械、修补武器,发明了移动式电报侦查机、液体炸弹,还用袜子的丝线、削笔刀、磺胺和止血草做了个小手术成功救活了欧阳。
这个角色的安排,还使剧本出现了书生的懦弱、呆气与群流的血性、勇气的碰撞。
何莫修直到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候才突破了心里防线,拿枪帮忙杀鬼子。
这之前即使在特别紧急的场景他都不忍心杀一个活人。他说他不忍心对一个生命下手。
他说:我以前曾经觉得这个世界太美好了,我要怎么让它更美一点呢,然后他走上了研究的道路。有意思的是,小说的描写是,共党欧阳回说: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然后走上了现在的道路。(历史告诉我们这条乌托邦的道路实践起来要人命。)
作者有一次借欧阳的话评价何莫修说:他的出现让我们知道还有希望。
最后,内心一直漂泊着的何莫修找到了家,这些与他一起抗战的兄弟是他的家。
抗战胜利后欧阳作为一个共党得撤离沽宁城,何莫修也希望与欧阳一起走。但是,组织希望把何莫修转移到一个能发挥他一肚子学问的地方。
当接他的人来时,他在屋里乱窜,还摔东西,显然已不是当年那个有些呆气的书生,他变得坚强而坚定了。何莫修地生气对欧阳说:“老子才不跟他们走呢!话说在这里,就算你们把老子绑了,老子也会逃!” 
欧阳无奈地说:“你的心灵比我们丰富得多,你不是个需要我来解释的人吧。”
何莫修喊道:“你们说的是,哦,我是为了将来使劲,你们为了现在使劲。可你们不能把这第一把劲使到踹我这一下上吧?”他哭述着补充道:你们一脚就把我给踹开了!小昕,我爱了八年。小四,好不容易把我当了朋友。你们,(哽咽)我还能见到你们吗。
欧阳感动地说:小何,你答应我儿子的礼物是什么?把你的学识教给他。”
何莫修听了这话最终答应走了。他没再回头。
欧阳嘱咐接他的人:“好好照顾他。”
陌生人回头保证:“我们会照顾他,用我们的生命。”
何莫修像被针刺一样叫了起来:“用什么都好!不要用你们的生命!”这是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这句话还是挺感动的。小说赋予了知识一种让人感到希望的力量。正如作者评价何莫修的,他那种人会觉得世界美得不能再美了,得让它再美点。一切充满了希望。
战争结束。活下来就是一种胜利。用什么都好,就是不要用生命。这是个沉甸甸的字眼。

生死线(2009)

又名:战地三部曲 / 战地1938 / The Line

主演:张译 Yi Zhang/廖凡 Fan Liao/李晨 Chen Li/杨烁 Li Yang/吕夏 Xia Lü/王黎雯 Liwen Wang/方慧 Hui Fang/赵达 Da Zhao/刘天佐 Tianzuo Liu/罗京民 Jingmin Luo/倪大红 Dahong Ni/高子沣 Zifeng Gao/任帅 Shuai Ren/岳旸 Yang Yue/杨烁 Shuo Yang

导演:孔笙 Sheng Kong编剧:兰晓龙 Xiaolong Lan

生死线相关影评

happ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