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重拍自风格大师梅尔维尔同名警匪电影实际上与原作差距甚远,颇有些东施效颦的味道。影片仅仅具备梅尔维尔作品的两个原貌,一是漫长,二是压抑,其余的种种精髓要么是复制,要么就是糟蹋。大师引导“新浪潮电影”的独立性被制片厂体制的全盘追随以及局部的商业倾向拖垮,影片主题意境和角色的精神世界都是不得要领。

1966年原作《第二次呼吸》是梅尔维尔创作鼎盛时期前的积累之作,其中融合好莱坞黑帮电影、黑色电影、日本剑道片价值观内核,以法国人独有的精神特质包裹自成一派。,虽然不算做大师的经典作品,但大师风格已经初具规模。转年以后,经典作品登峰造极的《独行杀手》和《红圈》相继诞生。
被吴宇森尊崇的梅尔维尔的电影风格同大众对法国民族文化的理解偏差不小,他的电影擅长凝练决绝的生存环境,对人性争斗的理解深度相当凌厉哀伤精准,这与浪漫法国的惯称毫不搭界。更甚的是,如同哲学家的梅尔维尔的电影世界是绝望却诱人的,他可以将戏剧化的悲剧性与现实紧密结合而来,五味杂陈之后,留下的无尽的唏嘘和浅显易懂的人生哲学。也就是说,梅尔维尔的法国气质都保留在深刻的人性与社会之争中。
如果说吴宇森从梅尔维尔电影中借鉴提炼了兄弟情义和人本的黑色宿命,那这部重拍片的导演阿兰科诺就着实不够觉悟,完全将大师种种深邃的语境变成了差强人意的改装。导演缩手缩脚的将大师精华变成现实语境,并试图在种种重要环节上重新打造颇具时代感的新影像。而糟糕的事实是两者都没有处理到位。前者只是照猫画虎流于表象,后者不仅缺失自我风格而且倒退了大师精神。
影响导演阿兰科诺的关键问题是他尝试变化大师作品中超长静默所形成的晦涩难忍,为这次尽量商业化的过程中添加了不少的人物场景对白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这个巨大的错误导致角色之间平常的对白伤害了梅尔维尔电影最大的原始魅力。与原作相比,新作的“话唠”更增加了影片的拖沓感,使影片本已缓慢的节奏更为不堪忍受。尤其是众多警方人物之间的絮絮叨叨,差点儿让人关掉DVD。
为加强新作的视觉魅力,适应时代需求,导演为影片色调整合了时下流行的黑红风格(实为低亮度加强版的《天使爱美丽》),以丰富原作时期的技术缺憾。这种纯冷色系的运用因为添加了大量的红色而显得更为阴暗糜烂,这个时髦做法仅仅增强了视觉的娱乐性,却严重毁坏了黑色风格的凝练残酷之美。对于主角的江湖挣扎来说,完全的消减了人物独特的个性魅力,同前作相比显得相当愚蠢。其实这是典型的法国人处理办法,却不曾想伤害了最不法国的法国大师情怀。
两位娱乐巨星入主新作,其一是法国美女国宝莫妮卡贝鲁奇,其二是以个性著称的前足球巨星坎通纳。在这种明显保证票房收入的商业举动中,前者生生破坏了原作的素质,贝鲁奇实在不适合出面在这中女性毫无地位可言的电影中。她过于招摇的品牌效应和众所周知的心理暗示怎么可能适应梅尔维尔对于女性角色的真实理解。而扮酷坎通纳的角色是提炼大师所注重兄弟情义的重要砝码,却因为不会演戏的木讷、呆板僵化了这种重要元素在绝境险途中的重要作用。
很明显,新作导演的这两种变化都是制片厂商业电影的现实需求,而原作大师作品之所以传世却是因为不挂名的独立制作、肩扛摄影、实景拍摄、风格独立的“新浪潮”进步手法所致。很显然,新作是倒退的,尤其在那些摄影棚场景中更让人不堪忍受。不知是导演阿兰科诺的野心巨大还是悟性不足,如此关键点的失误让人疑惑他对祖国曾经拥有的“新浪潮电影”的准确理解。

向大师作品致敬的安全途径是照搬某些桥段,有些本领的可以延续风格。新作如此这般复制全片自身就是铤而走险的失策之举。虽然动用了不少的金钱和脑系,却不曾获取原貌,甚至没有丝毫进步。就如两位娱乐巨星的错误参与,新作导演试图建造的新视觉体系倒退了原作电影的精髓,因而只是一次极度平庸落后的无谓照搬,毫无价值可言。

第二次呼吸Le deuxième souffle(2007)

又名:第2次呼吸 / The Second Wind

上映日期:2007-10-24(法国)片长:155分钟

主演:丹尼尔·奥特伊 Daniel Auteuil/莫妮卡·贝鲁奇 Monica Bellucci/米歇尔·布朗 Michel Blanc/雅克·迪特隆 Jacques Dutronc/埃里克·坎通纳 Eric Cantona/丹尼尔·杜瓦尔 Daniel Duval/尼古拉斯·迪佛休尔 Nicolas Duvauchelle/贾克·鲍那非 Jacques Bonnaffé/菲利普·纳翁 Philippe Nahon/让-保罗·博奈雷 Jean-Paul Bonnaire/法朗西斯·瑞纳德 Francis Renaud/Philippe Chaine

导演:阿兰·科诺 Alain Corneau编剧:阿兰·科诺 Alain Corneau/何塞·乔凡尼 José Giovanni