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摄影爱好者眼中的《第三个人》
@霁月轩客




我是个摄影爱好者。看完《第三个人》,叹箱柜摄影书籍大可以弃之如敝帚,这部电影分明就是一本用悬念故事形式宣教的摄影教科书嘛!构图严谨,用光精准,特写传神,专业的个性模特,充满质感的暗调,眼花缭乱的景别变换,摄影的方方面面,无一不涵盖使用。



《第三个人》大量使用了倾斜构图。无论是角色对话的房间,演讲的会场,还是街道、建筑,观众都能明显感受到空间的歪斜,有些画面的歪斜程度甚至使人眩晕。(1)水平线平稳的原则被打破。直线构图一般给人以安静和安全的感觉,而不稳定的斜线则凝聚充满动势,常与运动、活泼和内心的不安定感相联系。影片开头画外音说:“维也纳看上去并不比欧洲的其它城市更糟,只不过多了一些废墟。”就是这些废墟,以及废墟带来的四国分管、黑市猖獗的历史事实,加在每个人生活天平上的砝码越来越沉重。生活动荡不安,生存充满了不确定性。维也纳失去的不仅有古老的建筑,辽阔的风景,美妙的音乐,还有所有这一切的水平线,生活的水平线。导演用可见的空间倾斜,反映着生活状态的失衡,以及每个人内在的不安定感。



另外,倾斜构图也预示着悬疑倾向。战争的后遗症之一,就是把“欧洲的心脏”变成了悬疑之都。哈里有见不得人的勾当,英国与俄国,或者美国与英国,也有着见不得人的勾当。那些由歪斜的废墟和楼房参差组合的暗影底下,藏匿着间谍、杀人犯和逃亡者。只有猫清楚那些悬念的答案,就像挠着哈里皮鞋的那只猫。



哈里的出场,不是被霍利发现后悻悻然地走向明处,而是巧妙地借用对面楼上唠叨不满的住户点亮的灯光,就在一刹那间,哈里的整张脸被射出的一束硬光打亮,高对比度的影调之下,帅气的脸庞和嘴角扬起的浅笑,震惊了观众,也迷住了观众的心。它就像一个炫亮的感叹号,宣告了悬念的破解和剧情的转折。(2)



光影破解悬念,也制造悬念。霍利和卡罗威上校等人诱捕哈里,久等不见人影,忽然在街道拐角楼墙,投现一个巨大且移动的人影,大衣绅帽,颇似哈里。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大家探头凝视拐角,来的却是一个卖气球的老人(3)。



不同的光线,被用来塑造不同个性和不同职业的人物。垂泪的美人,用明亮而柔和的漫射光(4);逆光把警察寒冷的鼻息照得透亮(5);近似底光角度的照明,烘托出一张战士机警的脸(6)。很少有影片用这么多的特写手段和光影效果来塑造普通角色。就算随便撷取一张,列于世界摄影大师作品之林,也毫不逊色。



片尾的构图也堪称经典(7)。秋叶飘零的林道,远高近低,延伸至尽头;霍利待之于前景左侧货车旁,安娜从远景纵轴走来,强化了画面的立体透视感。一直走到前景,然后从右侧离开。男人掏出火柴,点燃了一支孤独的烟。烟味可能有些苦涩,不如平时。



这是个无言的结局,除了齐特拉琴奏着淡淡感伤的曲子。

第三人The Third Man(1949)

又名:黑狱亡魂(港) / 第三个人 / 第三者 / The 3rd Man

上映日期:1949-09-03片长:105分钟

主演:Joseph Cotten/Alida Valli/Orson Welles/Trevor Howard/Bernard Lee

导演:Carol Reed编剧:格雷厄姆·格林 Graham Greene/亚历山大·柯达 Alexander Korda

第三人相关影评

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