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血色黑金》,我覺得沮喪,與此相比,手頭近期的所有片子大概再也找不到可看下去的了。
Paul Thomas Anderson的作品之前只看過一部,木蘭花。
這次,丫拍出了一部可以連看十遍的大師級電影:
一遍看故事、一遍看演員、一遍看分鏡頭、一遍看場面調度、一遍看聲音、一遍看配樂,或者把經典段落用朝聖的心理單獨連看十遍,把所有的細節如同一種教義般銘記于心;然後可以再看一遍故事、再看一遍演員……諸如此類。
然後發現,該片作爲一個巫術儀式幻想性的整體,可以那麽真實地存在:那麽駭人,恐懼,窒息,又令人著迷。



聲音,我最樂于分析的部分。
影片的第一段,13分鐘左右,沒有臺詞。驚訝于沒有語言的干擾,聲音的體悟可以無與倫比地豐富:
礦井支架的咯吱聲、鑿子鑿岩石的金屬聲、繩索的摩擦聲、墜落的砰砰聲、呻吟和喘息聲、石油油膩的冒泡聲,曠野低沉的風聲,突然爆發的嬰兒的哭聲;
以及空襲警報般的配樂聲令人窒息地揮之不去——然後我發現,這種聲音其實是一段恢宏音樂的序曲——我想起了肖斯塔科維奇,以及一座龐大的墓園。
13分鐘之後,火車的隆隆聲加入進來,以及更低沉的聲音:Daniel Plainview的聲音。
沙啞而沒有任何感情色彩的聲音加入了之前豐富的聲音體系:
這是一個幾乎可以單獨存在,不用臺詞做任何注解,只用環境、音樂、和話語沙啞的音色(只是音色),就可以講述一個故事的聲音體系。
絕妙之極令人嘆服。

影片的場面調度和鏡頭設置是具有儀式性的。
Daniel舉起觸摸了石油的烏黑的手,儀式般伸向天空;或者在孩子的腦門受洗一般涂上石油;
曠野上的油井支架,好像陽具一樣勃起刺向天空,它的內部這向著母性的大地不斷攫取——這是多麽富有雄性隱喻的風景;
石油暴烈地噴發,似乎天空也因此抹上永恒的污穢;Daniel沒有顛狂和興奮,而是抱著受傷的孩子跑離烏龍一般的井噴,這是一個奔跑的長鏡頭,耳畔是揮之不去愈演愈烈的咒語般的音樂;
井噴的火焰離奇壯麗地升向天空,鏡頭用莊嚴的速度,伴隨著神秘的敲擊,緩緩的移過平原,無言的黑影有節奏的奔跑逐個超過了我們的視覺;
夜色中的火光形成一個巨大的眼形,油井燃燒的支架是他魔鬼的瞳仁;Daniel被火光映紅的臉孔浮在石油般稠密夜色的幕布上,沒有表情,只是仰視。
還有Eli荒誕的驅病布道,鏡頭跟隨Daniel從大門進入,緩慢地前移靠近中邪一般瘋狂演講的牧師,以近得令人恐慌的距離觀看了驅病過程,然後牧師大喝一聲,歇斯底里地將“關節炎”驅逐出屋,這時候,鏡頭面朝牧師,隨著他的逼近逐漸退出大門——被驅逐的正是鏡頭,正是我們的視覺。
和《荒野生存》大量的,甚至有些矯情的閃回相比,《血色黑金》只有惜墨如金,點到爲止的一次閃回:Daniel和H.W.决裂后,閃回短暫的瑣碎生活細節,一頂帽子,兩人相互小小的戲弄,最後Daniel獨自走向油井,而H.W.和Mary一同離開畫面……一時間哀傷得讓人窒息。
這幾個都是可以看得人渾身顫抖的幾個段落。都很NB。
還有很多段落值得推崇,不一一累述。



然後是故事。
Daniel Plainview和Eli Sunday是一對悖論,故事在兩者的此消彼長之間推進。
Eli Sunday代表的是“社會”,是宗教、道德、人倫以及一切與之相關的規則;
Daniel Plainview這是代表“荒野”,是反社會的、質疑宗教和道德、在人倫中徘徊的。
他們的名字都富有隱喻:前者Sunday,是“禮拜”天;以及後者的“Plainview”。
Eli呈現出的是虛弱、虛飾和虛僞,Daniel則是冷酷、有力和真實,他看透了Eli人性的墮落,道德的虛僞和所維護的宗教的荒謬;他尖刻地諷刺、毫不留情地玩弄Eli以及他所代表的世界,他將牧師打倒在地,用污泥涂滿他的臉——最後,在保齡球道上,用保齡球殺死了他。
Eli是虛弱的,他却沾沾自喜。他唯一的上風在于,可以用他所擁有的“荒野”征服野獸,他對野獸,用的是野獸的辦法——一切都是交易,這恰好也符合他不可告人的本性;在那個受洗儀式上,Daniel雖然呢喃道“石油管道……”,但一盆圣血的冷水從頭澆下,頑固的Daniel已然受到了戲弄。

Daniel在大部分時間都是强有力和不容置疑的,只有H.W. Plainview和Mary Sunday中和了這種對立:
他拉住Mary堅定地按著她的肩膀說不許Eli再打她;以及受洗之後一頭冷水,年幼的Mary安慰似的給他一個無聲的擁抱——他也以寬大的手掌予以回應。
Daniel在對待H.W.時表現出那麽微妙的父愛,他甚至用酒攙在牛奶中喂養嬰兒,他那麽固執于所謂“家族生意”,儘管H.W.只是一個弃兒,他依然堅定地用嚴格的方法培養他自立;哪怕受到的只是一丁點暗示,他都會暴怒地狂吼:不准質疑我的教育我兒子的方式。
他是多麽堅定的父親。
當与成年H.W.不畱情面地决裂后——這也許也是他的教育方式,他酩酊大醉,在保齡球道上一睡不起。
也許他并不渴望什麽溫情,但確實在人倫中徘徊過。

再回到“Plainview”吧。
“荒野精神”其實就是美國精神。在美國人的發家史上,Daniel是最好的證言:他對傳統虛僞道德踐踏式的批判,以冷酷甚至殘忍,却最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對荒野作出回應。
你會被他的暴戾乖張所震驚,又同時被他强有力的脉搏所征服,舊的世界在他的撕咬下奄奄一息。
這部電影是那麽不動聲色地處理所有的暴力,過程是瞬間的,血色是烏黑的,沒有傷口的特寫和死者的面容,和《東方承諾》《老無所依》式的生猛不同,却更能像黑鐵一樣壓得人頭不過氣。
很少有人能如此冷靜、不容虛飾、不容矯情和諂媚地挖掘美國精神,并賦予適當的巫術祭天式的莊嚴,和一種邪惡的美。
和《血色黑金》相比,《荒野生存》只是一部多愁善感的青春戲:Christopher McCandless嚮往荒野,却死于對荒野的一無所知;Daniel Plainview則完全屬于荒野,他可以用与荒野同等的精神与荒野對話。

到此爲止,我不明白爲什麽最佳影片是《老無所依》。
也許是科恩兄弟的名氣太大了(奧斯卡總是趨炎附勢);
也許是《血色黑金》太黑、太冷、太NB,超出了奧斯卡的價值承受力;
的確,奧斯卡是絕不會把獎頒給肖斯塔科維奇的(這也許是更爲可靠的說法)。
雖然最佳男主角獎勵在總結影片意義方面顯得不知所云,但的確實至名歸,今年,最佳男主角是一項重于最佳影片的獎:
向与主人公同名的偉大男演員Daniel致敬。

血色将至There Will Be Blood(2007)

又名:黑金企业(台) / 未血绸缪 / 血色黑金 / 黑金风云

上映日期:2007-12-26(美国)片长:158分钟

主演:Daniel Day-Lewis/Paul Dano/Kevin J. O'Connor/Barry Del Sherman/狄龙·弗雷泽尔 Dillon Freasier

导演:Paul Thomas Anderson编剧:Paul Thomas Anderson/Upton Sinclair

血色将至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