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根据真实事情改编的一部电影,讲述爱尔兰女记者Veronica Guerin的记者生涯——她在报道了教皇猥亵男童案之后,又不遗余力去跟踪调查当地的大毒枭,尽管受到了种种精神上肉体上的威胁,仍然不肯放弃。毒枭们怕败露事机残酷地杀害了她,但是她的精神号召起了更多的人反对毒品。最终毒枭们被一一抓获,毒品得到了有效的抵制。Veronica 成为爱尔兰人们心中的英雄。

似乎我已经过去了那个容易被热情激荡的年纪,看着她不畏艰险一次次进出虎穴、贫民窟、警察局、法庭……我只是觉得辛苦,觉得敬佩,而不再因为她的热情唤醒自己内心的使命感。看着她与丈夫、儿子生活在一起的幸福画面,忍不住微微笑起来,同时也问自己,假设我处于同样的情况,会不会如她这样坚持呢?大概是不会的。

新闻学了三年,理想却这样容易击垮了,不知道老师会不会失望。小家的幸福与大家的发展相比的确算不得什么,不论是自己的理想也好,记者的使命感也好,眼前黑暗的现实也好,都需要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选择对新闻的执著。但我却看到,自己就是一个想要幸福平淡生活的凡人,当家人的安宁幸福受到威胁时,我一定就放弃了……这么想来有些令人沮丧,原来这就是自己对新闻的态度,但是更不想对自己撒谎。

另一个感触是一个国家或者社会对于新闻的态度,决定着新闻的力量。在影片里的爱尔兰,人们都相信记者们将坚持正义,相信新闻界会促进社会更好的发展,于是在Veronica被枪击后,她一瞬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各个电视台都在播放相关的新闻或采访,公交车上都画上了她的肖像,甚至妓女们都知道她是一个英雄。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重视,她的新闻报道才有了力量,她的死才最终唤起人们发自内心的呼喊。如果换一个社会,同样的努力会有同样的结果吗?我看不见得。

个人的力量究竟能不能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我一直抱有怀疑态度。在某些适当的时机也许可以,比如陈锋报道的“孙志刚案”,比如解海龙拍摄的“大眼睛”。但是什么样的时机或者说社会条件允许个人力量的推动呢?我敢说在这两个著名作品之前,有很多媒体曾经报道过收容所状况,有很多摄影家拍过失学的孩子,甚至作品也不见得差,只是时机,这个很玄妙的东西阻止了他们发挥力量。大多时候,个人的力量仍然是那么微不足道。

Veronica在枪击之后接受诸多采访,在电视节目上倔强坚定地说:“我不会让他们得逞,我要追查到底。”那一刻观众们都在感动都在喝彩,而我感受到的是媒体的强势。 影片中的毒枭们个个有权有势,咳嗽一声都让人心惊胆寒,但是面对媒体的诘问,他也只能是在电视机面前大发雷霆;新闻界的优势在于,他们拥有话语权。有了话语权,可以得人心,可以主导一切。如果一个社会中新闻媒体有绝对的话语权——且是有良知的负责任的新闻媒体,那是这个社会的福气;就怕连媒体也得不到真正的话语权。

影片的结尾,人们在街道两旁凝望着Veronica的棺柩送葬。一眼望不到头的人群带着庄重、肃穆,那种悲伤与崇敬一下子击中了我的心脏。画外音说,每一个爱尔兰人都会记得,Veronica死的时候,自己在哪个地方。一个人的生命可以换来这么多敬意,真是不枉此生了。马斯洛的人“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就是这样么?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在尘世间碌碌无为的无名一世……人生,究竟求淡泊长久的小幸福,还是短暂但灿烂的辉煌?

最后,提一下这部片子的配乐。我没有查到配乐大师的名字,很可惜找不到电影原声再听一遍。很多时候,片中的情节让我凝神,而音乐令我泪盈眼眶。爱尔兰的风笛带着不可抑止的感伤,悠悠扬扬,结尾处送葬时一个小男孩的歌唱,更让人感到内心深处的悲伤和空旷。

毒家新闻Veronica Guerin(2003)

又名:锲而不舍

上映日期:2004-02-06片长:98分钟

主演:Cate Blanchett/Gerard McSorley/Ciarán Hinds/Colin Farrell

导演:Joel Schumacher编剧:Carol Doyle/Mary Agnes Donoghue/Don Wycher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