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电影我怎么看都像是被中国大陆灵魂附体了,尤其是男主角和他的光头弟弟饭后在一片城市空旷地带吸烟聊天时所讨论的他们那儿的房地产现状:真他妈像足了俩中国盲流在公元2010年现在讨论中国大陆那干得热火朝天的房地产现状。“请别和我谈中国(大陆)”、“你知道吗,中国(大陆)人什么都吃”、“我很好奇普通的中国(大陆)人是怎么看西藏的”——这三句台词出自该影片中两女一男前往一家保加利亚露天西餐厅吃着晚餐时的对话;说真的:就连身为中国大陆人的我都觉得这段对话说得真的很中肯、至少没说错。在中国大陆学习任何艺术的学生都该看这部电影:在中国大陆任何艺术教育都严重营养不良且完全充斥着一面之词的今天,该电影能给予其很大的补充。就像咱们国家政府一次次输送给被煤矿透水事故围困在地底下的那些矿工们的牛奶一样:该电影对于学艺术的学生(甚至是教艺术的老师)来说同样是一次元气的补充。

电影很灰暗是真的,但就像没有一座艺术的巅峰是坦途一样(刘墉和于丹的散文写得再好再唯美也不可能进入中国文学史的殿堂),该电影带领我们攀岩峭壁去领会那些惊险的艺术美艳同时让我们领略了一种英雄寂寞的孤单。

这部东欧的保加利亚电影《东方剧目》我最喜欢的情节一共有三段:

第一段是男主角和那位学艺术并且一直痴心于他的女孩一起在保加利亚一家高档露天西餐厅庆祝生日并就餐、三两句不投机便不欢而散,而导演此时就很完美的切入了另一个家庭(两女一男)进来这个餐厅用膳进而让这个小家庭扯出这部电影幕后创作者们的一点点政治小抱负,很好,不牵强也不做作,甚至堪称天衣无缝的衔接;

第二段是男主角前往医院看心理医生、他和那位长得像屠夫一样的心理医生的终极对话每一句都是那么牛逼(尤其是当心理医生说到爱因斯坦和牛顿其实也是有神论者的时候)、甚至具备了成为一个公元21世纪初叶东欧民众普世心理学病例的实例的临床研究价值。

第三段是男主角晚上在外买醉后的第二天清晨步行回家时在路边帮助了一位拾荒的老人提手提包回家、并且在老人家里的椅子上一下子就安详的睡过去了,此时的老人也安静的坐在男主角沉思直至对面的男主角醒来后走过去拍了拍男主角的肩膀、而醒来后的男主角则说了段字字珠玑的精湛台词(“我感觉很温暖,一会我就睡着了了,我感觉我曾来过儿,这儿有家的感觉”)、而老人拍了拍男主角他膝盖并一直沉默的看着他、直至他第二次醒来时发现对面坐的已经不是那位老人而是一个还不会说话的啼哭婴儿、而男主角便再也找不到那位老人、最后离开那老人家里并在下楼梯时突然发现一位金发女郎从楼下提上来的手提包与男主角他自己帮老人提回家的手提包一模一样——这一整段的寓言性质其实很强烈,说明了男主角的心灵在这一次遭遇中获得了重生——从面对一个老人、到面对一个婴儿——其实老人和小孩就是寓意他自己的事前苍老的内心以及事后浴火重生的稚嫩内心;而这一段情节里所运用到的慵懒而欢畅的纯钢琴乐曲也让通篇灰色黑暗的电影剧情看到了些许温暖的曙光。也正是因为这一段,这部电影的整个情感色彩彻底扭转,由黑到明,直至影片结束。

作为亚洲最好的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2009年度的“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领奖前男主角已经意外去世)、“最佳导演”三项大奖的赢家,《东方剧目》的整个故事和情调是名不虚传的;看它之前我没关心过它居然得了这么多奖,以最平静的心态欣赏,发觉它确实能真正搅起我们脑海最深处的一些波澜。足够了,在普遍日益麻木的地球人类大脑里,这种电影已经难能可贵。虽然只是一部小投资的电影,但是《东方剧目》的野心很大——采用了多线条相互平行并最终缠绕的剧情结构,我很喜欢这种叙事庞大的电影,像一本不畅销却有内涵的书:让你读了又读,并乐在其中咀嚼。

这应该是又一部宣扬吸烟喝酒的电影——里面的男演员国各个嗜烟嗜酒如命,不过确实勾起了我向尝试的欲望,看来:电影的魅力是巨大的。

这部电影无论是风格、情怀还是形式,都极其神似中国大陆导演贾樟柯(拍摄《小武》、《站台》、《任逍遥》时)一贯的手法——但是贾樟柯导演的电影没有这位《东方剧目》里的导演那么多想象力,显得更加写实、原声配乐更加稀少。

保加利亚天空下Източни пиеси(2009)

又名:索菲亚的天空(港) / 东方剧目 / Eastern Plays / Iztochni piesi

上映日期:2009-05-17片长:83分钟

主演:萨黛·阿克索伊 / 海蒂斯 / 阿斯兰 / Kerem Atabeyoglu / Christo Christov / Krasimira Demirova / 

导演:卡门·卡列夫 / 编剧:Kamen Kal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