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197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分配在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从事展览设计工作。已退休多年。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利用业余时间写出这个文学剧本"逆子临辞情依依"。
87年春,吉林电视台决定釆用这个本子,由姚秀兰导演携同几名剧组工作人员提前来广州采点、物色与约谈主角演员、就剧本摄制工作安排的设想与广交会有关领导交换了意见,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可几天后台里突然来电话叫停,说台剧政策性强,不易把控,台里意见不统一。
我理解这个"叫停"与"台里意见不统一"就是黄了。次年秋交会期间,再由中国唱片总公司上海分公司与温州电视台联手合拍了这个本子,更名"羊城惊梦"。事后,吉林电视台又问及这个本子,但"羊城惊梦"已制作完成。
事情就是这么巧,不称心的事都给我赶上了!本来业已讲明,"羊城惊梦"拍好后要在全国五十个以上的电视台播放,可最后仅由中国唱片总公司上海分公司发行过一次录像带,并未在其他任何电视台播放过!录像带的发行量有多少也不清楚。据韩希谦导演所言,"羊城惊梦"拍好后正赶上全国各电视台盛行播放多集电视连续剧。有的长达五、六十集。我们的"羊城惊梦"才上下两集,一个晚上就播完了,不易征集广告;当时各行各业都十分注重经济效益,亏本买卖台里一般是不愿接受的!言下之意,这就是"羊城惊梦"当时未能在电视台播放的原因。加上当时我对"羊城惊梦"拍摄的质量有看法,既无心思也无本事再为该剧的播放做点什么。日子一久,这事就没人管了,一直搁浅至今。
由于时间紧迫,经费有限,剧本拍摄较粗糙,多处剧情与台词处理不当,经不起分析与推敲。尤其是黄彪这个角色几处偏激的言行举止(横君冷眼、阴不阴阳不阳的面部表情,甚至豪无顾忌地甩手而去),是严重违反外事纪律的行为,与现实人物本身的身份极不相衬,明显偏离了原剧本剧情的主线。黄彪身为广交会中上层领导干部,水平如此低下,还能在广交会这个具有国际水准的贸易场所混得下去吗?换句话说,一个在广交会摸爬滚打多年的外事工作领导干部,不可能不懂外事纪律的重要性。按照他的身份,他的地位,根本没有可能与前来参加广交会的任何来宾毫不掩饰地直面撞击。否则早就"乌纱"不保了。所以直至今日我还是这样认为,这几处偏激的言行举止是整个剧情中无法挽回的大败笔!
实际上,我在原剧本中的剧情是这样交代的:广交会机关办公室主任黄彪通过暗地里对邓彤跟踪,搞清了邓彤亲自陪同接待的这位瘦老头就是当年的司马昌,无意中向自己的女儿黄瑶透露了真情。 黄瑶是邓彤的闺密,又将司马昌的实情透给邓彤。邓彤按捺不住内心的怒火,做了错事,擅自取消了陪同司马昌到蝉城旅游观光的接待计划, 並借助邓虎的声誉, 打着大会领导的旗号, 拆毁了司马昌在广交会上所签的所有合同,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试想,如果按照原剧本这样的思路处理剧情,还会出现这样的败笔吗?(补说一句:邓彤与黄彪身份不同,又是邓虎的女儿,一时感情冲动,做了错事,不难理解。)
我无意责怪导演与抱怨某位演员,他们在整个拍戏过程中也是尽了心的,只不过是对广交会外事工作的性质与政策水平的把控缺乏实际的生活感受罢了。时隔三十余年,生米早已煮成熟饭,责怪与抱怨于事无补,早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好在剧本拍得也并非一无是处,总的说来,剧情剪接还算流畅;倒述手法的运用也有独到之处;故事情节也还感人;几位主要演员普超英、杜雄文、王志刚等都很入戏;两位女士的表演唱也比较精彩动人。
就影视行业而言,我是外行,三十年后才懂得在网络上摸索着将"羊城惊梦"置入网络平台,并通过手机微信在朋友圈中转发,纯属自娱自乐。
同时,我也在想,广交会新展馆的开业启用,早已为广交会进出口业务的发展掀开了新的页面,如能将司马昌得知广交会建新馆的消息后,力争捐资建馆、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邀请技术骨干外出考察与后来邓彤在新馆筹建过程中顶风逆浪,受人排挤、打压、污陷,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最终出色完成了建馆任务,迎来广交会"百届辉煌"的庆典活动等剧情纳入其中,再将原剧情的结构进行充实与调整,是否也可以将现在的"羊城惊梦"改编成多集电视剧?
但是,我一个影视界的圈外人,与影视界没有直接的关系与渠道,加上年过古稀,时间与精力有限,所以很想通过网络平台,尤其是豆瓣网络平台结识新的合作伙伴,或者直接由豆瓣网络平台举荐几位在影视界有声望的影骨高手(不单指导演、演员、还包括编剧)那就再好不过了。不知豆瓣网络平台有没有这样的操作惯例?当然,我很清楚,这不是一件轻易能夠办到的事,首决条件还得看有没有人继续对这个题材感兴趣,我只不过是在寻求万分之一的可能性,就当是痴心妄想,异想天开吧!


羊城惊梦(上集)

羊城惊梦(下集)

羊城惊梦(1988)

主演:普超英 / 杜熊文 / 凌慧 / 王志刚 / 莫梓江 / 钱枫 / 

导演:韩希谦 / 编剧:倪秋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