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岛赏(j_movie),欢迎关注。
作者:雨夜树
张开宙导演是出了名的“慢”,有一张图片可以作为最好的形容:
第1、2集:今晚开始看《清平乐》,发现节奏确实是出奇地慢。尤其是第一集,主要人物都还没有出场,整集基本上围绕宋仁宗去皇陵寻找生母李氏、到梁家“微服私访”两件事,期间,转换了好几个场景,仁宗从皇宫到大街上,再到皇陵、梁家,最后再回到皇宫,每个场景都出现长时段密集对话,比较考验观众耐心。同时,小演员台词比较生涩,虽然明白编剧想要娓娓道来,讲述少年仁宗的逐渐成长的领悟,但是过长的对话让观众一开始有点难进入故事情节。
进入第二集节奏有所好转。吴越饰演的刘太后持重威严,和少年仁宗的青涩一配合,感觉就来了,让人看到了母子之间矛盾的张力。另外,朝堂对手戏变多,八大王赵元俨和吕夷简的朝廷论辩,刘太后罢晏殊升张耆,都颇有看点。第二集结尾很高能,王凯饰演的成年宋仁宗出场以后,王尧臣、韩琦进士及第正式进入官场,仁宗时代的帷幕缓缓拉开,很有史诗感。
节奏的问题,可能是因为想要表达的内容太多,既想要展示诸多历史细节,又想要交代各种人物的身份背景、性格,还想借由台词讨论一些宏大的历史主题,比如孝道、仁义、君臣之道、宋儒风范等等。剧中穿插了大量的人名、官名(宋代官制又特别复杂),还有一些繁琐的制度解说,比如仁宗出宫寻母被监门太监挡住,太监说了一长串监门制度,语速太快,观众很难跟上。
不过节奏的问题也算是这部剧的特色,已经能感受到它的正剧倾向。主要情节都基本符合正史记载,宋仁宗朝的重要大臣,吕夷简、韩琦、范仲淹、夏竦等我们熟悉的人物陆续登场。对宋代社会风貌的展示确实很用心,仁宗称刘太后“大娘娘”,众人称皇帝“官家”,一番报菜名蜜饯李子雪花膏、吐蕃猪肉、鱼蓉粟米羹等让观众迷失在对宋代美食的幻想里,皇帝和大臣形式长短不一的幞头、太后的服饰冠带等等,无不充满考据感。
同时,剧中还重点展现了宋代一些重要的制度特点。例如对科举取士标准重视作诗而轻视义理的讨论,由唐入宋的坊市制度的变化。少年仁宗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展现出他的从政才能。问题就是不能没有主次重点,打乱主线节奏。
情节上处理的比较好的地方是以多线叙事的方式推进剧情,围绕宋仁宗宫廷戏,辅以梁家人的故事线,并穿插仁宗童年补充背景。小说以梁怀吉为主人公,电视剧看来已经在梁怀吉的故事线展开铺垫。第二集进士宣科,一边是严肃的朝堂对话,一边是戏谑的后宫八卦,比较有趣。另外一个可能有争议的地方是第一集将宋仁宗知道李氏为生母的事提前,历史中仁宗知道真相是在刘太后和生母李氏都去世之后,这样的处理或许是为了增强仁宗和刘太后的矛盾展现,个人认为这样的修改还是说得通的。
第3、4集:这两集还是有节奏的问题,仔细想想让人感觉节奏慢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是说教意味太浓。从第1集开始就在反复强调为君之道,在这两集又继续通过各种对话来灌输给大家。比如皇帝因梁家人自责,刘太后和苗心禾讨论了半天皇家不可有私心以害民的道理,皇帝的老师王曾跟皇帝讨论君王要谨小慎微、如履薄冰,谈论君主之仁的意义。对话很长又引经据典,让人感觉像在听课,说教味道太强,而且前后挺重复的。二是剧情枝蔓太多,次要人物的情节不太连贯,造成一种流水账的感觉。除了仁宗和刘太后权力的暗暗较量勉强可以串联起来,范仲淹和晏殊的几次见面交谈、曹丹姝的读书和暗恋皇帝、韩琦看皮影戏等情节就显得特别碎片化,不同人物的情节交叉出现显得很跳脱。
第4集我觉得是比较感人的一集,终于在不断治国之道、祖宗家法的说教之后开始有了点人情味,各个角色都开始有入戏的感觉了。比如曹丹姝对宋仁宗的一见倾心,少女心的萌动表现得十分清新可爱;苗心禾对仁宗真心实意的关怀,决绝献身和最后温情的陪伴也很感人;最精彩的是仁宗得知生母李氏病危后,隐忍含泪完成了重要的元旦大朝会的虐心一幕,王凯的表演确实很到位,从放空的眼神到颤抖的微表情,眼眶的逐渐湿润,到在苗心禾面前第一次袒露衷肠,哭诉心声,很戳人泪点。
画面还是很美很精致,在细节上展现宋人的雅致感。例如仁宗的“办公室”的香炉飘烟;晏殊回京和仁宗见面,身旁的茶盏还冒着热气,朝堂殿外烟雾缭绕如若仙境。也有宋人的烟火气,瓦子勾栏的皮影戏,酒楼的各式美食(又收获了一堆菜名),状元郎的大红色衣袍,官员女儿们共同插花闲谈等等,都是不错的配料。
第5、6集:刘太后正式下线,二圣之争至此告一段落,太后辅佐皇帝十二年的盖棺定论之后,算是交代完仁宗时代最重要的一个背景。
适应了这部剧比较“慢热”的节奏后,观感变好。尤其是这两集总体上情节连贯,突出了矛盾冲突的亮点,一是在太后和仁宗的对手戏很精彩,太后情绪激切的追问,仁宗平缓诚挚的回答,“我希望你康复”,一个不甘,一个释然,把人物的关键情绪传达得很到位;二是八大王造谣太后毒害李宸妃,仁宗沉稳应对舆论的情节,期间,晏殊的顾全大局,范仲淹的直言进谏,韩琦的理性分析,无不展现出宋代贤臣风范,这也是仁宗最终能够平稳处理此事的重要原因。
下面想重点谈谈刘太后。其实看刘太后临朝时的两个年号就能感觉到太后垂帘的威势,“天圣”可拆字为“二人圣”,“明道”取“日月同辉”之意。
史家对刘太后的评价是:“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认为刘太后有汉朝吕后、唐朝武则天的本事,却本没有称帝之心。
太后刘娥的身世本身就很传奇。她是益州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出身微贱,十来岁嫁给银匠龚美。龚美因贫寒把刘娥改嫁,经张耆介绍入真宗王府。宋真宗年少时对蜀地女子特别向往,总想着娶一个“川妹子”,登基后即立她为后。刘皇后生性警悟,通晓史书,真宗死后,命刘太后权同处分军国重事,对她十分信任。刘皇后听政之后没有辜负先帝嘱托,有不少可观政绩,例如禁止兴建宫观,贬斥奸臣,任用贤臣,兴修水利,兴办州学等等,政治较为清明。唯一的问题就是迟迟不撤帘,在仁宗成年后仍然掌握权柄,引起朝臣不满。
第5集对刘太后人生尽头的刻画很有深意。刘太后一生纠结两件事,一是完成丈夫的临终嘱托,辅佐小皇帝,稳住赵宋江山。但太后临朝,本就容易被诟病,尤其是有着以“防范”女主、外戚威胁皇权的祖宗家法的宋代,更是对太后的一言一行极为敏感。所以刘太后临朝后仍是谨言慎行,避免被指为武后。二是如何处理好和仁宗的关系。既非亲生子,在感情上,刘太后对仁宗更多是一种教养赵氏继承人的责任感,既需要控制,又需要辅佐他。
这种纠结的感情让刘太后在死前不断追问:自己哪里对不起赵家王朝?皇帝是不是恨自己?夏竦的分析有道理,刘太后刚临朝时,如何在参政的同时,不损君王尊严,是太后需要权衡的事;刘太后临终前,如何在收回权柄的同时,不抹灭太后理政多年的功劳,不伤母子之情,是仁宗需要权衡的事。
中国古代的礼法制度,由男性制定,当中不乏约束女性的条文,在政治上,女主执政往往被称为“牝鸡司晨”,认为 “母后临朝,未有不乱者”。对于刘太后来说,处在这样的位置,更是需要谨小慎微,否则会背上千古罪名。她凭借个人才识,撑起赵宋江山十余年,实不容易。
刘太后晚年在服天子衮服祭祖事上的坚持,就是一种最后的确认,她惶恐不安,不甘于被认定为揽权女主,希望自己对赵氏王朝的功劳能够被认可,希望皇帝顾念自己的培育之情,所以服天子衮服一幕,显得有些悲壮。宋仁宗对着空帘说“大娘娘认为如何”,更是很有感染力。通过几集的铺垫,这位时刻牵制、威胁着皇权的母后,似乎不让人觉得可恨,反而让人感到一些可敬和可怜。如果不是身处帝制时代的帝王家,刘太后这样的才干,又能有一番怎样的作为呢?
从《孤城闭》到《清平乐》
《清平乐》改编自米兰lady的小说《孤城闭》,作者也参与了剧本的编写。剧版最大的一个改动,是主人公从宦官梁怀吉变成了皇帝宋仁宗。这样的转变可能会引起一些书粉的抗议,毕竟书中“影子在公主脚下,怀吉在公主心里”的感情又虐又感人,大家不忍这条故事线被削弱。但我个人觉得这样的改动还是有可看性的。原因是,小说《孤城闭》的主题并不会因主人公转变而受到太大影响。
原小说《孤城闭》虽然是以宋仁宗长女徽柔和宦官梁怀吉的故事为线索,以梁怀吉为第一人称叙述的,但是小说中展现的内容其实非常丰富。宦官耳听八方、周旋于前朝后宫的特点,得以看到宫中各阶层人物的故事,达到管中窥豹的效果,借此展现帝后、帝妃的纠葛,臣子的进退沉浮,君臣的权力拉锯等等。
《孤城闭》中大量的情节来自于正史,注重细节考据,书中反映了许多宋代的官制、礼仪、风俗、服饰等内容,例如反映七夕、上元节的热闹场景,宋人流行的游戏,皇后妃子们的服饰、发饰,契丹饮食,宋代称谓等等。包括长公主徽柔和梁怀吉的感情线,也是史书有载。所以,阅读的感受不像是读单纯的言情小说,倒有几分通俗史书的味道。这也奠定了剧版《清平乐》历史正剧的取向定位。
小说作者试图用平等和怜悯的方式看待宫中每个个体,展现历史和时代中个人受困的命运这一主题。小说不止一次提到人物的受困:长公主徽柔对梁怀吉说“我们都被困在这里了”,不能实现普通人简单的愿望,集宠爱于一身的张贵妃也提到自己被“金作屋、玉为笼的皇城”困住,包括宋仁宗也提到自己有“被困在这里”的感受,时常感到孤立。这种无力挣脱之感增添了宫廷故事的悲剧性。
小说从宦官梁怀吉的视角入手,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丰富和补全情节,但如果剧版还是这样,书中大量以对话补充的内容就很难得到展现,反而可能影响小说原本的叙事格局。因此,剧版如果能够继续抓住“受困”这一关键词,围绕最高权力者宋仁宗展开故事,同样能够回应主题,同时更直观展现宫中人物起伏无常的命运。毕竟,皇宫中真正的中心始终还是那个位居九重的人。几乎一切的权谋、争斗、恩怨,都由他而起。
为什么是宋仁宗?
1、一个有点“弱”的皇帝
宋朝分为北宋与南宋,历时共319年。北宋九位皇帝中,宋仁宗并不是一位特别突出的皇帝,相反,他给人的印象,有点“弱”。往前他比不上宋太祖开国建立王朝、太宗南征北战奠定疆域基础的功劳,往后他也不像宋徽宗自创瘦金体有文人皇帝的名气,更不用说轰轰烈烈搞了场变法运动的宋神宗。
仁宗在位42年,是两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虽说在位时间长,但他登基的时候才13岁,在母后刘太后临朝的阴影下生活了10年,到23岁才真正开始亲政。
虽然没有什么建树,但是宋仁宗却可以算是北宋士大夫们最喜欢的皇帝。这是因为宋仁宗性格比较弱,控制欲相对不强,臣子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就比较大。当然史学家说得比较好听,说他“宽仁”、“善纳谏”。也有人说,“仁宗虽百事不会,却会做官家(皇帝)”。
如果朝中大臣大都清明贤能,不搞尔虞我诈的党争内耗,倒也有利于整个国家机器不折腾地运转。仁宗在位期间,人才辈出,一大批青史留名的人物在这时候登上政治舞台,如范仲淹、欧阳修、包拯、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辙、程颢等。当时,“以天下为己任”是官僚士大夫的共同理想:他们认为治理天下是自己的责任,看重皇帝尊不尊重他们的原则,是否愿意听他们的意见,信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精神。
其实,士大夫的自我意识太强,是对君权的挑战和威胁。但是,仁宗似乎并不介意与他们共同治理天下,他愿意听他们的意见,遵从他们所设定的条条框框,道义、礼法、祖宗之制,是真的能约束到他自己,这和他的性格和经历有关。
2、 一个委屈的皇帝
赵祯性格宽仁,所以他死后,大臣们为他定了“仁”的庙号。所谓“为人君,止于仁”,这是对君主的最高评价了。但是,仁宗一生的受困,也始于这个“仁”字。
在孝道上的仁,让仁宗受困于刘太后的控制多年。
刘太后垂帘听政,一听政就是十年,可以说是一位“控制欲”极强的母亲。
她性情严厉,动不动就用礼法约束小皇帝,为了避免舆论议论她专权,还让仁宗和自己住在一个房间。在选立皇后这件事上,也剥夺了仁宗的自由。
让仁宗更不能释怀的是刘太后隐瞒了他的身世。刘娥当初没能为真宗生下儿子,于是将李氏所生儿子赵祯据为己有。这件事后来在元明小说中演变成“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虽然情节夸张离奇,但也不脱刘皇后并非仁宗生母的事实。
刘太后隐瞒了仁宗20余年真相直到去世,可想而知,知道真相的那一刻,宋仁宗内心有多复杂:对刘太后,既有礼仪规定的母子亲情,又有被隐瞒身世的怨恨;对生母李氏,则只有尽孝不及的遗憾。好在刘太后在李氏去世之后,听从宰相的建议,没有薄葬其生母,同意将其进位为宸妃,按照皇后的礼仪安葬,让仁宗稍感宽慰。但刘太后的专权、霸道,还是造成了仁宗一生的心理阴影。
在感情上的仁,让仁宗受困于真情和礼法的限制。
仁宗的第一个皇后郭氏是刘太后选的,对仁宗来说,这场婚姻并不出于他自己的意愿。刘太后去世后,后宫争宠,仁宗找理由废后。但几年后,又心软想要召她回宫,郭后却突然暴卒。他对郭后的感情无疾而终。
张贵妃是仁宗一生的挚爱,但仁宗迫于谏官的言论,不能任性给予恩宠。每次对张贵妃稍有偏爱,僭越制度,总被谏官以不合礼制加以指责。张贵妃猝然辞世给了仁宗巨大打击,他不顾朝中大臣劝阻,追封张贵妃为温成皇后,当时还有正宫曹皇后,这段历史被后人称为“生死两皇后”。但是,又是因为礼制,仁宗连亲自祭奠张贵妃也被大臣们阻挠,令他更痛苦的是,因为天灾不断,他不得不废止为温成皇后设立的殊待遇。他对温成的感情只能作诗寄托:“云散风流岁月迁,君恩曾不減当年。非因掩面留遗爱,自为难忘窈窕贤。”
他对曹皇后的爱不得不充满忌惮。曹皇后是开国功臣曹彬之后,性格严谨,处事得体,作为皇后几乎无可挑剔。但或许仁宗在作为功臣之女的曹皇后身上看到养母刘太后的影子,所以他对曹皇后的势力颇为忌惮。
仁宗的爱总是因为种种原因而显得过于克制。这种克制来自他的自我约束,也来自身份礼法的束缚,他不能“任性”恩宠挚爱,任何过分之举都会有无数双眼睛监督批判,让他无法随心所欲地释放感情。
对骨肉的仁爱,让他受困于道义和私心之间。
仁宗30岁左右有3个皇子和8个皇女,但3个儿子都没活过3岁,女儿除了长公主(福康公主)外,大都夭折,此后直到快50岁才得5个女儿。所以算下来,仁宗身边一直陪伴骨肉其实主要是福康公主。
仁宗宠爱福康公主,希望她得到幸福,但是事情并不如愿。为了弥补对生母李宸妃的愧疚,他将徽柔嫁给李宸妃弟弟之子李玮。这也就是《孤城闭》故事的核心线索,福康公主和李玮婚后不和所引发的种种事件。
这件事引发朝臣议论纷纷,无不批评宦官处事不当,梁怀吉等被贬出京师。公主用自尽、纵火等极端的方式抗议,仁宗私心偏袒公主,不久将梁怀吉召回。但是,臣僚不断抗议仁宗的处置方式不合道义。站在宠爱女儿的私心和朝臣大义凛然的伦理道德之间,仁宗感到左右为难。
在立储的事情上仁宗也始终不能如愿。他34岁失去了最后一个儿子,自认为还会再诞生子嗣,但是事不遂愿,仁宗之后一直只有女儿降生,东宫长期虚位,朝臣不断催促他立宗室为太子,以稳定人心。仁宗当然也明白东宫虚位的隐患,但他还是希望能让自己的亲生儿子继承皇位,他几乎是用恳求的语气泪眼婆娑地和谏官说,过几年再讨论此事。最后一个女儿还在他52岁时夭折,接连痛失骨肉,他彻底心灰意冷,最终只能接受朝臣建议,立宗室为太子,就是后来的宋英宗。
身为帝王,却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女儿的婚事、太子的确立,都是政治棋局的一部分,仁宗只能感到自己的私人情感空间被不断挤压、掏空。
用现代的语境理解宋仁宗这个人,他应是一个有共情能力的人。史书中提到过几件仁宗的善举。出游路途口渴,仁宗会默不作声一直忍耐,担心负责备水的人会因此受责备;半夜饿得想吃烧羊,仁宗也会忍住口腹之欲,担心自己开口索要,会带坏风气,导致内侍从此连夜宰杀牲畜;看到民间歌舞升平,仁宗会说:“正因我宫中如此冷落,外面人民才会如此快乐,如果我宫中像外面如此快乐,那么民间就会冷冷落落也。”
宋仁宗能够体谅到周围人的意图和情绪,因此他不像我们想象中的皇帝,会肆意放纵自己的喜好,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善于隐藏自己真实的情绪,宁可委屈自己也要服从于内心的仁慈。可能这种过于压抑自我的性格也导致了他的患病。仁宗身体状况一直欠佳,经常得“昏不知人”的怪病,每次生病,或是陷入疯癫状态,或是彻底不能开口说话,好长一段时间要靠朝臣和曹皇后主政。
电视剧选择了这样一个有点弱又有点委屈自己的皇帝做主人公,也是别出心裁,颇有看点。宋徽宗是一个并不喜欢做皇帝的文人,宋仁宗却像一个努力试图做好皇帝却仍然深陷痛苦的普通人,这样一个皇帝或许更能反映被时代和命运裹挟的无解的人生困境,无论是身处九五之尊还是位列底层,任何人都不能幸免。
和《清平乐》有关的一些背景
1、 北宋皇帝世系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16年)
宋太宗赵匡义(在位21年):太祖之弟
宋真宗赵恒(在位25年):太宗第三子
宋仁宗赵祯(在位42年):真宗第六子
宋英宗赵曙(在位4年):太宗曾孙,濮安懿王赵允让第十三子
宋神宗赵顼(在位18年):英宗长子
宋哲宗赵煦(在位15年):神宗第六子
宋徽宗赵佶(在位26年):神宗第十一子,哲宗之弟
宋钦宗赵桓(在位1年零2个月):徽宗长子
2、 宋代官制
宋代官制的一个特点,是官员的官称和实际职务的分离。
官:相当于官阶。影响俸禄、章服和序迁。如左、右仆射,六部尚书、侍郎,大夫,郎中、员外郎,卿、少卿等,只代表一个资级,而不担任跟官名相应的职务。
差遣:是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差遣名称中常带有判、知、权、直、试、管勾、提举、提点、签书、监等字。如知县、参知政事、知制诰、直秘阁、判祠部事、提点刑狱公事等。
此外还有职:授予较高级文臣的头衔。一般指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和秘阁中的官职,如大学士、学士、待制等。
官阶按年资升迁,即使不担任差遣,也可依阶领取俸禄,而差遣则根据朝廷的需要和官员的才能,进行调动和升降。所以,真正决定官员实权的不是官阶,而是差遣。
例:礼部侍郎(官)、翰林侍读学士(职)、知瀛洲(差遣) 王拱辰
3、 后宫迁转阶次
*张贵妃的迁转:
康定元年(1040)十月:才人,正五品
庆历元年( 1041) 十二月:修媛,正二品(一年多时间,连升三级)
庆历三年(1043)八月:主动提出贬为美人
庆历八年(1048)十月:贵妃,正一品
4、宦官阶次——低级内侍官迁转阶官表
*梁怀吉即是从小黄门做起的。
5、北宋皇宫舆图
北宋首都为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皇宫即大内,又称皇城,居汴梁城之中。
皇宫宫殿区可划分外朝与内朝:
外朝以宣德门、大庆殿、文德殿为中心,主要用于国家级大朝会、大赦等。
内朝主要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与起居的场所,例如紫宸殿、垂拱殿、福宁殿等。
皇宫东北一带为内诸司皇家服务区,主要包括殿中省、宣徽院、皇城司、内香药库、翰林御书院等。
皇帝平日在文德殿举行百官需要参加的常朝,居住则在内朝。
皇帝居于福宁殿,围绕福宁殿,另有几个宫殿,为太皇太后、皇太后及皇后之住所。
6、宋代中央权力机构
宋代中央权力机构为二府三司制。二府即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其中,中书门下管理行政,枢密院管理军事,另有三司掌财权。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长官为宰相,分别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枢密使;副长官为参知政事和枢密副使。台谏官具有弹劾百官的权力,对宰相有制衡作用。

清平乐(2020)

又名:孤城闭 / Held In the Lonely Castle / Serenade of Peaceful Joy

主演:王凯 Kai Wang/江疏影 Shuying Jiang/任敏 Min Ren/杨玏 Le Yang/边程 Cheng Bian/叶祖新 Zuxin Ye/喻恩泰 Entai Yu/王楚然 Churan Wang/刘钧 Jun Liu/吴越 Yue Wu/许龄月 Lingyue Xu/曹曦文 Xiwen Cao/张天爱 Tian'ai Zhang/冯晖 Hui Feng/张本煜 Benyu Zhang/谭希和 Xihe Tan/陈伟栋 Weidong Chen/初俊辰 Junchen Chu/金依滢 Yiying Jin/陆星 Xing Lu/丁嘉文 Jiawen Ding/李雅男 Yanan Li/褚峰 Feng Chu/郑皓原 Haoyuan Zheng/陆妍淇 Yanqi Lu/何明翰 Minghan He/季晨 Chen Ji/许潇晗 Xiaohan Xu/郭虹 Hong Guo/刘子鹤 Zihe Liu/周帅 Shuai Zhou/田璐菡 Luhan Tian/胡浩博 Haobo Hu/任学海 Xuehai Ren/任山 Shan Ren/杨烁 Shuo Yang/王媛可 Yuanke Wang/康群智 Qunzhi Kang/许毛毛 Maomao Xu/何建泽 Jianze He/蒋沁芸 Claudia Jiang/胡小庭 Xiaoting Hu/邓英 Ying Deng/丁禹兮 Yuxi Ding/张欣源 Xinyuan Zhang/车晓 Xiao Che/赵达 Da Zhao

导演:张开宙 Kaizhou Zhang编剧:朱朱 Zhu Zhu

清平乐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