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内战》与其说是一部动作片,不如说是一部文艺片。实际上它里面谈论的政治相关的东西很少,枪战也更多只是一个背景。里面所有的情节、元素,似乎都是在为一个事情服务:传达主人公身为一个战地记者所承载的沉重的道德立场。

影片中,主人公李是一名资深的战地记者,她曾经在很多血腥恐怖的事件面前学会袖手旁观,因为她的职责是拍下照片,把这个事件告诉世界各地的人,而不是插手这个事件的发展。这话从理性层面来分析很容易理解,在道德层面上来说其实不是那么容易。

从影片中的表现来看,李和她的同事们主要有两种价值观来为自己的工作寻找道德支撑点:一是在面临激烈的事件时,他们不觉得自己自己插手能改变什么,只会让自己白白送死;而第二点,也是更重要的,对李而言也更个人化的理由:她认为自己拍下照片,把当下这个事件传达给世界上的其他人,让他们去思考这件事的是非、感受暴力与和平之间的脆弱,是更重要的事。在影片中,她曾说道,“每次我从战区幸存,拍到照片,我认为我是向家发出了警告'不要这样做'”。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希望通过她的照片,让人们认识到和平的可贵,以避免更多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正如影片标题所展示的,美国,也正是她的“家”,还是爆发了战争。而影片中,李提到自己的故乡科罗拉多州时,说她的父母“正坐在农场里,假装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这里,我个人理解,其实应合了李之前表达的价值观话语,反映了李对自己工作未能产生自己所希望的力量而带来的无力感。特别在影片中,不止李提到了“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这一个点。如果硬要谈政治的话,我觉得这可能算是一个细节,反应了部分民众的心态。而在李与自己良友兼导师萨米的对话中,萨米在感受到她的情绪后,更是直接指出“李丧失了新闻力量的信念”。而这种信念对李而言就是她坚持工作的价值观,也是她的道德支撑点。

实际上,萨米所指的信念对于影片中不同的记者,似乎是不一样的。跟李在影片中表现出的郁郁寡欢不同,她的同事乔更加热情,就在上文所说的对话中,看着满天的炮火,乔就热情地制定起要去采访的计划,对自己要记录的冒险故事充满期待。乔的这个性格特征贯穿了影片的始终,实际上他并不是不知道危险,也不是不知道可能付出的代价,只是他的性格就是如此激情澎湃,他作为战地记者的信念就是将冒险故事记录下来,就是记录这件事本身。相比与李带有道德色彩的信念,乔的信念更加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他的这种激情性格在所有境遇都反应出了相符的特征:他会在枪林弹雨后拍到照片而兴奋大喊,在失去同伴时也会悲伤地大哭。他能够与叛军分子洽谈自如,也能与难民营的小朋友们一同玩耍。而随着剧情的进展,他和李之间的不同也逐渐体现了出来:

在萨米牺牲后,在得知叛军势力将攻陷华盛顿时,而他们基本上没可能在总统被杀前采访到他时,乔情绪激动难耐,因为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政府军被彻底击败前采访总统,留下这个历史故事,现在萨米牺牲了,他们故事却没拿到,他认为这样一来,萨米就白白牺牲了,因此陷入了巨大的悲伤。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同伴牺牲,乔的关注点也是在于失去了“故事”,从而认为辜负了伙伴。在之后的随军行动中,乔依旧状态紧凑地进行工作。而李在这段时间则显得越来越濒临崩溃。在本就逐渐失去信念的心态下,在失去了萨米后,李开始显得更加压抑。特别萨米的牺牲,是因为他们卷入了一场与极端排外分子的冲突而导致,从前文李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工作来阻止更多冲突来看,这无疑是一场非常大的打击。在萨米牺牲后,与乔的激动反应不同,李一个人默默坐在旁边,把相机里萨米临终照片删除了。这里我个人认为有两个细节:首先,李在多年的工作中,拍过很多尸体和濒临死亡的人的照片,即使对自己的同伴也是如此。但现在,她删掉了刚拍的萨米死去的照片,一来暗示了她信念的消逝(与后面随军行动的剧情中,她大部分时间都不在状态也能应合),二来也反应了她不想再去回首这些事情了。

在最后的随军行动中,李为了保护同伴杰西而被流弹射杀。这对她来说也许是适合她的结局。在萨米牺牲后,她曾与杰西有过对话。她告诉杰西,“虽然这么说听起来有点糟糕,但萨米本会有更多离开这个世界的方式,大部分都会更糟糕”,实际上,萨米在当时的冲突中也是为了保护李等人而牺牲的。而在哀悼萨米时,杰西表达自己也许不如李那么了解萨米,李说道“不,你也了解,这几天跟你相处的萨米就是真正的萨米”。这些对话其实都暗示了李最终也会做出类似的选择。实际上,杰西与李相处的时间也不比萨米长多少,但在剧情开头,李也在危险中帮助和保护过杰西,并且给了她一些如何保护自己安全的建议。但在看到乔吸纳后者加入自己穿越战区的行动时,杰西非常热情,但在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暴行和鲜血时却被吓坏时,李非常的生气。从那时她和杰西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生气不是因为杰西是个稚嫩的业内新人,而是因为,她觉得自己花了这么多时间来告诉大家冲突、暴力有多么可怕,却总是有些想当然却根本不知深浅的人埋头往那些地方冲,更何况那些人都还是孩子。当杰西说这是她自己做出的选择时,李说道“我会记住你这句话,当你失控崩溃、被炸飞或被枪击时”就已经很明显地体现了。而杰西询问“那我被枪击时你也会把我拍下来吗”,李没好气地回答“你觉得呢”。从这些对话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李有着自己特殊的工作道德观,她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避免更多的人卷入危险,尽管她自己就常常深入危险之中,也对那些发生在她眼前的糟糕事情而心怀不适。但她认为这就是她的工作,“避免更多人卷入”的价值观是她工作的信念所在,因此这份工作也是独一无二的“她的工作”。但事实上,她眼前这名年轻人似乎根本没有想好就跟着她跑到战区了,实际上她一开始就不同意乔带杰西来,认为她“只是个孩子”;以李的价值观来看,带上这名同伴、这名同伴后面被吓坏的表现固然会让她很生气。而乔明显不这样觉得,他觉得这名同伴很有劲头,再说他们自己当年从事这行时也差不多这个年龄,因此并不特别理解李的想法。

而最后,李与前面的对话进行反向的呼应。在杰西要被枪击时,李没有拍照片,而是上前推开她,为她挡下了子弹。实际上,正跟李描述萨米时所说的,虽然她只跟杰西相处了这么一段时间,她自己也“始终是那个自己”,她最后的行动跟她最初的态度反映的价值观是吻合的。有趣的是,在剧情最开始时,在萨米得知李要进行穿越战区的行动时,也认为李这样做很危险,试图劝说她。实际上萨米和李的这种关系,可以类比到李和杰西的身上。

李和萨米其实身上有很多相似的点。不同的是,萨米能够从更高的层面去看待李的行为,他明白李从事这个工作的道德支撑点所在,因此在早早的时候,他就表达了对李的担心,实际上,相比于担心没做好准备的年轻杰西,他可能更担心李,因为他看出李已经开始丢失做这一行的信念;比起还未定型的年轻人,一个丢失自己一直以来坚持的信仰的“老兵”可能更加令人忧虑。

本质上来说,我觉得李的价值观其实是挺积极的,但它与作为中立的战地记者的行为发生了冲突。李的这个价值观,是她作为战地记者中立行为的支撑点,她认为她的“中立”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但当这个“中立”开始失去力量的时候,她就陷入了道德上的不知所措,她开始不明白自己所做工作的意义在哪里,正如萨米所说,她陷入了“存在主义危机”。与乔等人不同,李对自我存在的认同基于道德理想,缺少后者浪漫主义的激情,在乔等人眼里,“行为”本身就是对自我存在的认同。因此,基于这一点,任何违反李的工作价值观的事情都会让她神经紧绷,在一场有趣的桥段中,李和一名记者同行正驾车在路上平行飞驰,而对面的一名同事出于好玩直接冒险地从对面的车上隔空爬了过来,而杰西也觉得很好玩,效仿爬到了对面。在这场戏中,与其他人的哈哈大笑不同,李受到了惊吓,一直紧张地对他们大喊。而对方的车载着杰西向前开跑时,李也非常紧张,焦急地寻找他们去哪里了。因为她认为这些举动都是不安全的行为,而爬过来的同事对这些则不以为然。

在后来发现杰西和另一名同事被极端分子捕获时,李拍下照片后打算介入,尽管萨米起初极力劝说,用他的话来说,他们去了就是找死;而事实证明确实也是这样。但在最后,在千钧一发之时,萨米却主动出击救下了命悬一线的李等还活着的同事,但自己却被子弹击中去世了。在这里,萨米和李的相似之处再次得到体现。身为战地记者,萨米和李其实都知道中立的重要性,也知道自己其实阻止不了很多事情,但内心的道德理想总会使他们不能够,或者说无法回避一些事情。真正完全的中立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你采取了中立态度,但别人不会,你周遭的环境也不会,他们有时会逼你做出行动。在这个桥段中,在最初与极端分子交涉时,李等人的沟通立场一直都集中于“他们只是记者,并不想找任何麻烦”,但极端分子并不这样想,因为排外的政治倾向,他们杀死了李的两名亚裔同事,他们并不把李他们看成是中立的。他们挨个问李等人的“你来自哪里”问题,以此来判断是否杀死他们。由此,从社会层面来看,只要你生活在地球,你身上就一定带有社会和政治属性,你就已经被划入了某个特定范围中,这种情况下,中不中立已经不是由你的意愿说了算的。在亚裔同事被杀后,乔情绪一度失控升级,场面已经快要控制不住了;这也是全片我觉得最能体现主人公战地记者这个团体,以及无数中立人士的纠葛地方。

萨米死后,李开始越来越濒临崩溃,在最后攻陷华盛顿的随军行动中,她几乎没怎么工作,在漆黑夜空下刺眼的枪弹炮火中,有很多镜头对她进行了失控情绪的特写。她也许无法再支撑下去了。乔倒是在正常工作,杰西也逐渐变得成熟起来,她开始大胆地进行拍摄,尽管还没那么老练,她的很多操作显得有些不要命。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她其实也很具有乔的那种激情特质。在最后,在看到一个枪口对准杰西时,李忽然上前为她挡下了子弹。杰西为她拍下了照片,在看到李倒在地上后,杰西好像才回过神来,愣愣地坐在原地。她终究还是一个孩子,还需要时间去消化战地记者行为背后承载的所有东西。乔拽了拽她的肩膀,紧凑地示意她跟上。在最后,乔从要被射杀的总统那里记下了临终遗言,而杰西也拍下了总统被杀和叛军庆祝的画面。电影就此结束。

《美国内战》所承载的人文主题是沉重的,它通过李和身边同伴的故事,描绘了人们作为旁观者、中立者时所面临的难以言说的纠葛、无奈和痛苦,描绘了战地记者独特的情感。我曾经想过,为什么这部电影不弄成一个剧情复杂的政治动作大片之类的东西?我想,也许这部电影的初衷不是想成为一个政治宣传片和新闻纪录片,或者说它无法成为一个政治宣传片,而成为新闻纪录片又太无聊(毕竟你看真正的新闻就可以了)。因为我们知道,很少有讲政治的片不带任何左翼或右翼的色彩,亦或给出一个鸡汤的大团圆方案。但在目前美国分裂民意的现实前,站队还是灌鸡汤似乎都会火上浇油,特别题材还关乎内战这一敏感话题。因此,影片选择了避开政治,更多地对角色内心进行探讨。而有趣的是,虽然影片本身没有刻意谈太多政治,但它的这种模式,实际上是当前政治背景下的产物。正如《最后生还者》这类的作品,它们无论是不方便谈政治,还是因为厌倦了政治,它们在面对不可抗的争论洪流前,选择转头走开,把注意力投射到到个体的内心上,因此颇具人文主义色彩。在这些作品中,政治被剥离出来,作为一个既清晰但又模糊的背景;作品本身没有讲政治,但人物其实时刻都在活在它们影响下,只是这种影响已经有点像地心引力对我们的影响,已经到了不太让人注意的情况了。而更有的时候,这类作品中的政治背景甚至可能反过来为个体内心服务,成为反映人物心理的一个媒介。在《美国内战》和《最后生还者》中都出现了这种情况。

《美国内战》中,在李一行人的路途中,他们经过了一座非常平静和睦,貌如内战前的美国小镇。这里的人们称自己只是想“置身事外”。李等人在这里逗留了一下,度过了全片中唯一可能算得上是温馨的时光。最后,李感叹道,“这个地方就像是我已经忘记的所有事物”,而萨米则说“这片地方倒是像我还记得的所有事物”。虽然从表面来看,这只是反映了年长的萨米记忆中的和平美国比李更长一点,但也许正因如此,萨米有着比李更坚持得住的“信念”,因为他能够抓住的回忆太多了;而李说的“已经忘记”,也暗示着她内心信念的消逝,而萨米还“牢牢记得”。而在两人对话的结尾,萨米也注意到并提醒了李,在小镇的屋顶上有拿着枪的枪手。实际上,眼前这具有局限性的美好,也是建立在武力、警戒之上的,虽然我们不知道那两名枪手是什么身份,但这种对比提醒我们,事情随时可能会失控。萨米最后说道,“无论如何现在的世界都不适合我们了”。从这里,我们通过影片对昔日美国的追忆、战争背景细节的刻画,体会到萨米、李对往事的留念以及对自己在当前世界所处尴尬位置的复杂心态。

《最后生还者》中,老乔和艾莉也有类似的桥段。在残酷艰辛的末日路途中,在一座平静的“公社型”社区短暂驻留后,艾莉问老乔,是不是末日前的社会也是这样,大家都一起共享一切。老乔说道,“国家太大,无法实现这一点。那时候的社会主要存在两类人:一类人想拥有一切,另一类人不想让任何人拥有任何东西”。艾莉问道“那你是哪类”,老乔回答“都不是。我只是做我的工作”。我们知道,《最后生还者》中的老乔是一个对改变世界这类东西完全不抱有任何希望的人,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在最后选择拯救艾莉而不是世界。实际上,老乔在这里对末日前政治背景的描述,其实就早早体现了他不想参与政治和改变世界这类玩意的心态,他只是专注眼前的东西,“做他的工作”。

因此,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美国内战》其实和《最后生还者》一些作品一样,是借政治、科幻等元素来表达人文情怀的文艺片。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类作品的产生也正是在充斥着太多分裂、争论的时代政治背景中产生的“小清新”,是让我们静下来,感受个体内心触动的作品。这种触动,有时会带着悲伤,有时会带着快乐,但更多的时候两者皆有——就像每个人的内心一样。

#电影解析# #影评# #哲学# #美国内战电影#

(本文有英文版发布在Letterboxd和Medium上,感兴趣的小伙伴欢迎浏览,链接附下)

Letterboxd:https://boxd.it/72Jxzx

Medium:https://medium.com/@r6437131/emotions-of-the-spectator-a-review-of-civil-war-2b5de173ebcc (可能需science上网)


内战(2024)

主演:克斯汀·邓斯特 瓦格纳·马拉 斯蒂芬·亨德森 卡莉·史派妮 

导演:亚历克斯·加兰

内战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