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电影的时候都见过这么一个片段。
一条人命值多少钱?
10万20万上百万,甚至更高,权贵人家的命也许更贵,普通人的命也许如草芥,但这都是在电影中虚构的情节。
可在印度却真真切切的发生了,而且还堂而皇之地告诉你,一条命连3毛钱都不值。
2014年5月,印度北方邦布道恩地区卡尔塔村,两名不满16岁的女孩被轮奸、吊死,死因是她们要求涨3卢比(人民币3毛钱)的工资。
这一真实案件被改编成了电影——《第15条》。
片名来源于印度宪法第十五条,明文规定:任何人不得因种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视。
但现实并非如此,在印度,偏见与歧视随处可见。
男主阿杨在欧洲留学归来后,被调派到一个村子任职当地的警察局局长。
在欢迎派对上,几个村民前来报案,说有三个女孩失踪了两天,可警察们一个个都不在意。
阿杨很疑惑,他们解释道:这些贱民经常这样,不必理会。
第二天清晨,失踪的三个女孩,有两个被吊死在村口的树上,另一个不知所踪。
事情由普通的失踪变成了刑事案件,阿杨决定立案调查,然而没有人附和他的行为。
只是在他的强制命令下,才不情不愿地调查取证。
根据当地村民的口供得知。
三个女孩曾向皮革厂的厂长提出希望把每天的工资由25卢比增加到28卢比,即从2块5涨到2块8。
厂长听后大怒,赏了几个巴掌,然后便出现了两个女孩死亡,一个女孩失踪,线索指向皮革厂厂长是凶手。
只是他属于最高贵的婆罗门姓氏,还与中央某高官关系不浅,而且在级别上高于阿杨。
在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他是凶手的前提下,无权对其进行审问或逮捕。
无法指证确实叫人苦恼但是另一件事更令人寒心,似乎并没有人去关心几个贱民的生死。
警察局的队长希望草草结案,一直在阻挠阿杨继续调查,所以他擅自对案件定了性。
将其定为荣誉谋杀(为维护家族或社群的名誉对破坏规则的人进行消除),结案陈词是两个女孩因产生了不同情感走在一起,被他们的家人吊死。
在法医的尸检报告中指出女孩生前曾遭受轮奸,可队长却让她重新修改报告,这类不必要的信息不能出现。
于是,呈现给阿杨的尸检报告,关于女孩如何死亡的内容全部被删,只剩吊死这一条。
一般来说,发生这么恶劣的刑事事件,媒体一定会跟进报道并且大肆引导舆论。
只是在这里,由于她们是贱民,报纸、电视一律闭口不谈,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如果要报道也是经过审核规定的内容。
当然会有少数人站出来反抗,他们领导所有贱民罢工,去为自己争取宪法规定的权利。
可得到的结局是因危害国家安全被枪决。
一切都走向了他们可控,阿杨不可控的局面。
因为印度的警察系统分为两种,一种是当地警察,需要长期驻守;另一种是隶属于中央内政部的联邦警察,需要不时各地轮换。
所以造成了铁打的基层,流水的领导,任何地方都成了水淹不进的顽固堡垒。
他们不想得罪高种姓的婆罗门,不想搭理贱民的事情,只想在种姓制度下得过且过。
所以警察局队长从中作梗,让中央警察局下来调查阿杨,使其面临停职威胁,不再调查此案件。
但是阿杨看不惯这种落后的制度和其他人不以为然的态度,以赌上自己的前途为代价,执意要查明真相。
不仅要找到失踪的女孩,还要为死去的那两个女孩以及她们的家人洗刷冤屈。
在他的坚持下,案件逐渐清晰,也找到了失踪的女孩。
原来她们被抓进校车虐待,然后被关在教室里,厂长、打手、警察对女孩们进行了长达两天两夜的凌辱、折磨。
死后,把她们的尸体吊在村口的树上。
之所以不选择掩埋、扔河里,是为了警示他们,身为贱民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越线,不然她们就是例子。
最后,所有凶手都被绳之以法。
阿杨坐在路边与支持他的警察和村民一起吃饼,他问做饼的老奶奶:你是什么种姓?
老奶奶回答:我是……,然后一辆货车驶过,轰鸣声淹没了她的回答。
寓意古老腐朽的种姓制度终会被现代文明淹没。
可电影终归是理想主义,用来给人造梦,就像泡沫,虽美丽多彩但只是一剎花火,会被现实一触就破。
因为在现实中,印度警方确实逮捕了5名疑犯,但几个月后却因证据不足而释放,案件性质也从奸杀案变成自杀案、荣誉谋杀。
虽然当地人权组织进行了抗议,但还是不了了之。
就连《第15条》在上映之际,都遭到了婆罗门群体的抵制抗议,他们向法院递交了抗议书,祈求禁止放映。
迫于压力,影片取消了首映,最后经过重重谈判最终成功上映,但反响甚微。
影片之外,想到了一个故事。
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率领农民起义时,向所有人说了这么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即“那些称王侯拜将相的人,天生就是好命、贵种吗?”或“那些称王侯拜将相的人,难道就比我们高贵吗?”的意思。
但《第15条》告诉你,是的。
因为他们有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由三千多年前统治印度的雅利安人为了奴役原住民所创立,他们发展了婆罗门教,并将此定为教义。
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对种姓制度有着这样的描写:
“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二曰刹帝利,王种也……三曰吠奢,商贾也……四曰戌陀罗,农人也……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付异路,内外宗枝,婚媾不杂……自余杂姓,实繁种族,各随类聚,难以详载。”
若要详细叙述过于繁杂,简单来说就是,婆罗门(后演变成印度教)教义规定根据神的不同部位将人种分为不同等级。
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达利特),这五个等级把印度人划成了不同的阶层,造就了现在的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在当时确实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它逐渐变成了等级严森的社会制度。
自印度独立以来,不仅出台宪法规定不得有歧视,还引进了西方民主制度,只是高种姓与贱民之间的冲突反而与日俱增。
据印度国家犯罪记录局统计:2015年38670起到了2016年就增至40801起。
造成这样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底层人民的自我意识觉醒,另一方面是因为高贵人种固有的优越感。
比如电影中,因种姓制度,低种姓贱民的影子都不能落在高种姓人的身上,这是对高贵人种的玷污。
喝水不能用杯子,得用自己的手接着喝;不能和高种姓人一起吃饭吃饭;贱民碰过的东西全部都得扔掉。
底层的贱民只能从事最脏最苦的工作,如掏粪、清理下水道、打扫街道……,在崇尚信仰的印度,他们甚至不被允许踏入寺庙。
可见种姓制度的弊端,然而片中因要求涨三毛钱工资而被吊死的女孩的事件,在印度并非个案。
1968年,泰米尔纳德邦曾因为贱民要求加薪,高种姓地主与富农指使200名武装暴徒,袭击、焚烧贱民的住地,还将43名妇女与儿童关在一所房子里活活烧死。
那么,问题来了。
印度的最高种姓婆罗门只占人口的5%,剩下的95%,不论怎么努力肯定都是受到迫害和压迫的,他们为什么不联合起来反抗。
道理很简单,但也很难解决,因为其他种姓之间会互相比较,分出三六九等,即使同处底层,也要拼个你死我活。
就像拾荒者从来不会计较首富有多少财富,但他们会为了一个易拉罐争吵,甚至拳脚相加。
根深蒂固的宗教文化也是原因之一,高种姓就是接近神的存在,他们是宗教的最高代表者,所有人都要模仿他们的生活方式才能得到净化。
而且印度教教导人们即使身为低种姓也不要去反抗,可以通过转世、苦行和逆来顺受来改变境遇。
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来世可以成为上等人,这辈子就别想了。
根据2011年,印度自己的调查统计,有接近80%的人信仰印度教。
这一年,印度的人口是12.5亿,即有近10亿人信仰印度教,他们接受的思想经过代代口耳相传早已注入灵魂。
这样的一盘散沙,是无法指望聚在一起。
所以,于印度而言,这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单纯依靠宪法根本难以消除矛盾。
何况就算解决了种姓制度,它下面还有为人诟病的厕所文化与强奸文化,如他们认为踏进厕所是对神明的不敬以及德里黑公交惨案。
这些问题才是印度让全世界嘲笑的存在,也是他们国内发展的阻碍。
对于任何国家来说,各自的文化都会有糟粕,去粗取精,顺应时代是根本,否则落后就要挨打。
微信公众号,ID:idlemovie
微信搜索:闲人电影
微博搜索:@Idlemovie

第15条Article 15(2019)

又名:印度宪法第15条

上映日期:2019-06-28(印度)片长:141分钟

主演:阿尤斯曼·库拉纳 Ayushmann Khurrana/Manoj Pahwa/Isha Talwar/沙尤尼·古普塔 Sayani Gupta/Ashish Verma/朗吉·查克拉博蒂 Ronjini Chakraborty/Aakash Dabhade

导演:安布哈雅·辛哈 Anubhav Sinha编剧:安布哈雅·辛哈 Anubhav Sin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