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魔法少女小圆》之后,已经很难再谈魔法少女题材了,因为它已经把解构和重构做到了终极。但《通灵少女》很棒的是,它因为本身「真人剧」的身份,意外地劈开了新的空间,可以放置自己的名牌。
当我们谈到魔法少女时,我们的重心常常在于少女,考察魔法能力带给少女个体的破局和机遇。但实际上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魔法本身。被赋予魔法、得到能力,到底代表什么?是否附加了某种更宏大的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魔法」和「少女」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空间,前者代表了对世俗世界的干涉能力,是向上、向外的;而后者则是少女个体的经历和成长,是向下、向内的。「魔法少女」所拥有的双重身份,实际上成为了两个世界的节点和窗口,不仅超越世俗的力量在干涉少女的个体生活,反过来少女的身份也在干涉着世俗世界。
总体来讲,我非常喜欢这部作品,同时也很遗憾这部剧很多地方的欠缺。导演和编剧找到了一个非常珍贵的视角来观察作为主角的一体两面的个体,同时也偶尔触及了借助主角的对世俗世界的观察。很遗憾的是,本身这是一个大剧的配置,最终却走轻走浅,拍成了囿于个体尺度的小剧。
我并不是说挖掘角色内心世界、关注个体成长就是小视角。相反,很多空洞的宏大叙事(比如很多走国大场面电影)才是小格局。《海边的曼彻斯特》没人会认为是一部小作品,但它的核心实际上仅仅在个体尺度,甚至无意探索角色的外部世界。我是说,就像《通灵少女》最后一集自己说的,仙姑这个身份给予的并不是知天命指去来,而是洞察人心并予以抚慰。不负责任地说,她相当于野生心理医生。
但是在个体视角上,仙姑实际上是在不断观察世俗世界的欲望,观察茫茫众生的大兴衰、大悲喜。而这种观察,因为仙姑本身「女高中生」的特殊身份,而变得尤其特别和珍贵,因为这并不是从高高在上的角度俯视,而是以个体的身份去观察个体,这种观察的结果也反过来因为观察者的天真、稚嫩和纯白也改变着观察者自己的生活。
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影片构筑了一个只在「理性」中存在的完美男性,甚至为了完成这个角色的形象花了一集的时间安排了另外一个男性配角作为陪衬,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身份倒置。当然,为了实现这个角色的最终使命,他是必须去死的,因为观察死亡必定是作为少女的仙姑的终极任务。
一直以来,台湾电视剧始终存在的问题就是轻且浅,感觉因为生活过于平安喜乐,人人追求的都只有小确幸,没有任何力量感。当然,走国电视剧在光腚的阉割下还不如个胎盘,根本没有被提及的资格。
之前看的台剧《出境事务所》,主题有些相关,剧集的问题很相似。我当时觉得最好强化单元剧的构成,来浓缩单集的情感力度。从《通灵少女》来看,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建议。世俗世界和个体世界的相互干涉并没有明显的切分(这也是短短6集都让观众感觉剧情出现了套路的原因),而无论是外界的改变还是内心的成长都不是阶梯式、阶段式的,而是像光谱一样渐变、同时像衍射一样碎片化。
很让我意外的是,导演竟然是一位男性,这在剧集中很难感觉到——对待男性角色的态度,看待个体经历的视角,都更接近于女性的方式。当然,这也可能是我自己心里的性别刻板印象了。
总之,这部剧没有给HBO Asia丢人,很值得一看。

通灵少女通靈少女(2017)

又名:The Teenage Psychic

主演:郭书瑶 / 蔡凡熙 / 陈慕义 / 郑茵声 / 李千那 / 黄仲昆 / 谢翔雅 / 

导演:陈和榆 / 编剧:陈和榆 Ho-yu Chen/廖振凯 Zhenkai Liao/李庭瑜 Tingyu Li/林孟寰 Menghuan 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